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
“眼耳次故,名爲次叁”,講得太仔細了,有的人說《俱舍》不好懂,我看太好懂了,它裏邊文字給你說得再清楚沒有了。爲什麼叫“次叁”?鼻、舌、身叁個,他說眼、耳挨了次第下來,叫“次”;它有叁個東西,叫“次叁”。什麼釋?持業釋。次就是叁:它在眼耳之下——“次”,東西有“叁”個。
“謂鼻根、鼻識、香、身四種”,一個是鼻,一個是鼻識,一個是香,它所取的境,一個是身體——因爲鼻根離不開身體的,它總有一個身體的。這個四種,對舌頭來說,舌根、舌識、味、身四個。身來說,身根、身識、觸——這個身再不要說了,它本身就是身;鼻、舌還有一個身體,這個身根本身就是身了,叁種:身根、身識、觸。這些東西互相來對看呢,總是本地的,“總皆自地”,不能超越。
“謂此叁種,取至境故”,爲什麼本地?它的境要碰到的,不能遠遠去看,——從初禅天、二禅天可以看欲界,很遠可以看到;鼻子要碰到才聞得到,那麼你一定要本地的,超一地了,那麼遠,根本聞不到。有人說:“一盤菜,或者一盤什麼東西來了,你還沒有湊上去,鼻子就聞到了,怎麼說要挨到呢?”你不知道,菜、甜的糕、奶油,它揮發很多小的分子,在空氣裏邊,你碰到那個東西了,你鼻子才感到味道;如果你不碰到的話,你還是聞不到的,所以說要碰到的。
“鼻舌兩識,唯欲界故”,鼻識也好、舌識也好,因爲段食才有味香,到初禅就沒有段食,所以鼻識、舌識只有欲界有。“唯身識一,望于身觸,通自下地,與前少別”,那麼身觸呢,跟前面稍微差一點,有一點不一樣,所以說“身識自下地”,自地可以、下地也可以,跟鼻、舌識不完全一樣。
故頌曰身識自下地者。自者,生欲界初禅也;謂欲界初禅,身識望于身觸,皆同地故,名爲自也。下者,生上叁定,借初禅識,覺上地觸,此即身識,望于身觸,在下地也。
那麼下邊怎麼說呢?“故頌曰:身識自下地者”,“身識”,身跟它的身識。它可以自地,就是欲界,“自者,生欲界初禅也。謂欲界初禅,身識望于身觸,皆同地故”,欲界的身識與欲界的身、欲界的觸同地。“名爲自也”,
“下者,生上叁定,借初禅識,覺上地觸,此即身識,望于身觸,在下地也”,生到“上叁定”,就是二禅、叁禅、四禅,他要觸上地的觸——它要碰自己本地的東西,那麼他用什麼識呢?本地沒有五識的,要借初禅的,初禅鼻識、舌識是沒有了,身識還是有的,用初禅的識來覺它自己上地的觸。“此即身識”對身觸來說在下——身識在下,身跟觸都在上邊。就是有這個情況,跟鼻舌不一樣。鼻舌最簡單,身觸稍微麻煩一些:身識可以自地,也可以下地;身在上邊,識在下邊。這是把眼、耳、鼻、舌、身講完了。
意不定應知者,應知意界四事不定。謂意有時與身識法,四皆同地,有時上下,于遊等至及受生時,隨其而應,或同或異,如後定品當廣分別。
意的關系更複雜、更多。“意不定應知”,那是排起來多得不得了。“應知意界四事不定”,它是不定的。因爲意有的時候可以與身識法——它的境是法——都在同一地,有的時候上,有的時候下。各式各樣的情況都會有。“于遊等至”,入定的時候,受生的時候,“隨其而應,或同或異”,可以同地,可以上,可以下。“如後定品當廣分別”,後邊“定品”要廣講,這裏太麻煩,就不舉喻了。
已上七段,總是傍論竟。
傍論一共七段,講完了。這一段相當複雜。我們現在對這一段的要求:它的文字、講什麼事情,懂了就行;它講的喻,你能夠配上去。那麼自己能不能舉喻呢?能舉最好;若有些法相還不了解,它們的關系你不知道,暫時舉不上來也沒關系。到後頭“定品”的時候還要講。下邊就是二十二門的第二十門。
丁二十 幾識所識門
次辨正論。從此第二十,十八界中,誰六識內,幾識所識門。第二十一,幾常幾無常門。第二十二,幾根幾非根門。頌曰:
五外二所識 常法界無爲
法一分是根 並內界十二
釋曰:五外二所識者,色等五境,名爲五外。此外五境,二識所識:一、爲五識所識,二、爲意識所識。除此五界,余十叁界,義准應知,唯意識識,非五識身所緣境故。
“十八界中,誰六識內,幾識所識門”,十八界裏邊爲六識裏邊哪個所識?那就是前面講過的,又是意識所識,又是前五識所識,可有二種的。第二十一門:幾常、幾無常門。這個最簡單,十八界裏邊哪些是常,哪些是無常的?我們一想就想出來了:常的是無爲法,無常的是有爲法。但是很重要,它也開了個門。第二十二門:十八界裏邊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從這裏接下去,馬上根品來了 。所以說《俱舍》的結構非常巧妙,“界品”的最後一門就是“根非根”,跟到下邊就是“根品”,接下去講。這叁個門我們先看一看。
