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79

  ..續本文上一頁同類因。

  

  “依未至地”,假使說依未到地的話,“起無漏道,能與九地道谛爲因”,自地,一個未至地,“自地相望”,當然沒有問題。有漏的,自地也有。那麼未到地定的無漏法,它對中間定、四靜慮、叁無色,都可以做它的同類因。這個沒有高低之分,因爲無漏道不屬于叁界所系,自由的,它可以與九地道谛爲因。

  

  “乃至無所有處,起無漏道,亦與九地爲同類因”,那麼依了未到地、中間定之後,乃至一直到無所有處起無漏道,它也可以與九地的爲同類因。那就是說,無所有處是最高的,但是它也可以做未到地定的同類因,這個在無漏道裏邊沒有地的簡別。這個後邊要說,“等勝爲因”,它的果決定是相等,或者是超勝,不會因勝果反而劣的,這個不會的。這個地是不系,都可以互相展轉的同類因,它的果決定是相等,或者是超勝,不會低于因。

  

  

  

  

  論雲:此于諸地,皆如客住,不墮界攝,非諸地愛攝爲己有,是故九地,道雖不同而展轉爲因,由同類故。解雲:無漏非界系,雖起于諸地,如客人住也。有漏愛攝,故墮界攝。若無漏法,非九地愛攝爲己有,故無漏道,不墮界攝也。

  

  《俱舍論》裏邊解釋,爲什麼無漏道它對九地可以展轉爲因?“此于諸地”,這個無漏道對九地來說,它都是客一樣的,不是有漏的系在這個地上,它臨時住一下的。那麼這個地、那個地都互相可以展轉的爲因,不是死板板的,屬于這一地就呆住了、不能動了。“皆如客住”,等于說客一樣的,“不墮界攝”,不屬于界所系。

  

  “非諸地愛攝爲己有”,它無漏道沒有這個貪愛。我們說有漏道,生哪一地,對哪一地起愛,才生上去。那麼你根本不起愛,不“攝爲己有”,那就是客的原因了。既然不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家,那就是客了。那麼客嘛,他是很自由的,它不一定要困在這個地方。“是故九地,道雖不同”,所以九個地裏邊,它的道雖然不一樣,“展轉爲因”,祗要是同類的好了,互相都可以作同類因。這是《俱舍論》的原文,那麼下邊,圓晖法師他再解釋一下。

  

  “解雲:無漏非界系,雖起于諸地,如客人住也”,無漏不是界所系縛的,雖然在這九個地方起無漏道,跟客一樣,暫時住一下,不屬于它——愛所攝。“有漏愛攝,故墮界攝”,有漏法,因爲它有貪那個地的愛,有愛所攝,那麼它就屬于界所系的。假使欲界,它有欲界的愛,那麼就困在欲界裏邊。你要到了色界,一定要把欲界的愛斷掉。但是你色界的初禅,你貪著初禅,把初禅的攝爲己有,那也是有漏道,這是屬于初禅所系,都是不能超出它自己那個地。而無漏道,它沒有這個貪愛,所以說呢,它不屬于九地所系。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聯想到,你如果想超出欲界的話,欲界的愛要除掉。欲界的愛是什麼?最厲害的,就是飲食、男女。在《老子》 《孟子》裏面都講過這個問題。那麼現在的人呢,還認爲這個是天性,這是該如此的,好象這個是不要除掉的,天性如此,你把它除了,就是犯天性了。實際上,這就是欲界的愛。欲界的愛最特殊的表現,就在這兩個上面。如果你這兩個不斷掉的話,不能出欲界;不能出欲界,你定也得不到,你怎麼斷生死呢?

  

  所以說有的人急于了生死,你了生死,你要起無漏道呀;無漏道,要有定中才能得了。欲界的系縛把你捆得緊緊的,定都起不來,你怎麼得無漏道?沒有無漏道,你怎麼了生死呢?那你要了生死,還得要從根本下手。所以說呢,很多人就是修行,眼睛擡起朝天看,祗想最高的法,我得到了,我可以一下子成佛了——你下邊不看了,你沒有下邊的基礎,上邊的高的法,你怎麼能修得起?所以說,你要從下下修,那麼上上才能到了。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講過的,我想這裏的人大家都聽過了,這個是至理名言啊,不要看得很通俗了,你這個道理不懂的話,你永遠得不了道。

  

  那麼這裏,它說“若無漏法”,那無漏道,假使無漏法,它沒有九地愛的,“非九地愛攝爲己有”,它九地的愛沒有。無漏法,它沒有這個貪愛,不但是欲界不貪,色界、無色界都不貪。所以呢,“故無漏道,不墮界攝也”。這是解釋爲什麼無漏道不屬于界所系縛。

  

  

  

  

  唯等勝爲果者,簡差別也。然唯得與等勝爲因,非爲劣因,爲無漏道,謂加行生故。豈設勤勞,劣法爲果,故與等勝爲同類因。且如已生苦法智忍,還與未來苦法智忍爲同類因,是爲等因。若苦法忍,與苦法智,乃至無生智,爲同類因,是名爲勝,智勝忍故。廣說乃至諸無生智,唯與等類爲同類因,更無有法勝無生智故。

  

  那麼“道展轉九地”固然如此了,但是不是上地的道跟下地作因呢?這個地是可以,但是法卻不是。“唯等勝爲果者”,這個果對那個因來說,起碼是相等,或者是超勝;不會是同類因修了無漏道了,因是勝,果反而差了,那是退了——不會的!無漏道不會退。“簡差別也”。

