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81

  ..续本文上一页么上地比下地胜,为什么上地的作因,能够产生下地的等胜的果呢?就产生这个问题。

  

  “解云:此难九地道互为因也。上地胜,下地劣”,上“与下为因”,那么是“与劣为因”了,胜的做劣的因了,这个跟“与等胜为果”不符合了,“非等胜也”。那么这个怎么解释呢?

  

  

  

  

  论云:由因增长,及由根故。谓见道等,下下品等,后后位中,因转增长。

  

  解云:答前难也。不由地有上下,令道等有胜劣。虽依下地,望上地道,有二种因,得名为胜:一由因增长,第二及由根故。由因增长者,谓见道等下,释因增长也,等取修道及无学道。后后位中,因转增胜,谓修无学道在见道后,无学道在修道后,名为后后。又见道等,各有下下品等九品道也。此九品等位,后后位中,因亦转胜。如上地起见道,与下地修道等为因,及上地下下品等道,与下地上中品等道为因,以后后位,因增长也。第二由根者,上地钝根道,与下地利根道为因。论文不释根者,谓易解故。

  

  “论云:由因增长,及由根故。谓见道等,下下品等,后后位中,因转增长。”这是《俱舍论》里边,回答前面那个问题。这个回答,意思比较不太明显,那么圆晖法师就给它解释一下。

  

  他说,这个无漏道,不由地的上下来判这个道的胜劣。所以说,“虽依下地,望上地道,有二种因”,它依了下地,对上地道,对道来说,有两种因,“得名为胜”。它怎样子胜呢?下边有两个标准,“一由因增长,二及由根故”。

  

  “由因增长”指什么?“谓见道等下,释因增长也”,下边说见道等等,这些是解释因增长,“等取修道及无学道”。这个因就是说见道、修道、无学道互相为因。见道是修道的因,修道是无学道的因。这样子,“后后位中,因转增胜”,越是后边的因,越转胜,展转增上——修道在后,超过见道;无学道在后头,又超过修道,这个因展转的增胜。“谓修、无学道在见道”的“后 ”,“无学道在修道”的“后”,“名为后后。”这是说见、修、无学道的关系。“又见道等”,那么在见道里边,本身又分九,“各有下下等九品道也”。那么见道里边呢,剎那,很快的,那么基本上就没有分了,但是修道里边就分九品了,每一个地,有上、中、下、上上、中中、下下等等,九品道。

  

  “此九品等位,后后位中,因亦转胜”,越是后头的,就越胜,下下品是差了,下中品就高一点,下上品又高了,乃至上上品,是最高,后后的要高,“因亦转胜”。

  

  “如上地起见道,与下地修道等为因”,上地起见道,下地的是修道,“及上地下下品等道,与下地上中品等道为因”,这个都是等胜为因,并不因为它地在上,那个地在下,它就是比较劣了。“以后后位,因增长也”,这个因就是说,见道、修道、无学道,或者它们里边的九品,一品一品地增长,就是指这个因。不管下地也好,上地也好,祗要因增长,都是等胜为因,不限于地的。我们以前“九得边二果”就看出来了,未到地定也可以得无学道。这个不一定说,要很高的,这个无所有处啊。这个九无漏道里边,最高的是无所有处了。不一定是它这个地方得无学道。得无学道,九个地都可以得,“九得边二果”。那么这是从因来说,后后的超胜,这可以上地为下地为因,这是一个。

  

  “第二由根者,上地钝根道,与下地利根道为因。”第二个是根来说,上地的钝根道,与下地的利根道做因,并不是退,这是胜。所以说地上、下没有关系,就看它的因,或者它的根,是不是增长?那么无漏道来说,决定是以等胜为果的,它的果决定是比因要胜,或者最起码是相等。所以这个没有矛盾,就解决那个问难。“论文不释根者,谓易解故”,在《俱舍论》里边,把因讲了一下,至于根——利根道、钝根道,上地的钝根道,跟下地的利根道为因,这个很好懂,《俱舍论》里边就把这个略掉了。

  

  那么这是一个问题,解释为什么“道展转九地”,上地的可以为下地的为因,而且“等胜为果”,没有矛盾的?因为不是从地上看,从因上看,跟根上看,因增胜了,根增上了,都是“唯等胜为果”。那么下边又一个问题。

  

  

  

  

  又论云:虽一相续,无容可得随信随法二道现起,而已生者,为未来因。

  

  解云:此文释伏难。伏难意者,难前及由根故。如一身中,已起钝根随信行道,不可更起利根随法行道,如何可说上地钝根道,与下地利根道为因?故言虽一相续身,无容二道起。而上地已起随信行道,与下地未来随法行为因,理无妨矣。

  

  “又论云:虽一相续,无容可得随信随法二道现起,而已生者,为未来因。”这个随信行、随法行,在见道的时候,那很快,一个人决不可能在见道的时候,又是钝根,又是利根,同时生起来,不会的。那么怎么叫为它的因呢?

