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 舍 論 頌 疏 講 記
分 別 根 品 第 二
世親菩薩 造論
窺基大師 著疏
智敏上師 講解
多寶講寺
<內部資料, 僅供參考>
目 錄
分別根品第二之一 1
甲一 明二十二根 2
乙一 釋根義 2
丙一 述薩婆多宗 2
丙二 敘異部 7
乙二 明根廢立 12
丙一 述自宗 12
丙二 敘異說 15
乙叁 明根體 18
乙四 辨諸門(約二十二根作分別) 27
丙一 有漏無漏門 27
丙二 是異熟非異熟門 28
丙叁 有異熟無異熟門 29
丙四 叁性門 32
丙五 界系門 33
丙六 叁斷門 35
乙五 明雜分別 36
丙一 受生得異熟門 37
丙二 約死位滅根多少門 39
丙叁 得果用根多少門 41
丙四 成就諸根定量門 56
丙五 成根極少門 60
丙六 成根極多門 61
分別根品第二之二 62
甲二 明俱生諸法 62
乙一 正明俱起 62
丙一 明色法俱生 63
丙二 明四品同起 66
乙二 廣辨差別 67
丙一 明心所有法 67
丁叁 明相似殊 104
丙二 明不相應行 116
分別根品第二之叁 158
分別根品第二之四 210
甲叁 明六因四緣 210
乙一 明六因 210
丙一 正明因體 210
丁一 總標名 211
丙二 明因得果 258
丙叁 明法從因生 274
分別根品第二之五 281
乙二 明四緣 282
丙一 明四緣 282
丙二 別明等無間 301
分別根品第二之四 429
甲叁 明六因四緣 429
乙一 明六因 429
丙一 正明因體 429
丁一 總標名 429
丁二 別顯體 430
戊一 能作因 430
戊二 俱有因 431
己一 正明俱有因 432
己二 明心隨轉 435
庚一 明隨轉體 435
庚二 明隨轉義 437
戊叁 同類因 445
戊四 相應因 457
戊五 明遍行因 460
戊六 明異熟因 462
丁叁 叁世分別 464
丙二 明因得果 464
丁一 總標果體 464
丁二 對因配果 469
丁叁 別顯果相 471
丁四 明因取與果 474
丙叁 明法從因生 477
乙二 明四緣 482
丙一 明四緣 482
丁一 明四緣體 482
丁二 明緣作用 487
丁叁 明法從緣生 490
戊一 總明諸法 490
戊二 隨難別解 494
丙二 別明等無間 496
丁一 明諸心相生 496
戊一 明十二心 496
己一 列十二心 497
己二 正辨相生 497
戊二 明二十心 506
丁二 明得心多少 509
第叁十二講 367
第叁十叁講 377
第叁十四講 384
第叁十五講 396
第叁十六講 407
第叁十七講 417
第叁十八講 429
第叁十九講 439
第四十講 448
第四十一講 458
第四十二講 468
第四十叁講 477
第四十四講 489
第四十五講 501
第四十六講 511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叁
第二十四講
(《俱舍論頌疏》56頁上1行——59頁下7 行)(26A 15:57——27A 21:17)
上一次我們把第一品界品講完了。考試,我想這樣子:先把第二卷的頌背了,考,跟下一次一起考,頌先背起來。因爲頌不背的話,下一次考的時候,頌太多了,恐怕不好記。先把這一段的第二品的頌背起來。什麼時候背?吃了飯、中午,今天開始一個星期,隨你們哪一天,背熟了就來背。也可以背了幾個人之後,到糾察師那兒背——等他背好了,到他那兒背也可以。那麼開始呢,沒有背過的,到我這裏先背;等糾察師背好了,你們就他那裏去背也可以了。不過一樣的,糾察師那裏也不馬虎的喔。馬馬虎虎、道熟不熟的,去背了不好。背的時候大家自己看自己,有七天的時間,就是你背起來不要打疙瘩,不要啊……啊……,想半天一句,這個耽擱時間。要跟念經一樣,順著下去就念。當然不要太快了,總是順著下去,自己感到有這個把握了,就來背好了。
