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同类因。
“依未至地”,假使说依未到地的话,“起无漏道,能与九地道谛为因”,自地,一个未至地,“自地相望”,当然没有问题。有漏的,自地也有。那么未到地定的无漏法,它对中间定、四静虑、三无色,都可以做它的同类因。这个没有高低之分,因为无漏道不属于三界所系,自由的,它可以与九地道谛为因。
“乃至无所有处,起无漏道,亦与九地为同类因”,那么依了未到地、中间定之后,乃至一直到无所有处起无漏道,它也可以与九地的为同类因。那就是说,无所有处是最高的,但是它也可以做未到地定的同类因,这个在无漏道里边没有地的简别。这个后边要说,“等胜为因”,它的果决定是相等,或者是超胜,不会因胜果反而劣的,这个不会的。这个地是不系,都可以互相展转的同类因,它的果决定是相等,或者是超胜,不会低于因。
论云:此于诸地,皆如客住,不堕界摄,非诸地爱摄为己有,是故九地,道虽不同而展转为因,由同类故。解云:无漏非界系,虽起于诸地,如客人住也。有漏爱摄,故堕界摄。若无漏法,非九地爱摄为己有,故无漏道,不堕界摄也。
《俱舍论》里边解释,为什么无漏道它对九地可以展转为因?“此于诸地”,这个无漏道对九地来说,它都是客一样的,不是有漏的系在这个地上,它临时住一下的。那么这个地、那个地都互相可以展转的为因,不是死板板的,属于这一地就呆住了、不能动了。“皆如客住”,等于说客一样的,“不堕界摄”,不属于界所系。
“非诸地爱摄为己有”,它无漏道没有这个贪爱。我们说有漏道,生哪一地,对哪一地起爱,才生上去。那么你根本不起爱,不“摄为己有”,那就是客的原因了。既然不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家,那就是客了。那么客嘛,他是很自由的,它不一定要困在这个地方。“是故九地,道虽不同”,所以九个地里边,它的道虽然不一样,“展转为因”,祗要是同类的好了,互相都可以作同类因。这是《俱舍论》的原文,那么下边,圆晖法师他再解释一下。
“解云:无漏非界系,虽起于诸地,如客人住也”,无漏不是界所系缚的,虽然在这九个地方起无漏道,跟客一样,暂时住一下,不属于它——爱所摄。“有漏爱摄,故堕界摄”,有漏法,因为它有贪那个地的爱,有爱所摄,那么它就属于界所系的。假使欲界,它有欲界的爱,那么就困在欲界里边。你要到了色界,一定要把欲界的爱断掉。但是你色界的初禅,你贪着初禅,把初禅的摄为己有,那也是有漏道,这是属于初禅所系,都是不能超出它自己那个地。而无漏道,它没有这个贪爱,所以说呢,它不属于九地所系。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联想到,你如果想超出欲界的话,欲界的爱要除掉。欲界的爱是什么?最厉害的,就是饮食、男女。在《老子》 《孟子》里面都讲过这个问题。那么现在的人呢,还认为这个是天性,这是该如此的,好象这个是不要除掉的,天性如此,你把它除了,就是犯天性了。实际上,这就是欲界的爱。欲界的爱最特殊的表现,就在这两个上面。如果你这两个不断掉的话,不能出欲界;不能出欲界,你定也得不到,你怎么断生死呢?
所以说有的人急于了生死,你了生死,你要起无漏道呀;无漏道,要有定中才能得了。欲界的系缚把你捆得紧紧的,定都起不来,你怎么得无漏道?没有无漏道,你怎么了生死呢?那你要了生死,还得要从根本下手。所以说呢,很多人就是修行,眼睛抬起朝天看,祗想最高的法,我得到了,我可以一下子成佛了——你下边不看了,你没有下边的基础,上边的高的法,你怎么能修得起?所以说,你要从下下修,那么上上才能到了。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过的,我想这里的人大家都听过了,这个是至理名言啊,不要看得很通俗了,你这个道理不懂的话,你永远得不了道。
那么这里,它说“若无漏法”,那无漏道,假使无漏法,它没有九地爱的,“非九地爱摄为己有”,它九地的爱没有。无漏法,它没有这个贪爱,不但是欲界不贪,色界、无色界都不贪。所以呢,“故无漏道,不堕界摄也”。这是解释为什么无漏道不属于界所系缚。
唯等胜为果者,简差别也。然唯得与等胜为因,非为劣因,为无漏道,谓加行生故。岂设勤劳,劣法为果,故与等胜为同类因。且如已生苦法智忍,还与未来苦法智忍为同类因,是为等因。若苦法忍,与苦法智,乃至无生智,为同类因,是名为胜,智胜忍故。广说乃至诸无生智,唯与等类为同类因,更无有法胜无生智故。
那么“道展转九地”固然如此了,但是不是上地的道跟下地作因呢?这个地是可以,但是法却不是。“唯等胜为果者”,这个果对那个因来说,起码是相等,或者是超胜;不会是同类因修了无漏道了,因是胜,果反而差了,那是退了——不会的!无漏道不会退。“简差别也”。
