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60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身體了,如果再把心王、心所滅掉,那就成斷滅,他們不敢修的,外道不敢修這個定,“理在不疑”。那麼爲什麼滅盡定不依無色呢?滅盡定是聖者修的,他不用害怕的。

  

  “答:命根依二法轉,一色二心。若于欲色,起滅盡定,時雖複無心,命根依色轉。生于無色,已無色身,若起滅盡定,便無色心,命依何轉?是則斷滅,非謂入定。故無色界不起滅定也。”這是《俱舍論》的論點,滅盡定之所以不依無色界的身——命根它要“轉”,要生起了,相續生起的話,要靠兩個,或者是“色”,或者是“心”。假使你在欲界、色界起滅盡定呢, 心是滅掉了,但是色還在,因爲色界跟欲界都有色身。那麼它這個命根雖然不能依心呢,可以依個身體來生起,來繼續下去。假使生了無色界,已生無色之後,本來已經沒有身了,再起滅盡定的話,那麼好了,心也沒有了,身有沒有了,命根根據什麼來轉呢?沒有了,那成了斷滅了,不是入定了。入定,他的命根還在的。你依無色界的身起了滅盡定,那麼成了斷滅了。心也沒有,色也沒有了,那就不是入定了,所以無色界不起滅盡定。這是這裏的解釋。

  

  

  

  

  論雲:若有人不許亦依色界,起無想定,便違此文。謂本論言:或有是色有,此有非五行。謂色纏有情,或生有想天,住不同類心;或入無想定,或入滅盡定,或生無想天,已得入無想,是謂是色有,此有非五行。

  

  “論雲:若有人不許亦依色界,起無想定,便違此文。”那麼有的人他認爲無想定,色界的人不能修,一定要欲界修,那麼這個就跟下邊那個文相違背。什麼文呢?《發智論》的文,“本論”就是指《發智論》。

  

  “謂本論言:或有是色有,此有非五行。謂色纏有情,或生有想天,住不同類心;或入無想定,或入滅盡定,或生無想天,已得入無想,是謂是色有,此有非五行。”這個《發智論》裏邊有一段文,它說有一類人呢,他是色界的有情,但是色界有情裏邊應當有五行(就是五蘊)——色界有情,應當色、受、想、行、識都有的,但是這裏色界有情呢,卻是五蘊不具足的。那有幾類?下邊分了幾類人。這樣的人不具足的。那麼它是原文了,下邊圓晖法師的解釋:

  

  

  

  

  解雲:依婆沙有說,不許色界起無想定,故引本論,顯彼非也。或有是色有者,是色界有情也。此有非五行者,雖色有情,不具五蘊也。過去迦葉佛說五蘊爲五行,此有四類:一、生有想天,住不同類心。生有想天者,色界天中,除無想天,余天名有想也。于有想天,起無色界心,及無漏心,與色界心,類不同故,名不同類也。此唯有色行二蘊,無余叁蘊,非色系故。二、生有想天已,入無想定。叁、生有想天已,入滅盡定。四、生無想天已,得入無想異熟。此後叁類,受想識滅,唯有色行二蘊,故此四類,不具五行。此本論文,既言生有想天,或入無想定,或入滅盡定,故知二定色界起也。

  

  “解雲:依婆沙有說,不許色界起無想定,故引本論”,《大毗婆沙》裏邊有人主張,不能以色界身起無想定,那麼就引這個《發智論》“顯彼非也”,證明他是錯了。《發智論》一般認爲是根本的論,有部是絕對相信的。既然《發智論》有這個話呢,那麼他的話是矛盾的,所以他不對,違背《發智論》的。

  

  “或有是色有者”,前面那個問難,色有者,“是色界有情也”,有的色界有情。“此有非五行者,雖色有情,不具五蘊也。”我們說欲界的有情跟色界的有情,他的心理狀態,受、想、行、識是一定有的;那麼因爲是欲界、色界,色身也有,所以五蘊是全的。這裏的色界的有情,他五蘊不全的,是特殊的幾類。“過去迦葉佛說五蘊爲五行”,過去的迦葉佛說五蘊呢,把它說成五行的,所以說五行就是五蘊。“此有四類”,那麼這樣的人(他是色界的有情,但是不具足五蘊的),我們說把他分析起來,一共有四類。這四類人全部是色界的,但是不具足五蘊,把他分成四類。

  

  

  “一、生有想天,住不同類心。”第一類,就是“生有想天”,那是一般的,有心的天上,不是無想天;“住不同類心”,但是他的心跟有想不同類。下邊“生有想天者,色界天中”,除了無想天之外,都是有想的,“余天名有想也”。在色界所有的,十八個,或者十七個,有的人說十六個,這些天裏邊,除了無想天以外,都是有想天,那麼就把無想天除開。

  

  “于有想天,起無色界心,及無漏心,與色界心,類不同故,名不同類也。”那麼在有想天的時候,他會起無色界的心,這個心跟色界的心不同類;或者起無漏心,這個心是無漏的。有想天是屬于有漏的,也不同類。這些無漏心也好,或者無色界的心也好,跟色界的心種類不同,叫不同類。這是第一類。

  