  

  “然唯得與等勝爲因”,這個同類因祗有對它相等的或者比它超勝的法做因,“非爲劣因”,不會比它差的法是它的果——不會因勝果劣的!不是爲劣的法作因。“爲無漏道,謂加行生故。豈設勤勞,劣法爲果”(這個“爲無漏道”,這個“爲”,你們書上是什麼“爲”?因爲的“爲”——也可以說 ),這個無漏道呢,是加行生的,要起加功用行的。

  

  這個話很有道理。我們修行,很多人就想偷懶,最好是睡一覺,明天成佛了、開悟了——沒有那麼的事!無漏道一定要加行,要用功,才能生。你想懶啪啪的,無漏道要生出來,沒有那個事。所以說呢,凡是要修行的人,都是要艱苦奮鬥,這個精神養起來。並不是說我們要學外道一樣,自己找一點苦來吃,但是艱苦奮鬥的精神沒有的話,你加行怎麼生起來?那麼無漏道怎麼又能生呢?這些都是修行最基本的要點,主要的條件。沒有奮發圖強,自己努力奮鬥的精神沒有的話,想修行成就,不要想,世上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你說生淨土,也得“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些就是加行。你想松松垮垮的,沒有那個事的。所以要加行生呢,要下功夫了。

  

  “豈設勤勞,劣法爲果”,既然是加行生的,那幺豈是你辛辛苦苦幹了之後,這個果反而差、不如因?這個不會的。那麼這個我們也可以自己安慰自己,很多人他修行,下了很多苦功,看看沒有得到什麼,甚至于好象自己退了,這個會不會退?不會退!你祗要如法地按了正道在加功用行的話,果決定不會退,最起碼是“等”,或者是“超勝”。一般是超勝,下了功夫,總是超勝;如果你用得不得法,那麼這個可以是相等。如果你方法錯了,那當然劣了。有的人學佛教,學著學著,學到氣功去了,那這樣子這個因勝了,果是劣了,那是太不好了,越來越差了。你真正在佛道上用功的話,不會差的。所以說,我們自己要有這個信心,你祗要在佛教裏邊,如法地修,依了正道去修,你下功夫,一點也不會唐捐,下一分功夫,得一分的收獲,不會白花的。但是如果法沒有搞清楚,相似佛法,或者甚至于不是正法,你去修了,再辛苦,得不了好果。這個很重要。

  

  “故與等勝爲同類因”,既然是加行生的,經過勤勞而得來的,當然了,它的果不會劣,或者是等,或者是勝,做它的同類因。

  

  “且如已生苦法智忍,還與未來苦法智忍爲同類因,是爲等因。”它舉個例,拿“苦法智忍”來說,這個是見道的第一剎那,這個大家恐怕記得了,就是五類分別裏邊的“剎那”,這是第一個無漏法。苦法智忍生出來之後,它的同類因——它自己沒有同類因,它是無始以來,從來沒有過無漏法,它是第一無漏法。但是它後邊的無漏法,可以由它生起來,可以做同類因。那麼它對後邊的“未來(就是還沒有生的)苦法智忍”,這是相等的,都是苦法智忍。那麼它可以生起那些來,這個經常沒有生,因爲苦法智忍祗有一剎那。那些沒有生的,在未來,但是可以作它的同類因。那是“等”,是相等,因與果相等。

  

  假使“苦法忍,與苦法智,乃至無生智,爲同類因”,苦法智、集法智、道法智、滅法智、乃至修道的、乃至最後的無學道的無生智,而且是最高的、利根的,那麼這些法(無漏法)都是它的同類,都可以做它們的同類因。“是名爲勝”,這個是“勝”了,後邊的法都超過苦法智忍。所以說,苦法忍就是苦法智忍了,它跟苦法智開始,一直到無生智,這些都可以做同類因。這些同類因所産生的果呢,都比那個因要勝,所以“智勝忍故”。

  

  那麼這是智要勝過忍,所以說它與“勝”爲“果”。這是一個等的,一個是勝的,“與等勝爲因”,講了這個,以苦法智忍來說。

  

  那麼“廣說乃至無生智”,“廣說”,從苦法智忍,一個一個上去,最高的無生智,它的果是什麼呢?祗有相等的了,比無生智再高的沒有了,所以唯與無生智爲因,那是相等的(唯與等類爲同類因)。“更無有法勝無生智故”,那麼比它勝的果是不會有了。因爲一切法,最高的就是無生智了;比無生智更高的法沒有了,祗有與“等”爲“果”。

  

  

  

  

  又諸已生見道修道,及無學道,隨其次第,與叁二一,爲同類因。解雲:見道與叁爲因,見修無學也。修道與二爲因,除見道也。無學道與一爲因,除見修道也。

  

  “又諸已生見道修道,及無學道,隨其次第,與叁二一,爲同類因”,這是一個一個分辨了,其實自己也推得出來的。見道的,或者是修道的,或者無學道的,這個道,它可以做哪些的同類因呢?見道來說,叁個;修道來說,兩個;無學道來說,一個。怎麼說呢?

  

  “解雲”,這是圓晖法師給它解一下,“見道與叁爲因”,哪叁個?“見修無學也”,見道跟見道是等;見道跟修道,那麼修道勝了;見道跟無學道…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