“頌曰:五外二所識”,這句話答第一個問題:(十八界爲)六識裏邊哪些識所識?“五外”,五個外境:色、聲、香、味、觸,有兩個識所識。假使色,既是眼識所識,又是意識所識;那麼聲,耳識了別,也是意識來了別。五個外境,有兩個識可以了別它。那麼言外之意,法境只有一個意識能了別——法境,眼、耳、鼻、舌、身識不能了別的。所以說這一句,你就知道那一邊,這都是慧毒門的一些例子;講了這個,你就知道那個。這句話就是說十八界爲六識裏哪幾個識所識,講完了。第二十門講完了。
第二十一門:幾常、幾無常。十八界當中的常:法界無爲,法界裏邊的無爲法是常的。哪些不是常的?也知道了 ,法界裏邊除了無爲法,還有叁種:相應法、不相應法、無表色,再加上十七界,全部是無常。有爲法嘛,都是無常。
下邊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法一分”,法界裏邊有一部份是根,還有“內界十二”,十二個內界,眼、耳、鼻、舌、身、意、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十二個內界都是根,那麼這裏重點還在根。
“釋曰:五外二所識者,色等五境,名爲五外”,因爲是外界——十二處裏邊分內處、外處,十八界也分內界、外界;都分過了,色、聲、香、味、觸是外,只有這五個是二識所識,法不是二識所識。(26A)“色等五境”,色、聲、香、味、觸這五個境叫“五外”。這個外五境呢,二個識所了別的;一個是“五識所識”,一個是爲“意識所識”。這個在同分、彼同分裏邊都講過了。
那麼講了一邊,這一邊你也知道了。除了這五外境之外,還有十叁界。十八界除了五界,還有十叁界。這十叁界都是意識的境界,都是意識了別的。前面五識不能了別它。哪些識識哪些,這個也講完了。
丁二十一 幾常幾無常門
常法界無爲者,唯有法界一分是常,謂無爲法。義准無常:法余、余界。言法余者,除無爲外所余法界也。言余界者,余十七界全也。
那麼下邊,常無常的問題。“常法界無爲者”,唯有法界的一部分是常的。什麼呢?“無爲法”,“義准無常:法余、余界”。這個意思,你去對照的話,一比照就比出來了。那麼“法余”,這個裏邊就要點語文知識了。“法余”,法界之余。法界除了無爲法,余下來的;除了無爲法之外,其他的法界叫法余。“余界”:除了法界以外,其他的十七個界。這個法余也好,余界也好,都是有爲的、都是無常的。只有法界裏邊的一部份:無爲法,才是常的。
這個也是,頌裏邊說了個常:法界無爲,你自己該知道:“法余”、“余界”都是無常。它在解釋裏邊,當然給你講清楚了。實際上看了頌詞,自己也應當推得出來。這個常無常的問題也講完了。
丁二十二 幾根幾非根門
論雲:又經中說二十二根,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已上依經列數。阿毗達磨諸大論師,皆越經中六處次第,于命根後方說意根,有所緣故。解雲:經依六處次第,于眼等五根後,即說意根也。論依無所緣門、有所緣門次第,于命根後,方說意根。謂命根等前八,無所緣門。意等十四,是有所緣門也。
“論雲:又經說二十二根”,這二十二根,不是它編出來的,經裏邊有的。論是解釋經的,經上講的東西都要把它探討一番,所以說二十二根要講一下。它先引經,經裏邊說有二十二個根,哪二十二個呢?“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個根)、女根、男根(就是身根裏邊又分男、女)、命根(一期生命就要靠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舍根(他的感覺、感受,苦、樂、憂、喜、舍五個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信、勤、念、定、慧五個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一共二十二個。
在這個裏邊,我們基本上都認得,就是最後叁個認不得。就是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這個沒有見過面。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男、女,這個問題不大,命根問題也不大。那麼苦、樂、憂、喜、舍,也見過面了,受蘊裏講過了。只有後面叁個不知道,下邊要講。這是經裏邊排二十二根,這樣的次第排的。
這是經上的次第如此。但是阿毗達磨的大論師,包括《發智論》、 《大毗婆娑》等等,這些論師的次第跟經裏邊稍微有點不一樣。就是六處次第,在命根以後,才說意根——把意根放在命根之後說。這是什麼原因呢?“有所緣故”。下邊的都是有所緣的、能緣境的,上邊的都不能緣境的。…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