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言自部者,于相似中,唯取自部为同类因,非一切相似皆同类因也”,凡是善的,是不是一切善的法都是同类因呢?不对!要有限制、有条件的,对“自部”,自己这一个部,假使见苦所断的一部,苦谛上的一部,那么是属于苦谛上自部的同类因,跟集谛下边的不能做同类因。尽管同是善的,或者同是染污的,不能做,“非一切相似皆同类因也 ”。那么“自部”的“部”是什么东西呢?“谓五部”,前面说过的: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乃至见道所断,最后一个,修所断。修是一部,合起来的;见道的时候,四部分开的。那么一共五部,一开头我们就讲了,讲“诸一切种诸冥灭”的时候就讲了五部,这里要用它了。
“此中见苦,唯与见苦所断为同类因”,见苦所断的法跟见苦所断的法,它们是同类性的,是同类因。那么对见集所断的,不能做同类因,限制于自部。没有学过《俱舍》的,同类因,相似的都是同类因,乱七八糟自己配了:色跟色,同类因;受跟受,同类因;善的跟善的,同类因,却不知道里边条件很多。色、受、想、行、识都可以交叉的,但是自部。不要说他“自部”的界限不知道,连什么叫“部”都不一定知道。没有学过《俱舍》的,五部,你去问问看,恐怕做老师的,不一定答的出来。
这就是说,每一部里边可以做同类因,交叉是不行的。“乃至修所断,唯与修所断为同类因”,修所断的法,跟修所断的法相似的,就是同一个性的,可以做同类因,那么超出它的这个部之外,不能做同类因。这是一个条件,“自部”。
言自地者,简自部中他地也。于自部中,唯取自地为同类因,非他地也。地谓九地,谓欲界四禅四无色也,如欲界见苦,唯与欲界为同类因;乃至有顶,唯与有顶为同类因。以有漏法,部系皆定,异地相望,皆无因义也。
第二个条件,“自地”。“简自部中他地也”,不但要自部,自部里边还要本地的。“于自部中,唯取自地”,自部是一个大前提,里边还有一个限制,自部见苦所断、见集所断里边,通三界嘛,我们不是学过那个八十八使吗?它八十八使,欲界有,色界也有。欲界一个地,色界有四地,无色界也有四地,它们九地都是有这一个,是不是可以通呢?不通!欲界的对欲界,色界的对色界,初禅对初禅,不能交叉,“唯取自地为同类因,非他地也”。
“地”是什么?“九地”,“欲界”一个地,“四禅”四个地,“四无色”四个地,一共九个地。“欲界”的“见苦”,断了见苦,自部是限制了,“唯与欲界为同类因”,见苦的下边的,欲界跟初禅不能做同类因。
“乃至有顶,唯与有顶为同类因”,初禅的祗能跟初禅的见苦做同类因,二禅祗能做二禅见苦的同类因,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有顶天,这个“有顶”,大家恐怕知道了,再说一道,三有之顶就是非想非非想天,三界里边最高的。这个三有之顶,是不是它在最高呢?这个话,外行说起来,非想非非想是三界里边最高的。——无色界有什么高低啊?我们说有色才有高有低,无色界就谈不上高低了。这个高,“顶”就是它最高,高就是前面讲过的,它的思是最殊胜的,三界里边最殊胜的,叫三有顶。有顶不是说它住得最高,无色界没有方所的,这个有的人想象不起来,无色界在哪里呢?到处都是!它根本没有一个方所。“有顶唯与有顶为同类因”。
“以有漏法,部系皆定,异地相望,皆无因义也。”有漏的法呢,不但是它一部就属于那一部,它哪一地,也属于哪一地。部就是自部,五部;系就是九地哪一地所系,都决定的,不能动。这也是什么?不自在啊!我们说行苦,就是不自在的苦,在这里也显出来了。有漏的法,祗是限于它这一部,限于它那一地,不能超越,不能越界。“异地相望,皆无因义”,隔一个地不能作因,它是不相干了。
那么这是自部、自地。再讲一个“前生”。
前生者,于自地中,唯取前生为同类因,过去望现未名前生,现在望未来名前生。故前生字,唯通过现。若过去世,与现未为同类因;若现在世,与未来为同类因也。
(42A)“前生者,于自地中”,这条件一层一层,非常多——你不要看同类因简单,第一是自部,自部里边取自地,自地里边取前生,三世里边,它决定生在前头,同类因不能在果后头,“前生者,于自地中,唯取前生为同类因”。
那么怎么叫前生呢?“过去望现未名前生,现在望未来名前生”,过去的法,望现在、望未来,叫前生;现在的法望未来也叫前生。“故前生字”,“前生”这两个字,“唯通过现”,祗通过、祗通现。这“前生”两个字有一定的涵义的,它的内涵,祗限于过去、现在,不通未来。“若过去世,与现未为同类因”,假使说过去世的话,它可以跟现在的法、未来的法作同类因;假使现在的法,可以与未来的法为同类因,它在前头了。假使它在未来的,就不行了。未来的法没有次第的。它生也没生,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你哪里知道呢?那么你不能说同类因了。所以同类因祗限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要除开。