  “此唯有色行二蘊,無余叁蘊,非色系故。”那麼這個,起無色界的心呢,他祗有色蘊、行蘊兩個。他本身因爲是有想天,色界的,色蘊、行蘊有,其余叁個蘊就沒有了,因爲這叁個蘊不是色界所系的。他起了無色界的心,起無色界的叁個蘊了,那不屬于色界系,不同類;起無漏的心,那麼是無漏的叁個蘊,也跟色界不同類,所以說這叁個不是色界所系,叫不同類心,這裏第一類。

  

  第二類,“生有想天已,入無想定。”到了有想天之後,他入無想定了,那麼他的心王、心所都滅掉了,跟有想天不同類。

  

  第叁類,“生有想天已,入滅盡定。”也是心王、心所滅掉了,跟有想天不同類。

  

  第四類,“生無想天已,得入無想異熟。”生到無想天以後,入無想異熟。無想異熟,他沒有五蘊的,他祗有色、行,受、想、識都沒有了。

  

  “此後叁類,受想識滅”,得了無想定也好,滅盡定也好,或者入了無想的果也好,它們的受蘊、想蘊,都是心所法,沒有了,心王也沒有了,那麼行蘊裏邊心的相應行也沒有了,所以說,受蘊、想蘊、識蘊全部沒有了。行蘊還有——就是不相應行了,相應行也沒有了。“唯有色行二蘊,故此四類,不具五行。”所以說,這四類的有情呢,五行不具足。

  

  這段文什麼意思呢?證明色界天裏邊的人,可以入無想定。“此本論文,既言生有想天,或入無想定,或入滅盡定,故知二定色界起也。”所以說呢,這兩個定,色界也可以起,就是色界的人,也可以修無想定、滅盡定,可以入無想定、滅盡定,不但是欲界。這段文的目的,就是證明色界可以入這兩個定。

  

  

  

  

  滅定初人中者,此明滅定初起人中也。謂無想定,無始曾習,起時即易,故于二界,皆得初起;此滅盡定,未曾修習,起時即難,故要人中,方起滅定,以人中有說力故,慧解利故。

  

  “滅定初人中者”,滅盡定呢,最初他得到呢,決定是人中;第二次,他在色界可以生起來,入滅盡定也可以。但最初呢,要在人間,人中,“此明滅定初起人中也”。

  

  “謂無想定,無始曾習,起時即易,故于二界,皆得初起。”無想定,無始以來,那麼長的時間,哪個敢擔保你沒有修過呢?都修過。那麼既然修過的,它便是容易起,過去曾經有這個經驗的,他要修起來容易一點。欲界也好,色界也好,一開始修,都能夠修得起。滅盡定卻是聖者的定。

  

  無始以來,我們都是凡夫,從來沒有修過滅盡定,那麼你現在這個滅盡定,“未曾修習”,從來沒有修過;“起時即難”,那麼要修起這個滅盡定呢,當然要難得多。“故要人中,方起滅定”,爲什麼要人中?“以人中有說力故,慧解利故。”人間有兩個好處:有說力,有佛住世說法,可以教你修滅盡定;同時欲界的人,尤其是南洲,“慧解利”,他這個智慧利。

  

  所以說不要嫌人不好。生在南洲的人是最好的。 《現觀莊嚴論》裏邊說南洲的士夫有十六種的殊勝33。凡是成佛都在南洲,所以說南洲士夫有特殊的優勝之點。

  

  

  

  

  論雲:此在人中,初修起已,由退爲先,方生色界,依有色界身,後複修起。解雲:滅定有退,故生色界,如不退者,直生有頂;生色界已,由先習力,得起滅定也。

  

  “論雲:此在人中,初修起已,由退爲先,方生色界,依有色界身,後複修起。”這個是說,第一次,人間生起來了,那麼即使後來退了,生到色界以後,再修起來,這個是可能的。第一次決定要人間修。

  

  “解雲:滅定有退,故生色界”,我們記得前次說,滅盡定可以順生受、順後受,就是表示它有退的;如果不退的話,下一輩子決定要生有頂天——“如不退者,直生有頂”,假使不退的話,那麼這一輩子沒有了,一定生到有頂天上去,可以生無色界了。因爲它有退,所以還可以生色界。“生色界已,由先習力,得起滅定也。”既然生了色界了,他以前在人間修過的,那麼他再修的話,那容易了,所以也可以從色界生起來。

  

  這就是說第一次修,決定在人間。因爲有說的力量,自己慧解又利。那麼生起了,退了之後,在色界重新生起來,那是可能的,因爲以前修過的。

  

  

  

  

  然此二定,滅心心所,但言無想、滅受想者,謂加行中,偏厭此故,故別標也。

  

  這個無想定也好,滅盡定也好,心王、心所都滅掉的。但是爲什麼叫無想,這個“想”,特別標一個想心所;滅盡定又叫滅受想定,他特別強調“受、想”二個——既然心王、心所全部滅的,爲什麼無想定單名一個想,祗說沒有想(無想),滅盡定單說滅受想,“但言無想、滅受想者”,爲什麼?“謂加行中,偏厭此故”,因爲在加行的時候,就是特別要把這兩個東西滅掉,“偏厭”,就是著重地厭離這個“想”跟“受”。那麼下邊先說外道的無想定。

  

  

  且如外道,計有苦樂,以爲生死。欲修無想,先作是念:欲界有苦,初二叁禅,有喜樂受。不了第四,有舍及余心心所法。而作是…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