分別根品第二之一
分別根品者,勝用增上,故名爲根;此品廣明,故名分別。所以界品後次明根品者,界品明諸法體,根品明諸法用,依體起用,故次明根。釋此品頌,文分叁段:一、明二十二根,二、明俱生諸法,叁、明六因四緣。
今天我們看第二品根品,“分別根品第二之一”。界品兩卷,根品一共有五卷;根品比較多了。“之一”,五卷的第一卷。
“分別根品者,勝用增上,故名爲根”,界是體,根是用;殊勝的用、增上,這個叫根。“此品廣明,故名分別”,這一品廣開地講這個事情,所以叫分別。“所以界品後次明根品者”,爲什麼界品以後馬上說根品呢?“界品明諸法”的“體”,“根品明諸法”的“用”,“依體起用,故次明根”,先講體,體有了之後,就講用;所以界品之後,馬上就要講根品。
“釋此品頌,文分叁段”,整個的根品一共叁個科題:一是“二十二根”,是一個單元。第二是“俱生諸法”,哪些法跟哪些法決定共同生起來的。這個講得就比《百法明門論》好。 《百法》就是講心所法那些,一個一個講,查字典一樣的;《百法》也是世親菩薩做的。爲什麼講得簡單呢?因爲這裏邊俱生關系已經講好了,《百法》就不需要講了,把七十五個打開成一百個就完了。這裏講那些心王心所,什麼條件之下決定一起生起的?辯證關系都講了的,所以比一般的講得要好一些。第叁就是“六因四緣”,還有五果。那麼總的叁個大科題,就是根品的內容。
甲一 明二十二根
就第一明二十二根中,複分爲五:一、釋根義,二、明根廢立,叁、明根體,四、辨諸門,五、雜分別。
先講二十二根。二十二根分五段:一,根的意思;二,根廢立,就是根能不能多?能不能少?哪些該立根,哪些不該立根;第叁,明根的體;第四,辨諸門,就是諸門分別了;第五明雜分別,其他一些分別。
乙一 釋根義
初釋根義者,就中有二:一、述薩婆多宗,二、述異部。
先說根的意思,“初釋根義者,就中有二”:一、薩婆多部的說法;二、“述異部”,異部一般說就是經部——真谛法師說就是經部。
丙一 述薩婆多宗
且初述薩婆多宗者,論雲:如是因界已列諸根,即于此中根是何義?問根義也。最勝、自在、光顯,是故名根,由此總成根增上義。答根義也。根體勝故,名爲最勝;根用勝故,名爲自在也;根體用雙勝,名爲光顯。由有最勝自在光顯,名爲增上。將增上義以釋根也。此增上義,誰望于誰?誰二十二根,望誰增上?頌曰
傳說五于四 四根于二種 五八染淨中 各別爲增上
那麼先說薩婆多部(有部)的意思,“論雲:如是因界已列諸根”,在界品裏邊,二十二根已經給我們講了,已經寫出來了,“已列諸根”。“即于此中根是何義?”就在這個裏面,我們先要問一問,根是什麼意思?“最勝、自在、光顯,是故名根。”根總括有叁個意思,當然其他的書裏還多,《大毗婆沙論》 、《五事論》裏邊講根的意思,講得很多。它這裏總結叁個最重要的:一個是最勝、一個是自在、一個是光顯。主要有這叁個意思,“是故名根,由此總成根增上義”,這叁個意思總的合攏來就是增上的意思。
小字解釋——前面是論裏邊的話,論講得比較略,圓晖法師又給它發揮一下。“答根義也”,這段文就是回答什麼叫根的意思。“根體勝故,名爲最勝”,根的體殊勝;根的第一個意思就是最勝,根的體最勝叫最勝。“根用勝故,名爲自在”,根的用殊勝,叫自在。自在就是隨心所欲,要怎麼就怎麼,這是作用的殊勝。“根體用雙勝名爲光顯”,體也勝、用也勝,總的叫光顯,反正就是體用都殊勝就完了。“由有最勝自在光顯,名爲增上”,這個增上包含叁個內涵:一個是光顯、一個是最勝、一個是自在。有這個叁個意思的,就叫增上。那麼這是總的。
假使略一點的解釋呢,增上的意思就叫根。這個增上的意思打開來就是最勝、自在、光顯。那麼什麼叫最勝?體勝。什麼叫自在?用勝。什麼叫光顯?體用都勝。總的說就是增上。
“此增上義,誰望于誰?”這個增上的作用,到底哪個對哪個叫增上?這是問它們的關系。
“頌曰:傳說五于四,四根于二種,五八…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