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做同类因的话,也是胜。那么这三个可以做它的同类因。“修道与二为因,除见道也”,修道来说,见道比修道低,不能做它的同类因;那么修道对修道,或者修道对无学道,这两个道都可以做同类因。那么无学道,“与一为因”,它是最高的,它祗能跟自己无学道做同类因,不会跟见道、修道了,因为这个是比它差。果总是超过这个因,或者是相等。这个无学道,无生智,无学道,它们为自己的无学道做因的话呢,那是相等的,“除见修道也”,把见道、修道除掉,因为它们低于无学道。
又于此中,诸钝根道,与钝及利为同类因;诸利根道,为利道为因。如随信行,及信胜解,时解脱道,随其次第,与六四二为同类因。
“又于此中,诸钝根道,与钝及利为同类因;诸利根道,为利道为因。”这里就是说,见、修、无学这三个次第来说,一个高一个,它的因就是三、二、一。那么这个在修道也好,见道也好,或者无学道也好,有钝根、利根。
我们说一个班级里边,一年级也好,二年级也好,总是有同学,有差生,差一点的,有些是特别尖子,特别好的,那就是利根跟钝根的关系。那么钝根来说,钝根可以跟钝根或者利根做同类因;而利根呢,祗能跟利根作同类因,不会跟差的做同类因。“诸钝根道”,它可以跟钝根(这是相等的)做同类因;或者利根,它修到利根去了,它做利根的同类因。将来后边要讲起,钝根可以练成利根。所以说我们人不要灰心,啊呀,你钝根永远是钝根了,算了,不努力了!这是自暴自弃了。根的利不利,自己可以练出来的。所以说利根的,也不要太高兴,都是要经过奋斗才来的;钝根的,也可以经过奋斗练成利根。那么利根的来说呢,它祗是为利根为因,它不会退到钝根去——就是利根祗是为利根为因的。
那么举个例,“如随信行,及信胜解,时解脱道,随其次第,与六四二,为同类因。”这里边又来一个利根跟钝根的次第。随信行跟随法行,这是一对,一个利根、一个钝根。我们说学法,以信而入门的,这是钝根;以法而入门的,譬如说,你把法搞清楚了,自己这样子进门修行的,这是利根。那么就是人家说:“啊,这个好!”“喔,好,好,我就修这个”——这是钝根,虽然他也好了,总算也能进道了,毕竟是钝根,自己没有决择力,听人家的话就去了。那么自己想,这个对,决定如此,人家再怎么说,我不听他的,我认为这个对就对了,自己用智慧决择过的,随法行,这是利根。
解云:见道二圣:一钝、二利,钝谓随信行,利谓随法行。修道有二圣:一钝、二利,钝谓信胜解,利谓见至。无学道有二圣:一钝、二利,钝谓时解脱,利谓不时解脱。此约三道,总有六圣。今随信行与六为因;信胜解与四为因,除见道二圣也;时解脱道与二为因,除见修四圣也。
“解云”,《俱舍》里边说得略,圆晖法师,他慈悲,详细解。“见道二圣”,见道的时候,两个圣者:一个钝根,一个利根。钝根的就叫“随信行”,利根的就叫“随法行”。修道的时候,这两个钝根、利根的名字改掉了,钝根就叫“信胜解”,利根就叫“见至”。到无学道的时候,钝根、利根的名字又不一样,钝根就叫“时解脱”,利根就叫“不时解脱”。所以说,三个道,见、修、无学道,每一个道有钝根、利根,一共有六种圣者。
我们前面讲了,开始在见道的时候,随了信心而进去的,那是钝根(随信行);随法行,因为法的殊胜,自己能够了解了法的道理而入门,进入见道的,这就是随法行,这是两种。那么进了修道以后,这个叫“信胜解”。他的信,本来是见道的信,进入到修道了,或者是向道的信到了果道了,它的信能够达到胜解(这个后边讲贤圣品的时候讲),这个胜解是不可转移了,胜解心生起了。他开始是由信进去的,到那个时候,起了胜解心了,决定如此,那不会动摇了。这是修道的钝根。那么“见至”就是说,由见道的见,而进入修道的见,由向道的见进入果道的见,这个见上一层了,“见至”,这是修道的利根。这些名称,后边都会有,那么这里略略地知道一下,见道、修道都有钝根、利根。
无学道——“时解脱”,时解脱就是说,他要得到解脱、断烦恼了,就是慧解脱,或者定解脱,他要“时”,等待时候的。或者是饮食吃得好了,或者生活安定,或者环境寂静,他可以证阿罗汉果,解脱了。假使条件不好,或者外面很吵闹,或者是没有吃饱,或者是生活条件不太好,果就证不了。这是时解脱,根钝。那么这个利根的呢,它就是“不时解脱”,不要依靠外边的条件,他自己的力量充分了,什么条件之下都能证。你说我没有吃饱,没有吃饱,饿着肚子也能证;你说外面吵得不得了,他吵他的,他还是自己能证,这样子的就是利根。
