..续本文上一页个。
“眼耳次故,名为次三”,讲得太仔细了,有的人说《俱舍》不好懂,我看太好懂了,它里边文字给你说得再清楚没有了。为什么叫“次三”?鼻、舌、身三个,他说眼、耳挨了次第下来,叫“次”;它有三个东西,叫“次三”。什么释?持业释。次就是三:它在眼耳之下——“次”,东西有“三”个。
“谓鼻根、鼻识、香、身四种”,一个是鼻,一个是鼻识,一个是香,它所取的境,一个是身体——因为鼻根离不开身体的,它总有一个身体的。这个四种,对舌头来说,舌根、舌识、味、身四个。身来说,身根、身识、触——这个身再不要说了,它本身就是身;鼻、舌还有一个身体,这个身根本身就是身了,三种:身根、身识、触。这些东西互相来对看呢,总是本地的,“总皆自地”,不能超越。
“谓此三种,取至境故”,为什么本地?它的境要碰到的,不能远远去看,——从初禅天、二禅天可以看欲界,很远可以看到;鼻子要碰到才闻得到,那么你一定要本地的,超一地了,那么远,根本闻不到。有人说:“一盘菜,或者一盘什么东西来了,你还没有凑上去,鼻子就闻到了,怎么说要挨到呢?”你不知道,菜、甜的糕、奶油,它挥发很多小的分子,在空气里边,你碰到那个东西了,你鼻子才感到味道;如果你不碰到的话,你还是闻不到的,所以说要碰到的。
“鼻舌两识,唯欲界故”,鼻识也好、舌识也好,因为段食才有味香,到初禅就没有段食,所以鼻识、舌识只有欲界有。“唯身识一,望于身触,通自下地,与前少别”,那么身触呢,跟前面稍微差一点,有一点不一样,所以说“身识自下地”,自地可以、下地也可以,跟鼻、舌识不完全一样。
故颂曰身识自下地者。自者,生欲界初禅也;谓欲界初禅,身识望于身触,皆同地故,名为自也。下者,生上三定,借初禅识,觉上地触,此即身识,望于身触,在下地也。
那么下边怎么说呢?“故颂曰:身识自下地者”,“身识”,身跟它的身识。它可以自地,就是欲界,“自者,生欲界初禅也。谓欲界初禅,身识望于身触,皆同地故”,欲界的身识与欲界的身、欲界的触同地。“名为自也”,
“下者,生上三定,借初禅识,觉上地触,此即身识,望于身触,在下地也”,生到“上三定”,就是二禅、三禅、四禅,他要触上地的触——它要碰自己本地的东西,那么他用什么识呢?本地没有五识的,要借初禅的,初禅鼻识、舌识是没有了,身识还是有的,用初禅的识来觉它自己上地的触。“此即身识”对身触来说在下——身识在下,身跟触都在上边。就是有这个情况,跟鼻舌不一样。鼻舌最简单,身触稍微麻烦一些:身识可以自地,也可以下地;身在上边,识在下边。这是把眼、耳、鼻、舌、身讲完了。
意不定应知者,应知意界四事不定。谓意有时与身识法,四皆同地,有时上下,于游等至及受生时,随其而应,或同或异,如后定品当广分别。
意的关系更复杂、更多。“意不定应知”,那是排起来多得不得了。“应知意界四事不定”,它是不定的。因为意有的时候可以与身识法——它的境是法——都在同一地,有的时候上,有的时候下。各式各样的情况都会有。“于游等至”,入定的时候,受生的时候,“随其而应,或同或异”,可以同地,可以上,可以下。“如后定品当广分别”,后边“定品”要广讲,这里太麻烦,就不举喻了。
已上七段,总是傍论竟。
傍论一共七段,讲完了。这一段相当复杂。我们现在对这一段的要求:它的文字、讲什么事情,懂了就行;它讲的喻,你能够配上去。那么自己能不能举喻呢?能举最好;若有些法相还不了解,它们的关系你不知道,暂时举不上来也没关系。到后头“定品”的时候还要讲。下边就是二十二门的第二十门。
丁二十 几识所识门
次辨正论。从此第二十,十八界中,谁六识内,几识所识门。第二十一,几常几无常门。第二十二,几根几非根门。颂曰:
五外二所识 常法界无为
法一分是根 并内界十二
释曰:五外二所识者,色等五境,名为五外。此外五境,二识所识:一、为五识所识,二、为意识所识。除此五界,余十三界,义准应知,唯意识识,非五识身所缘境故。
“十八界中,谁六识内,几识所识门”,十八界里边为六识里边哪个所识?那就是前面讲过的,又是意识所识,又是前五识所识,可有二种的。第二十一门:几常、几无常门。这个最简单,十八界里边哪些是常,哪些是无常的?我们一想就想出来了:常的是无为法,无常的是有为法。但是很重要,它也开了个门。第二十二门:十八界里边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从这里接下去,马上根品来了 。所以说《俱舍》的结构非常巧妙,“界品”的最后一门就是“根非根”,跟到下边就是“根品”,接下去讲。这三个门我们先看一看。
