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起滅定,得自在故,如已起者,名俱解脫。解雲:答也。此滅盡定,于成佛時,雖複未起,得自在故,如已起者,名俱解脫。或得滅定入出心故,名俱解脫。即由此理,名離染得,後時不由加行起故,非得定體,以滅盡定無法前得,故不得也。
“于起滅定,得自在故,如已起者,名俱解脫。”他得滅盡定,對滅盡定有自在權了,好象他已經得到、起過一樣,叫俱解脫。
“解雲:答也”,這是圓晖法師的解釋,上面是《俱舍論》的原文。“此滅盡定,于成佛時,雖複未起,得自在故,如已起者,名俱解脫。”在成佛的時候,並沒有入滅盡定;雖然這個滅盡定沒有生起來,但是他對滅盡定有自在,要起就起,跟已經生起一樣。所以說,這個他也得俱解脫了。這是一個解釋。佛爲什麼得俱解脫?雖然佛沒有入滅盡定,但是他對這個定有自在了,一切功能他都已經掌握住了,那麼當他盡智生的時候,俱解脫,定障也除掉了。這是一個解釋。
“或得滅定入出心故,名俱解脫。”他滅盡定的入心、出心都得到的了,但是沒有住。滅盡定的無心,他沒有住在裏邊,如何進去,如何出來,他都有自在了,那麼這也叫俱解脫。這兩種解釋都可以。
“即由此理,名離染得”,既然如此,那麼佛不要起滅盡定,不要修加行,也能夠俱解脫。他把煩惱除掉了,對滅盡定的自在權已經有了,這個叫離染得,不是由加行而得,因爲佛跟那個一般的阿羅漢不一樣的。
“後時不由加行起故,非得定體,以滅盡定無法前得,故不得也。”那麼這個離染得,以後不要加行就會起;但是離染這個得,並不是得的定的體(這前面說得它的自在,或者得它的入心、出心)。“以滅盡定無法前得故,故不得也”,因爲滅盡定它法前得沒有,你沒有修它,定還沒起來,你定的體得到了,這個不好說。因此祗能說得它的自在,或者得了它的出入心,那麼也是可以得俱解脫。
這是有部的,說完了。下邊西方論師,有的人說是經部,有的人說不是經部,這個不去管它。就是另外一批論師說。
西方師說:菩薩學位,先起此定,後得菩提。雲何此中,不許彼說?解雲:是經部宗,此許菩薩從見道出,便入滅盡定,從滅盡定出,方斷有頂故,于盡智起,成俱解脫。論主問薩婆多宗,雲何此中,不許彼說也。
世親菩薩引西方論師的話,他說菩薩在有學的時候,修過這個滅盡定的,後來得了菩提了,那是俱解脫了,那麼爲什麼我們有部這裏不允許這樣子的說法呢?一定要說佛這個滅盡定是離染得,以前是沒有修過,什麼原因?
圓晖法師說這是經部的看法,其它的說,也不一定是經部的。那麼他的說法呢,他允許,菩薩在見道——就是有學位的時候見了道之後,就入滅盡定,是修過的;從滅盡定出來之後,再斷有頂的煩惱;有頂煩惱斷完了,那就成佛了。所以說,盡智起的時候,成佛的時候呢,俱解脫。因爲它入過滅盡定的,修過的,那麼俱解脫,定障、慧障全部除掉了。這是西方論師有這種說法,菩薩得這個滅盡定是修過的,所以成佛的時候,俱解脫,並不是離染得,是加行得。
“論主問薩婆多宗”,那麼論主(世親菩薩)就根據他們的說法,就來問有部,你們爲什麼不允許他這個說法呢?那麼一定要說佛是離染得了,以前沒修過。他這個說法蠻好,爲什麼不允許呢?
若許彼說,便順尊者邬波毱多理目足論。如彼論說:當言如來先起滅定,後生盡智。解雲:論主朋西方師,故爲此釋。
“若許彼說,便順尊者邬波毱多”。那麼他這個說法有什麼好處呢?他說,你假使允許、采取他這個說法的話呢,跟邬波毱多(尊者邬波毱多,大家知道,見過面的)的那部論——《理目足論》就相順了。“如彼論說”,他論裏怎麼說呢?“當言如來先起滅定,後生盡智。”這個《理目足論》裏邊很明白地說,佛是先修過滅盡定的,先起了滅盡定,然後再成佛,盡智生出來,成佛的。那麼這個就符合:在見道的時候,先入滅盡定(見道出來之後,就入滅盡定),滅盡定出來之後,斷有頂的煩惱,得盡智。那個就是跟《理目足論》是符合的。那麼這個說法,你們有部爲什麼不采取呢?