同类因今天讲了两句,一句是相似,就是说它的三性同的。这个相似的范围比较宽,五蕴可以展转相望,不限于色、受、想、行、识,这个没有限制。祗要是善的对善的、恶的对恶的、不善的对不善的、无记对无记,都可以做同类因。但是五部里边,却是不能超越,见苦所断的里边祗能跟见苦所断的做同类因;见集所断,乃至修所断,这五个部,绝对不能交叉。这五个部里边有九地,这九个地每一个地都有限制,欲界的祗能对欲界的,初禅的对初禅的,乃至有顶的对有顶的。中间不能跳,或者初禅的跟四禅的,都是色界,能不能交叉?不行!初禅是一地,离生喜乐地,祗能对离生喜乐地。还有一个条件是时间上说:“前生”。这个因在果之前,这个前生的涵义(内涵)就是说,要么是过去,要么是现在。过去的,它对现在是前生,对未来也是前生;现在的法对未来的法是前生;那么未来的法,没有前后,没有次第,所以未来不能包在里边。这个前生的意思,祗限于过去,祗限于现在。那么过去的法,有无边的过去,在过去对过去里边,有没有同类因?有!过去里边有时间,它已经生过了。昨天的生,跟今天上午生的,可以作同类因,它过去里边也有时间性的,就是未来不行。未来,它还没有生,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不知道,那么未来里边不能有同类因。过去的同类因可以有,现在的同类因也可以有。总之它在前生。所以说,这个前生的涵义是比较细致的,不要想太简单。前生就是过去、现在,过去里边的过去,也可以有前生;过去对现在、未来有前生;现在对未来有前生;未来对未来不能前生。“前生”两个字的意思,充分发挥就那么多的意思。
今天我们想就讲到这里,后边的比较麻烦,不是两句话好讲完的,那就讲到这里,好!
第四十讲
(《俱舍论颂疏》109页上10行——111页下13行)(42a03:50——42b26:50)
上一次我们讲到“自部地前生”。“同类因”,它说“相似”,就是三性相似,它生的时候:“自部”相生,还有“自地”,还有“前生”。三世里边就是要简别未来的。生出来的跟以后的做同类因;没有生的,前后次第不定,那就不能叫同类因。
道展转九地者,前言自地,依有漏说;若无漏道,九地相望,皆互为同类因。言九地者,谓未至、中间、四静虑、三无色也。依此九地,起无漏道,一一皆与九地为因。依未至地,起无漏道,能与九地道谛为因;乃至无所有处,起无漏道,亦与九地为同类因。
下边就是“道展转九地”。前面说的自地是有漏的,有漏法,它是系于自地,欲界的,祗能是欲界的,不能超越到色界;初禅的祗能是初禅的,不能超越到二禅。那么这个无漏的道,就不系于三界,这个九地都可以互相做同类因。所以说“道”,就是无漏道,假使无漏道的话,“展转九地”,九个无漏的地,互相可以做同类因。
“前言自地,依有漏说;若无漏道,九地相望,皆互为同类因”,“言九地者”,这个九地,无漏的九地,我们在“九得边二果”的时候讲过了,记不记得?不看书,记不记得?“未至、中间、四静虑、三无色”,这九个地,可以起无漏道。为什么欲界没有?欲界没有定,不能修无漏道。那么非想非非想天,第四个无色定,为什么没有?也不能起无漏道,微微心,是非想、非非想,道有想、道没有想的样子,这个心太微弱了,无漏道起不了。无漏道是要断烦恼的,这个是迷迷糊糊的,那是不行的。
所以在这一点,我们再三地强调,念经也好,坐禅也好,如果迷迷糊糊的,决定没有成就的。这个你心没有力嘛。我们说,我们修行呢,观,要观得清楚,那么将来无漏的净慧才能生起来。你迷迷糊糊的,净慧生不起来的话,好象很舒服,实际上呢,这个……,将来是畜生的因。这个《菩提道次第》讲过的,那很危险的,要想出三界那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死水沱里埋进去之后,就拔不出来了。所以习惯要养成了,念经的时候,就是打仗,要鼓起精神来,你再疲劳的话,要等这一阵仗打过了,再去睡觉。你去打仗的时候,在前线睡了觉了,你不死,你是什么呢?没有第二条路了,所以说这个时候,一定要把这个精神拿出来。
“九地相望”,都可以“互为同类因”。“九地”就是“未至、中间、四静虑、三无色”,这九个地都可以起无漏道,“依此九地,起无漏道,一一皆与九地为因”,随你取哪一地起无漏道,它对其他的八个地,都可以做同类因;那么自地当然不要说了,其他的八个,不是一个地的,也可以做…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