那么我们看看,利根、钝根,从这几个因素来看呢,我们看看,现在的人,自己衡量一下,我是钝根,我是利根,这个也有数了。有的人很我慢,他总以为自己是利根,你们都不如他,甚至于教的人也不如他,到处去找师父,找的师父都不如他,结果呢,跑来跑去,自己跑回家里去了。这样子的人,怎么办呢?就是自己把这个法衡量一下,你到底是利根呢,还是钝根?到底你信佛,进入佛门,是听了人家说了好而进来的呢,还是自己看了这个道理确实对进来的?这个你自己还可以衡量出来嘛。
我们看到很多的人,大家赞叹佛教,这个佛教是最科学了,什么什么的,信的人很多,什么总统也信了,什么大官也信了,哎,我也信了!等到文化大革命来了,大家不信了,哇,他赶快退了,衣服换了,头发养起来了,回家去了。这些人就是随信行了,他很容易退的。而“随法行”,就是我们以前说的,那么持松老法师,“你还信不信?”“打死也信!”这样的人,他不是随着世间跑的,人家都不信了,他还要信,那这样子的人就是利根了。这个一看就看得出来。所以利根、钝根自己可以看一看。利根的也不要欢喜,你还是要更加努力,你毕竟还没见道,见了道以后,才有无漏道出来;你就是见了道了,还得要修道,还有无学道。那么钝根的,更不要自己我慢贡高,好好地谦虚一点,好好学习。
那么这个钝根利根的事情搞好之后,就是它跟同类因的关系了。
下面说:“此约三道,总有六圣”。那么从最低的说起来,“今随信行”,他是见道的钝根了,“与六为因”,他见道两个:一个利根的,一个钝根的。他跟随信行为因,这是相等;跟见道的利根(随法行)为因,这是胜了。他又可以为修道的为因,修道又有两个。无学道,它也可以做无学道的同类因,无学道也有两个。那么一共有六个。这是见道的钝根,可以与六个为因。
“信胜解”是修道的钝根,它“与四(个)为因”:见道两个除掉了,因为它是修道,不会与劣为因,不会。见道是比它差,所以说不做它的因。那么修道、无学道,相等的、超胜的,里边有钝根、利根,一共有四个。“除见道二圣也”。
那么“时解脱”,无学的钝根,“与二为因”,它可以为相等的时解脱为因──同类因。也可以练根,进入不时解脱,做它的同类因。“除见修四圣也”,把见道、修道的四个圣者都除掉,还有两个。
这是钝根来说,六、四、二。那么利根来说呢,就少了。
若随法行及见至、不时解脱道,随其次第,与三二一为同类因。解云:随法行与三为因,谓随法、见至、不时也。见至与二为因,除随法也。不时与一为因,除随法及见至也。
“若随法行及见至、不时解脱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的利根,那么“随其次第,与三、二、一为同类因”,它祗有三、二、一。一个是六、四、二,一个是三、二、一。那么怎么三、二、一?
“解云:随法行与三为因,谓随法、见至、不时也。”随法行,它可以与随法、见至、不时解脱作同类因。与随法行做同类因是等,与见至、不时解脱,这是胜。它跟那些钝根的,见道的钝根不会同类因,比它差;但是修道的钝根也比它差,也不做它的同类因。都是利根,祗会利根的做同类因,不会钝根的做同类因。所以说,即使是修道比它高的,那个信胜解也好,无学的时解脱也好,都不做它们的同类因。利根的人,将来还是利根。所以说,我们要练根,开始把根练好,利根的永远是利根了,见道是利根,修道也是利根,无学道也是利根。如果你见道是钝根,那靠不住,修道还是钝根,最后无学道也是钝根。无学道钝根,照有部的说法,会退。所以说呢,这个练根是个要紧事情。怎么练根?后面要讲。
(42B)“三二一为同类因”,“随法行与三为因,谓随法、见至、不时(解脱)”。
“见至与二为因,除随法也。”见至有两个,见至对见至是等,与不时解脱是胜,那么除了随法,随法是见道,要除掉。“不时与一为因,除随法及见至也。”不时解脱呢,是利根的无学了,那就是跟自己相等的为因,再胜的就没有了,把随法跟见至——见道、修道都要除掉。
这是把三个道,又把利根、钝根的关系,再总合起来,一起把它做同类因的关系都讲完了。
论云:诸上地道,为下地因,云何名为或等或胜?解云:此难九地道互为因也。上地胜,下地劣,与下为因,是则与劣为因,非等胜也。
它这里提个问题:“上地道”,道在上地,对下地的道做因的话,上地的道当然胜了,怎么还可以它的为等,或者为胜做因呢?难道下地比它还高吗?《论》里边提这个问题。它的意思是说:前面说,“道展转九地”,那么上地的道跟下地的道,互相可以做同类因;但是后边有一个条件,“唯等胜为果”,它的果决定是相等,或者是超胜的。那…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