“然唯得与等胜为因”,这个同类因祗有对它相等的或者比它超胜的法做因,“非为劣因”,不会比它差的法是它的果——不会因胜果劣的!不是为劣的法作因。“为无漏道,谓加行生故。岂设勤劳,劣法为果”(这个“为无漏道”,这个“为”,你们书上是什么“为”?因为的“为”——也可以说 ),这个无漏道呢,是加行生的,要起加功用行的。
这个话很有道理。我们修行,很多人就想偷懒,最好是睡一觉,明天成佛了、开悟了——没有那么的事!无漏道一定要加行,要用功,才能生。你想懒啪啪的,无漏道要生出来,没有那个事。所以说呢,凡是要修行的人,都是要艰苦奋斗,这个精神养起来。并不是说我们要学外道一样,自己找一点苦来吃,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的话,你加行怎么生起来?那么无漏道怎么又能生呢?这些都是修行最基本的要点,主要的条件。没有奋发图强,自己努力奋斗的精神没有的话,想修行成就,不要想,世上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你说生净土,也得“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些就是加行。你想松松垮垮的,没有那个事的。所以要加行生呢,要下功夫了。
“岂设勤劳,劣法为果”,既然是加行生的,那幺岂是你辛辛苦苦干了之后,这个果反而差、不如因?这个不会的。那么这个我们也可以自己安慰自己,很多人他修行,下了很多苦功,看看没有得到什么,甚至于好象自己退了,这个会不会退?不会退!你祗要如法地按了正道在加功用行的话,果决定不会退,最起码是“等”,或者是“超胜”。一般是超胜,下了功夫,总是超胜;如果你用得不得法,那么这个可以是相等。如果你方法错了,那当然劣了。有的人学佛教,学着学着,学到气功去了,那这样子这个因胜了,果是劣了,那是太不好了,越来越差了。你真正在佛道上用功的话,不会差的。所以说,我们自己要有这个信心,你祗要在佛教里边,如法地修,依了正道去修,你下功夫,一点也不会唐捐,下一分功夫,得一分的收获,不会白花的。但是如果法没有搞清楚,相似佛法,或者甚至于不是正法,你去修了,再辛苦,得不了好果。这个很重要。
“故与等胜为同类因”,既然是加行生的,经过勤劳而得来的,当然了,它的果不会劣,或者是等,或者是胜,做它的同类因。
“且如已生苦法智忍,还与未来苦法智忍为同类因,是为等因。”它举个例,拿“苦法智忍”来说,这个是见道的第一剎那,这个大家恐怕记得了,就是五类分别里边的“剎那”,这是第一个无漏法。苦法智忍生出来之后,它的同类因——它自己没有同类因,它是无始以来,从来没有过无漏法,它是第一无漏法。但是它后边的无漏法,可以由它生起来,可以做同类因。那么它对后边的“未来(就是还没有生的)苦法智忍”,这是相等的,都是苦法智忍。那么它可以生起那些来,这个经常没有生,因为苦法智忍祗有一剎那。那些没有生的,在未来,但是可以作它的同类因。那是“等”,是相等,因与果相等。
假使“苦法忍,与苦法智,乃至无生智,为同类因”,苦法智、集法智、道法智、灭法智、乃至修道的、乃至最后的无学道的无生智,而且是最高的、利根的,那么这些法(无漏法)都是它的同类,都可以做它们的同类因。“是名为胜”,这个是“胜”了,后边的法都超过苦法智忍。所以说,苦法忍就是苦法智忍了,它跟苦法智开始,一直到无生智,这些都可以做同类因。这些同类因所产生的果呢,都比那个因要胜,所以“智胜忍故”。
那么这是智要胜过忍,所以说它与“胜”为“果”。这是一个等的,一个是胜的,“与等胜为因”,讲了这个,以苦法智忍来说。
那么“广说乃至无生智”,“广说”,从苦法智忍,一个一个上去,最高的无生智,它的果是什么呢?祗有相等的了,比无生智再高的没有了,所以唯与无生智为因,那是相等的(唯与等类为同类因)。“更无有法胜无生智故”,那么比它胜的果是不会有了。因为一切法,最高的就是无生智了;比无生智更高的法没有了,祗有与“等”为“果”。
又诸已生见道修道,及无学道,随其次第,与三二一,为同类因。解云:见道与三为因,见修无学也。修道与二为因,除见道也。无学道与一为因,除见修道也。
“又诸已生见道修道,及无学道,随其次第,与三二一,为同类因”,这是一个一个分辨了,其实自己也推得出来的。见道的,或者是修道的,或者无学道的,这个道,它可以做哪些的同类因呢?见道来说,三个;修道来说,两个;无学道来说,一个。怎么说呢?
“解云”,这是圆晖法师给它解一下,“见道与三为因”,哪三个?“见修无学也”,见道跟见道是等;见道跟修道,那么修道胜了;见道跟无学道…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