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言自部者,于相似中,唯取自部爲同類因,非一切相似皆同類因也”,凡是善的,是不是一切善的法都是同類因呢?不對!要有限製、有條件的,對“自部”,自己這一個部,假使見苦所斷的一部,苦谛上的一部,那麼是屬于苦谛上自部的同類因,跟集谛下邊的不能做同類因。盡管同是善的,或者同是染汙的,不能做,“非一切相似皆同類因也 ”。那麼“自部”的“部”是什麼東西呢?“謂五部”,前面說過的: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乃至見道所斷,最後一個,修所斷。修是一部,合起來的;見道的時候,四部分開的。那麼一共五部,一開頭我們就講了,講“諸一切種諸冥滅”的時候就講了五部,這裏要用它了。
“此中見苦,唯與見苦所斷爲同類因”,見苦所斷的法跟見苦所斷的法,它們是同類性的,是同類因。那麼對見集所斷的,不能做同類因,限製于自部。沒有學過《俱舍》的,同類因,相似的都是同類因,亂七八糟自己配了:色跟色,同類因;受跟受,同類因;善的跟善的,同類因,卻不知道裏邊條件很多。色、受、想、行、識都可以交叉的,但是自部。不要說他“自部”的界限不知道,連什麼叫“部”都不一定知道。沒有學過《俱舍》的,五部,你去問問看,恐怕做老師的,不一定答的出來。
這就是說,每一部裏邊可以做同類因,交叉是不行的。“乃至修所斷,唯與修所斷爲同類因”,修所斷的法,跟修所斷的法相似的,就是同一個性的,可以做同類因,那麼超出它的這個部之外,不能做同類因。這是一個條件,“自部”。
言自地者,簡自部中他地也。于自部中,唯取自地爲同類因,非他地也。地謂九地,謂欲界四禅四無色也,如欲界見苦,唯與欲界爲同類因;乃至有頂,唯與有頂爲同類因。以有漏法,部系皆定,異地相望,皆無因義也。
第二個條件,“自地”。“簡自部中他地也”,不但要自部,自部裏邊還要本地的。“于自部中,唯取自地”,自部是一個大前提,裏邊還有一個限製,自部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裏邊,通叁界嘛,我們不是學過那個八十八使嗎?它八十八使,欲界有,色界也有。欲界一個地,色界有四地,無色界也有四地,它們九地都是有這一個,是不是可以通呢?不通!欲界的對欲界,色界的對色界,初禅對初禅,不能交叉,“唯取自地爲同類因,非他地也”。
“地”是什麼?“九地”,“欲界”一個地,“四禅”四個地,“四無色”四個地,一共九個地。“欲界”的“見苦”,斷了見苦,自部是限製了,“唯與欲界爲同類因”,見苦的下邊的,欲界跟初禅不能做同類因。
“乃至有頂,唯與有頂爲同類因”,初禅的祗能跟初禅的見苦做同類因,二禅祗能做二禅見苦的同類因,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有頂天,這個“有頂”,大家恐怕知道了,再說一道,叁有之頂就是非想非非想天,叁界裏邊最高的。這個叁有之頂,是不是它在最高呢?這個話,外行說起來,非想非非想是叁界裏邊最高的。——無色界有什麼高低啊?我們說有色才有高有低,無色界就談不上高低了。這個高,“頂”就是它最高,高就是前面講過的,它的思是最殊勝的,叁界裏邊最殊勝的,叫叁有頂。有頂不是說它住得最高,無色界沒有方所的,這個有的人想象不起來,無色界在哪裏呢?到處都是!它根本沒有一個方所。“有頂唯與有頂爲同類因”。
“以有漏法,部系皆定,異地相望,皆無因義也。”有漏的法呢,不但是它一部就屬于那一部,它哪一地,也屬于哪一地。部就是自部,五部;系就是九地哪一地所系,都決定的,不能動。這也是什麼?不自在啊!我們說行苦,就是不自在的苦,在這裏也顯出來了。有漏的法,祗是限于它這一部,限于它那一地,不能超越,不能越界。“異地相望,皆無因義”,隔一個地不能作因,它是不相幹了。
那麼這是自部、自地。再講一個“前生”。
前生者,于自地中,唯取前生爲同類因,過去望現未名前生,現在望未來名前生。故前生字,唯通過現。若過去世,與現未爲同類因;若現在世,與未來爲同類因也。
(42A)“前生者,于自地中”,這條件一層一層,非常多——你不要看同類因簡單,第一是自部,自部裏邊取自地,自地裏邊取前生,叁世裏邊,它決定生在前頭,同類因不能在果後頭,“前生者,于自地中,唯取前生爲同類因”。
