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59

  ..续本文上一页

  

  

  于起灭定,得自在故,如已起者,名俱解脱。解云:答也。此灭尽定,于成佛时,虽复未起,得自在故,如已起者,名俱解脱。或得灭定入出心故,名俱解脱。即由此理,名离染得,后时不由加行起故,非得定体,以灭尽定无法前得,故不得也。

  

  “于起灭定,得自在故,如已起者,名俱解脱。”他得灭尽定,对灭尽定有自在权了,好象他已经得到、起过一样,叫俱解脱。

  

  “解云:答也”,这是圆晖法师的解释,上面是《俱舍论》的原文。“此灭尽定,于成佛时,虽复未起,得自在故,如已起者,名俱解脱。”在成佛的时候,并没有入灭尽定;虽然这个灭尽定没有生起来,但是他对灭尽定有自在,要起就起,跟已经生起一样。所以说,这个他也得俱解脱了。这是一个解释。佛为什么得俱解脱?虽然佛没有入灭尽定,但是他对这个定有自在了,一切功能他都已经掌握住了,那么当他尽智生的时候,俱解脱,定障也除掉了。这是一个解释。

  

  “或得灭定入出心故,名俱解脱。”他灭尽定的入心、出心都得到的了,但是没有住。灭尽定的无心,他没有住在里边,如何进去,如何出来,他都有自在了,那么这也叫俱解脱。这两种解释都可以。

  

  “即由此理,名离染得”,既然如此,那么佛不要起灭尽定,不要修加行,也能够俱解脱。他把烦恼除掉了,对灭尽定的自在权已经有了,这个叫离染得,不是由加行而得,因为佛跟那个一般的阿罗汉不一样的。

  

  “后时不由加行起故,非得定体,以灭尽定无法前得,故不得也。”那么这个离染得,以后不要加行就会起;但是离染这个得,并不是得的定的体(这前面说得它的自在,或者得它的入心、出心)。“以灭尽定无法前得故,故不得也”,因为灭尽定它法前得没有,你没有修它,定还没起来,你定的体得到了,这个不好说。因此祗能说得它的自在,或者得了它的出入心,那么也是可以得俱解脱。

  

  这是有部的,说完了。下边西方论师,有的人说是经部,有的人说不是经部,这个不去管它。就是另外一批论师说。

  

  

  

  

  西方师说:菩萨学位,先起此定,后得菩提。云何此中,不许彼说?解云:是经部宗,此许菩萨从见道出,便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方断有顶故,于尽智起,成俱解脱。论主问萨婆多宗,云何此中,不许彼说也。

  

  世亲菩萨引西方论师的话,他说菩萨在有学的时候,修过这个灭尽定的,后来得了菩提了,那是俱解脱了,那么为什么我们有部这里不允许这样子的说法呢?一定要说佛这个灭尽定是离染得,以前是没有修过,什么原因?

  

  圆晖法师说这是经部的看法,其它的说,也不一定是经部的。那么他的说法呢,他允许,菩萨在见道——就是有学位的时候见了道之后,就入灭尽定,是修过的;从灭尽定出来之后,再断有顶的烦恼;有顶烦恼断完了,那就成佛了。所以说,尽智起的时候,成佛的时候呢,俱解脱。因为它入过灭尽定的,修过的,那么俱解脱,定障、慧障全部除掉了。这是西方论师有这种说法,菩萨得这个灭尽定是修过的,所以成佛的时候,俱解脱,并不是离染得,是加行得。

  

  “论主问萨婆多宗”,那么论主(世亲菩萨)就根据他们的说法,就来问有部,你们为什么不允许他这个说法呢?那么一定要说佛是离染得了,以前没修过。他这个说法蛮好,为什么不允许呢?

  

  

  

  

  若许彼说,便顺尊者邬波毱多理目足论。如彼论说:当言如来先起灭定,后生尽智。解云:论主朋西方师,故为此释。

  

  “若许彼说,便顺尊者邬波毱多”。那么他这个说法有什么好处呢?他说,你假使允许、采取他这个说法的话呢,跟邬波毱多(尊者邬波毱多,大家知道,见过面的)的那部论——《理目足论》就相顺了。“如彼论说”,他论里怎么说呢?“当言如来先起灭定,后生尽智。”这个《理目足论》里边很明白地说,佛是先修过灭尽定的,先起了灭尽定,然后再成佛,尽智生出来,成佛的。那么这个就符合:在见道的时候,先入灭尽定(见道出来之后,就入灭尽定),灭尽定出来之后,断有顶的烦恼,得尽智。那个就是跟《理目足论》是符合的。那么这个说法,你们有部为什么不采取呢?