“解雲:論主朋西方師,故爲此釋。”因爲世親菩薩是同意西方師的說法,所以故意地來問有部爲什麼不采取這個說法。
叁十四念故者,遮西方師說也。謂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師說,非前起滅定,後方生盡智。所以者何?傳說菩薩叁十四念,成菩提故。谛現觀中,有十六念;離有頂貪,有十八念,謂斷有頂,九無間道,九解脫道,如是十八,足前十六,成叁十四。一切菩薩,決定先于無所有處,已得離貪,方入見道,不複須斷下地煩惱,于此中間,無容得起不同類心。解雲:菩薩先斷無所有處貪,後依第四禅,起叁十四念。此叁十四念,唯無漏心,故不可說從見道出,起滅盡定,以入滅盡定心,是有漏故。此有漏心望叁十四念,名不同類,故不可起。
那麼有部要回答了。“叁十四念故”,這是有部的回答,“遮西方師說也。”這是有部遮西方說,就是駁斥西方師的道理。
“謂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師說,非前起滅定,後方生盡智。”迦濕彌羅的這些毗婆沙論師說,你們這個說法不對,不是先起了滅盡定然後再生盡智的,爲什麼?當然有依據了。
“傳說菩薩叁十四念,成菩提故。”是有這個說法的,說佛在成佛的時候,有叁十四個念成佛。這叁十四念,不能中間夾旁的東西。怎麼叫叁十四念呢?“谛現觀中,有十六念”,在現觀的時候,我們知道,上、下的四谛,一共有十六個念——十五剎那,加最後一剎那是道類智,就是十六念了。“離有頂貪,有十八念”,離有頂的煩惱的時候,有十八個念。一個念就是一剎那了。有頂的煩惱呢,是九品煩惱,第九無間道,第九解脫道,無間道九個,解脫道九個,十八個,十八個念。前面十六個,後面十八個,共叁十四個念。
“一切菩薩,決定先于,無所有處,已得離貪,方入見道,不複須斷下地煩惱”,這個就是說爲什麼祗斷有頂的九無間、九解脫十八個念。不是下邊還有欲界的,初禅、二禅、叁禅乃至無所有處的這些煩惱嗎,怎麼不說呢?他說,菩薩見道之前,決定把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的煩惱斷完了,最後留下非想非非想天的煩惱(這是一般的有漏道斷不了的,要最後斷),那麼入見道,把前面煩惱斷完之後入見道,見道之後,來斷這個非想非非想的煩惱。見道的時候,十六剎那,十六念;那麼非想非非想處呢,他九品煩惱,九無間、九解脫,十八個,那麼十八加十六嘛,叁十四。
這叁十四個念裏邊,都是無漏心,不允許起有漏念。那麼這個滅盡定是有漏的,所以中間就不能生。你說見道之後就入滅盡定,滅盡定出來再斷有頂煩惱,不行!因爲它有漏的,不允許插進去。“于此中間,無容得起不同類心。”在這個叁十四念中間,不允許起“不同類心”,就是有漏心了。
“解雲:菩薩先斷無所有處貪,後依第四禅,起叁十四念”,這叁十四念都是無漏心,“故不可說從見道出,起滅盡定”,因爲入滅盡定的心是有漏的。在叁十四個念裏頭,無漏的心裏邊,不能插有漏心。所以說呢,“叁十四念故”,傳說的這叁十四念都是無漏心,不允許插進去;既然不允許插進去,那就不能入滅盡定。所以說,“此有漏心望叁十四念,名不同類,故不可起。”那麼這是有部的依據。
這叁十四念都是無漏心,中間不能起有漏的,這個滅盡定的心不能起來。既然滅盡定的有漏心不允許在叁十四念的無漏心中插進去,那麼就是說,見道以後,不能入滅盡定,直接就斷了煩惱了,把有頂煩惱斷掉,得無生智,然後是離染得,滅盡定的功德是離染得。這是有部跟西方論師的辯論。
那麼這個裏邊我們也可以得到一些,就是佛斷煩惱的情況,他不是像阿羅漢一樣,要一品一品的,見道的時候很快了,修道是很慢的。佛就是一個念頭,噢,一座,佛就是在菩提樹下發願,“不證菩提,不起此座”,就在這個座裏邊,叁十四個無漏念,一齊生了之後,既見道又斷有頂煩惱,一下子成佛了,所以這個成佛的情況如此。這個我們以前其它的書上恐怕沒有見過面,這裏呢,是略略地講了一下,“叁十四念”,這很重要。那麼今天講到這裏。
第叁十六講
(《俱舍論頌疏》97頁上4行—— 100頁上13行)(38A13:11—— 39A15:24)
己叁 明二定所依身
從此第叁,明二定所依。論雲:已說二定有多同異,而于其中複有同異。頌曰
二定依欲色 滅定初人中
上一次我們講到二定,無想定、滅盡定都講過了。那麼下邊,它的定的所依。前面我們講二定裏邊,有同的、有不同的。那麼這個裏邊還有一些相同的、不同的地方。修這兩個定,它是什麼人的身體所修,哪一界的人修?
釋曰:二定依欲色者,釋依身也。二定者,謂無想定、滅盡定,此二俱依欲色身起。問:先無想定,不依無色,理在不疑,何故滅定不依無色?答:命根依二法轉,一色二心。若于欲色,起滅盡定,時雖複無心,命根依色轉。生于無色,已無色身,若起滅盡定,便無色心,命依何轉?是則斷滅,非謂入定。故無色界不起滅定也。
“釋曰:二定依欲色者,釋依身也。二定者,謂無想定、滅盡定”,要依靠欲界或者色界的人才能起這兩個定。
“問:先無想定,不依無色,理在不疑,何故滅定不依無色?”“先無想定”,外道定,它不能以無色界的這個定修:一是無色界在上,四禅在下,他還沒達到無色界的定;第二,無色界…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