  

  “解云:此文释伏难。”这一段文解释伏难,“伏难”就是里边有个毛病,有个难埋伏在里边,就是里边还有些矛盾要通的。“伏难意者,难前及由根故”,“伏难”的意思什么呢?就是前面说的,由根的缘故,可以等胜为因。“如一身中,已起钝根随信行道,不可更起利根随法行道”,如一个补特伽罗里边,它在见道的时候,假使钝根随信行,不可能再起随法行。因为见道很快,你怎么一下子练根?没有时间去练根了!十五剎那,很快就过去了,中间不允许插任何其它的东西。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去练利根的随法行呢?“如何可说上地钝根道,与下地利根道为因?故言虽一相续身,无容二道起。”

  

  “而上地已起随信行道,与下地未来随法行为因,理无妨矣。”这个就是说有部,他们是未来的法,没有生的法,也有实体的。那么你上地,依了上地起了随信行了,下地随法行,那些没有生出来,也可以做它的因,虽然没有生出来,也可以。已经生的,可以跟没有生的去做因,这个可以的;没有生的作因,不行的。那么对没有生的那些随法行(利根)的因,也可以做它的因。所以说,这个从理上讲,没有错——事上讲,不可能,但从道理上讲,没有问题。那么也把这个难解了。

  

  前面讲的是无漏道,下边是加行道。

  

  

  

  

  加行生亦然者,此明有漏加行生法,同前无漏,唯与等胜为同类因,故言亦然。

  

  “加行生亦然者”,这是有漏的加行了,加行道是有漏的。我们一定要记住:无漏的法,祗有在见道的第一剎那,苦法智忍起的时候,才是无漏道,前边的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还是有漏的。那么这个加行的有漏道,它的同类因的关系怎么样呢?“亦然”,跟它一样,“等胜为果”,虽然这个是有漏法,但是加行生的,经过了辛苦而来的,果决定要超过因。所以说呢,“此明有漏加行生法,同前无漏,唯与等胜为同类因”。虽然它是有漏,但是加行生的那些法,跟前面无漏道是同样的,它的果,要么是等,要么是胜,做那些等胜的果的同类因。“故言亦然”,同样。

  

  

  那么下边还要辨一个关系,闻思修的关系。

  

  

  

  

  闻思所成等者,正明加行善体也。谓闻思所成等者,等取修所成,因闻思修,所成功德,名彼所成。此之三慧,加功用行,方得发生,名加行善。闻所成法,与闻所成慧,为同类因,是名为等;闻所成法,与思修慧,为同类因,是名为胜。思与思修为同类因,除闻所成,以闻劣故。修唯与修为同类因,除闻思二,以二劣故。欲界无修,是散地故。上二界无思,举心思时,便入定故。无色无闻,无耳根故。论文约三界明因,读可解也。此加行善,束成九品,若下下品,为九品因;下中品,与八为因;乃至上上品,唯与上上品为因,除前劣故。

  

  “闻思所成等”,那么加行道的体是什么东西呢?加行道的善,就是闻、思、修这三个东西了。

  

  “谓闻思所成等者”,“等”什么?“等取修所成”。闻思修,我们在讲阿毗达磨的时候讲过,闻慧、思慧、修慧。那么其它的善法都有,都包含在里边,闻所成的善法,思所成的善法,修所成的善法,它们是加行的善法,有漏的,但是也是等胜为果。“闻思所成等”,这颂里边的“等”就是代替这个“修”。

  

  “因闻思修所成”的“功德,名彼所成”,这个“闻思所成”,成什么东西呢?功德,不但是慧,其它的善的功德都包在里边,闻思修所成的功德,叫闻所成、思所成、修所成。

  

  “此之三慧”,这个功德当然以慧为主,“加行用功,方得发生,名加行善”,这个闻思修三慧,加功用行才能得到。我们说听经,我们在《广论》里边听经的条件,讲了很多。耳朵在里边,祗听见声音咣啷咣啷响,什么意思抓不住。那没有用心的话,闻慧生不出来的。或者你话不懂,人家讲的是外地话。温州人就没办法了,温州人听外地来的法师,他简直没有办法听。那么我们反过来,来个温州人给我们讲话,一点也没有办法听。我在五台山的时候,有十几个年青的温州人,他们说话,说他们的土话,人家听不懂了,说你少数民族。唉!简直这个话,跟我们汉地的话,差得太远了,实在是不好懂。那么这样子你闻慧也生不起来。

  

  经过加功用行了,他说的什么意思?听进去了呢,经过努力地听了以后,“谛听!谛听!”,这样子听了之后,闻慧才生得起来;那么“善思念之”,智慧才起得来,都是经过加功用行的。

  

  那么这个里边它们同类因的关系,“闻所成法,与闻所成慧,为同类因”,这是相等,“是名为等”;“闻所成法,与思修慧,为同类因,是名为胜”,闻所成的跟思所成的、修所成的(为)同类因,这是胜。“思与思修为同类因”,与思是等,与修为胜,“除闻所成”,闻比它差,除掉,“以闻劣故”。“修唯与修为同类因”,修所成的慧或者功德,祗有修所成的相等的慧…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