  

  “解云:论主朋西方师,故为此释。”因为世亲菩萨是同意西方师的说法,所以故意地来问有部为什么不采取这个说法。

  

  

  

  

  三十四念故者,遮西方师说也。谓迦湿弥罗国,毗婆沙师说,非前起灭定,后方生尽智。所以者何?传说菩萨三十四念,成菩提故。谛现观中,有十六念;离有顶贪,有十八念,谓断有顶,九无间道,九解脱道,如是十八,足前十六,成三十四。一切菩萨,决定先于无所有处,已得离贪,方入见道,不复须断下地烦恼,于此中间,无容得起不同类心。解云:菩萨先断无所有处贪,后依第四禅,起三十四念。此三十四念,唯无漏心,故不可说从见道出,起灭尽定,以入灭尽定心,是有漏故。此有漏心望三十四念,名不同类,故不可起。

  

  那么有部要回答了。“三十四念故”,这是有部的回答,“遮西方师说也。”这是有部遮西方说,就是驳斥西方师的道理。

  

  “谓迦湿弥罗国,毗婆沙师说,非前起灭定,后方生尽智。”迦湿弥罗的这些毗婆沙论师说,你们这个说法不对,不是先起了灭尽定然后再生尽智的,为什么?当然有依据了。

  

  “传说菩萨三十四念,成菩提故。”是有这个说法的,说佛在成佛的时候,有三十四个念成佛。这三十四念,不能中间夹旁的东西。怎么叫三十四念呢?“谛现观中,有十六念”,在现观的时候,我们知道,上、下的四谛,一共有十六个念——十五剎那,加最后一剎那是道类智,就是十六念了。“离有顶贪,有十八念”,离有顶的烦恼的时候,有十八个念。一个念就是一剎那了。有顶的烦恼呢,是九品烦恼,第九无间道,第九解脱道,无间道九个,解脱道九个,十八个,十八个念。前面十六个,后面十八个,共三十四个念。

  

  “一切菩萨,决定先于,无所有处,已得离贪,方入见道,不复须断下地烦恼”,这个就是说为什么祗断有顶的九无间、九解脱十八个念。不是下边还有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乃至无所有处的这些烦恼吗,怎么不说呢?他说,菩萨见道之前,决定把欲界乃至无所有处的烦恼断完了,最后留下非想非非想天的烦恼(这是一般的有漏道断不了的,要最后断),那么入见道,把前面烦恼断完之后入见道,见道之后,来断这个非想非非想的烦恼。见道的时候,十六剎那,十六念;那么非想非非想处呢,他九品烦恼,九无间、九解脱,十八个,那么十八加十六嘛,三十四。

  

  这三十四个念里边,都是无漏心,不允许起有漏念。那么这个灭尽定是有漏的,所以中间就不能生。你说见道之后就入灭尽定,灭尽定出来再断有顶烦恼,不行!因为它有漏的,不允许插进去。“于此中间,无容得起不同类心。”在这个三十四念中间,不允许起“不同类心”,就是有漏心了。

  

  “解云:菩萨先断无所有处贪,后依第四禅,起三十四念”,这三十四念都是无漏心,“故不可说从见道出,起灭尽定”,因为入灭尽定的心是有漏的。在三十四个念里头,无漏的心里边,不能插有漏心。所以说呢,“三十四念故”,传说的这三十四念都是无漏心,不允许插进去;既然不允许插进去,那就不能入灭尽定。所以说,“此有漏心望三十四念,名不同类,故不可起。”那么这是有部的依据。

  

  这三十四念都是无漏心,中间不能起有漏的,这个灭尽定的心不能起来。既然灭尽定的有漏心不允许在三十四念的无漏心中插进去,那么就是说,见道以后,不能入灭尽定,直接就断了烦恼了,把有顶烦恼断掉,得无生智,然后是离染得,灭尽定的功德是离染得。这是有部跟西方论师的辩论。

  

  那么这个里边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就是佛断烦恼的情况,他不是像阿罗汉一样,要一品一品的,见道的时候很快了,修道是很慢的。佛就是一个念头,噢,一座,佛就是在菩提树下发愿,“不证菩提,不起此座”,就在这个座里边,三十四个无漏念,一齐生了之后,既见道又断有顶烦恼,一下子成佛了,所以这个成佛的情况如此。这个我们以前其它的书上恐怕没有见过面,这里呢,是略略地讲了一下,“三十四念”,这很重要。那么今天讲到这里。

  

  

  

  

  第三十六讲

  

  (《俱舍论颂疏》97页上4行—— 100页上13行)(38A13:11—— 39A15:24)

  

  己三 明二定所依身

  

  从此第三,明二定所依。论云:已说二定有多同异,而于其中复有同异。颂曰

  

  二定依欲色  灭定初人中

  

  上一次我们讲到二定,无想定、灭尽定都讲过了。那么下边,它的定的所依。前面我们讲二定里边,有同的、有不同的。那么这个里边还有一些相同的、不同的地方。修这两个定,它是什么人的身体所修,哪一界的人修?

  

  

  

  

  释曰:二定依欲色者,释依身也。二定者,谓无想定、灭尽定,此二俱依欲色身起。问:先无想定,不依无色,理在不疑,何故灭定不依无色?答:命根依二法转,一色二心。若于欲色,起灭尽定,时虽复无心,命根依色转。生于无色,已无色身,若起灭尽定,便无色心,命依何转?是则断灭,非谓入定。故无色界不起灭定也。

  

  “释曰:二定依欲色者,释依身也。二定者,谓无想定、灭尽定”,要依靠欲界或者色界的人才能起这两个定。

  

  “问:先无想定,不依无色,理在不疑,何故灭定不依无色?”“先无想定”,外道定,它不能以无色界的这个定修:一是无色界在上,四禅在下,他还没达到无色界的定;第二,无色界…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