“颂曰:五外二所识”,这句话答第一个问题:(十八界为)六识里边哪些识所识?“五外”,五个外境:色、声、香、味、触,有两个识所识。假使色,既是眼识所识,又是意识所识;那么声,耳识了别,也是意识来了别。五个外境,有两个识可以了别它。那么言外之意,法境只有一个意识能了别——法境,眼、耳、鼻、舌、身识不能了别的。所以说这一句,你就知道那一边,这都是慧毒门的一些例子;讲了这个,你就知道那个。这句话就是说十八界为六识里哪几个识所识,讲完了。第二十门讲完了。
第二十一门:几常、几无常。十八界当中的常:法界无为,法界里边的无为法是常的。哪些不是常的?也知道了 ,法界里边除了无为法,还有三种:相应法、不相应法、无表色,再加上十七界,全部是无常。有为法嘛,都是无常。
下边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法一分”,法界里边有一部份是根,还有“内界十二”,十二个内界,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十二个内界都是根,那么这里重点还在根。
“释曰:五外二所识者,色等五境,名为五外”,因为是外界——十二处里边分内处、外处,十八界也分内界、外界;都分过了,色、声、香、味、触是外,只有这五个是二识所识,法不是二识所识。(26A)“色等五境”,色、声、香、味、触这五个境叫“五外”。这个外五境呢,二个识所了别的;一个是“五识所识”,一个是为“意识所识”。这个在同分、彼同分里边都讲过了。
那么讲了一边,这一边你也知道了。除了这五外境之外,还有十三界。十八界除了五界,还有十三界。这十三界都是意识的境界,都是意识了别的。前面五识不能了别它。哪些识识哪些,这个也讲完了。
丁二十一 几常几无常门
常法界无为者,唯有法界一分是常,谓无为法。义准无常:法余、余界。言法余者,除无为外所余法界也。言余界者,余十七界全也。
那么下边,常无常的问题。“常法界无为者”,唯有法界的一部分是常的。什么呢?“无为法”,“义准无常:法余、余界”。这个意思,你去对照的话,一比照就比出来了。那么“法余”,这个里边就要点语文知识了。“法余”,法界之余。法界除了无为法,余下来的;除了无为法之外,其他的法界叫法余。“余界”:除了法界以外,其他的十七个界。这个法余也好,余界也好,都是有为的、都是无常的。只有法界里边的一部份:无为法,才是常的。
这个也是,颂里边说了个常:法界无为,你自己该知道:“法余”、“余界”都是无常。它在解释里边,当然给你讲清楚了。实际上看了颂词,自己也应当推得出来。这个常无常的问题也讲完了。
丁二十二 几根几非根门
论云:又经中说二十二根,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已上依经列数。阿毗达磨诸大论师,皆越经中六处次第,于命根后方说意根,有所缘故。解云:经依六处次第,于眼等五根后,即说意根也。论依无所缘门、有所缘门次第,于命根后,方说意根。谓命根等前八,无所缘门。意等十四,是有所缘门也。
“论云:又经说二十二根”,这二十二根,不是它编出来的,经里边有的。论是解释经的,经上讲的东西都要把它探讨一番,所以说二十二根要讲一下。它先引经,经里边说有二十二个根,哪二十二个呢?“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个根)、女根、男根(就是身根里边又分男、女)、命根(一期生命就要靠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他的感觉、感受,苦、乐、忧、喜、舍五个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信、勤、念、定、慧五个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一共二十二个。
在这个里边,我们基本上都认得,就是最后三个认不得。就是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这个没有见过面。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男、女,这个问题不大,命根问题也不大。那么苦、乐、忧、喜、舍,也见过面了,受蕴里讲过了。只有后面三个不知道,下边要讲。这是经里边排二十二根,这样的次第排的。
这是经上的次第如此。但是阿毗达磨的大论师,包括《发智论》、 《大毗婆娑》等等,这些论师的次第跟经里边稍微有点不一样。就是六处次第,在命根以后,才说意根——把意根放在命根之后说。这是什么原因呢?“有所缘故”。下边的都是有所缘的、能缘境的,上边的都不能缘境的。…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