那麼怎麼叫前生呢?“過去望現未名前生,現在望未來名前生”,過去的法,望現在、望未來,叫前生;現在的法望未來也叫前生。“故前生字”,“前生”這兩個字,“唯通過現”,祗通過、祗通現。這“前生”兩個字有一定的涵義的,它的內涵,祗限于過去、現在,不通未來。“若過去世,與現未爲同類因”,假使說過去世的話,它可以跟現在的法、未來的法作同類因;假使現在的法,可以與未來的法爲同類因,它在前頭了。假使它在未來的,就不行了。未來的法沒有次第的。它生也沒生,哪個在前,哪個在後,你哪裏知道呢?那麼你不能說同類因了。所以同類因祗限于過去、現在,未來的要除開。
同類因今天講了兩句,一句是相似,就是說它的叁性同的。這個相似的範圍比較寬,五蘊可以展轉相望,不限于色、受、想、行、識,這個沒有限製。祗要是善的對善的、惡的對惡的、不善的對不善的、無記對無記,都可以做同類因。但是五部裏邊,卻是不能超越,見苦所斷的裏邊祗能跟見苦所斷的做同類因;見集所斷,乃至修所斷,這五個部,絕對不能交叉。這五個部裏邊有九地,這九個地每一個地都有限製,欲界的祗能對欲界的,初禅的對初禅的,乃至有頂的對有頂的。中間不能跳,或者初禅的跟四禅的,都是色界,能不能交叉?不行!初禅是一地,離生喜樂地,祗能對離生喜樂地。還有一個條件是時間上說:“前生”。這個因在果之前,這個前生的涵義(內涵)就是說,要麼是過去,要麼是現在。過去的,它對現在是前生,對未來也是前生;現在的法對未來的法是前生;那麼未來的法,沒有前後,沒有次第,所以未來不能包在裏邊。這個前生的意思,祗限于過去,祗限于現在。那麼過去的法,有無邊的過去,在過去對過去裏邊,有沒有同類因?有!過去裏邊有時間,它已經生過了。昨天的生,跟今天上午生的,可以作同類因,它過去裏邊也有時間性的,就是未來不行。未來,它還沒有生,哪個在前?哪個在後?不知道,那麼未來裏邊不能有同類因。過去的同類因可以有,現在的同類因也可以有。總之它在前生。所以說,這個前生的涵義是比較細致的,不要想太簡單。前生就是過去、現在,過去裏邊的過去,也可以有前生;過去對現在、未來有前生;現在對未來有前生;未來對未來不能前生。“前生”兩個字的意思,充分發揮就那麼多的意思。
今天我們想就講到這裏,後邊的比較麻煩,不是兩句話好講完的,那就講到這裏,好!
第四十講
(《俱舍論頌疏》109頁上10行——111頁下13行)(42a03:50——42b26:50)
上一次我們講到“自部地前生”。“同類因”,它說“相似”,就是叁性相似,它生的時候:“自部”相生,還有“自地”,還有“前生”。叁世裏邊就是要簡別未來的。生出來的跟以後的做同類因;沒有生的,前後次第不定,那就不能叫同類因。
道展轉九地者,前言自地,依有漏說;若無漏道,九地相望,皆互爲同類因。言九地者,謂未至、中間、四靜慮、叁無色也。依此九地,起無漏道,一一皆與九地爲因。依未至地,起無漏道,能與九地道谛爲因;乃至無所有處,起無漏道,亦與九地爲同類因。
下邊就是“道展轉九地”。前面說的自地是有漏的,有漏法,它是系于自地,欲界的,祗能是欲界的,不能超越到色界;初禅的祗能是初禅的,不能超越到二禅。那麼這個無漏的道,就不系于叁界,這個九地都可以互相做同類因。所以說“道”,就是無漏道,假使無漏道的話,“展轉九地”,九個無漏的地,互相可以做同類因。
“前言自地,依有漏說;若無漏道,九地相望,皆互爲同類因”,“言九地者”,這個九地,無漏的九地,我們在“九得邊二果”的時候講過了,記不記得?不看書,記不記得?“未至、中間、四靜慮、叁無色”,這九個地,可以起無漏道。爲什麼欲界沒有?欲界沒有定,不能修無漏道。那麼非想非非想天,第四個無色定,爲什麼沒有?也不能起無漏道,微微心,是非想、非非想,道有想、道沒有想的樣子,這個心太微弱了,無漏道起不了。無漏道是要斷煩惱的,這個是迷迷糊糊的,那是不行的。
所以在這一點,我們再叁地強調,念經也好,坐禅也好,如果迷迷糊糊的,決定沒有成就的。這個你心沒有力嘛。我們說,我們修行呢,觀,要觀得清楚,那麼將來無漏的淨慧才能生起來。你迷迷糊糊的,淨慧生不起來的話,好象很舒服,實際上呢,這個……,將來是畜生的因。這個《菩提道次第》講過的,那很危險的,要想出叁界那是不可能的。在這個死水沱裏埋進去之後,就拔不出來了。所以習慣要養成了,念經的時候,就是打仗,要鼓起精神來,你再疲勞的話,要等這一陣仗打過了,再去睡覺。你去打仗的時候,在前線睡了覺了,你不死,你是什麼呢?沒有第二條路了,所以說這個時候,一定要把這個精神拿出來。
“九地相望”,都可以“互爲同類因”。“九地”就是“未至、中間、四靜慮、叁無色”,這九個地都可以起無漏道,“依此九地,起無漏道,一一皆與九地爲因”,隨你取哪一地起無漏道,它對其他的八個地,都可以做同類因;那麼自地當然不要說了,其他的八個,不是一個地的,也可以做…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