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81

  ..續本文上一頁麼上地比下地勝,爲什麼上地的作因,能夠産生下地的等勝的果呢?就産生這個問題。

  

  “解雲:此難九地道互爲因也。上地勝,下地劣”,上“與下爲因”,那麼是“與劣爲因”了,勝的做劣的因了,這個跟“與等勝爲果”不符合了,“非等勝也”。那麼這個怎麼解釋呢?

  

  

  

  

  論雲:由因增長,及由根故。謂見道等,下下品等,後後位中,因轉增長。

  

  解雲:答前難也。不由地有上下,令道等有勝劣。雖依下地,望上地道,有二種因,得名爲勝:一由因增長,第二及由根故。由因增長者,謂見道等下,釋因增長也,等取修道及無學道。後後位中,因轉增勝,謂修無學道在見道後,無學道在修道後,名爲後後。又見道等,各有下下品等九品道也。此九品等位,後後位中,因亦轉勝。如上地起見道,與下地修道等爲因,及上地下下品等道,與下地上中品等道爲因,以後後位,因增長也。第二由根者,上地鈍根道,與下地利根道爲因。論文不釋根者,謂易解故。

  

  “論雲:由因增長,及由根故。謂見道等,下下品等,後後位中,因轉增長。”這是《俱舍論》裏邊,回答前面那個問題。這個回答,意思比較不太明顯,那麼圓晖法師就給它解釋一下。

  

  他說,這個無漏道,不由地的上下來判這個道的勝劣。所以說,“雖依下地,望上地道,有二種因”,它依了下地,對上地道,對道來說,有兩種因,“得名爲勝”。它怎樣子勝呢?下邊有兩個標准,“一由因增長,二及由根故”。

  

  “由因增長”指什麼?“謂見道等下,釋因增長也”,下邊說見道等等,這些是解釋因增長,“等取修道及無學道”。這個因就是說見道、修道、無學道互相爲因。見道是修道的因,修道是無學道的因。這樣子,“後後位中,因轉增勝”,越是後邊的因,越轉勝,展轉增上——修道在後,超過見道;無學道在後頭,又超過修道,這個因展轉的增勝。“謂修、無學道在見道”的“後 ”,“無學道在修道”的“後”,“名爲後後。”這是說見、修、無學道的關系。“又見道等”,那麼在見道裏邊,本身又分九,“各有下下等九品道也”。那麼見道裏邊呢,剎那,很快的,那麼基本上就沒有分了,但是修道裏邊就分九品了,每一個地,有上、中、下、上上、中中、下下等等,九品道。

  

  “此九品等位,後後位中,因亦轉勝”,越是後頭的,就越勝,下下品是差了,下中品就高一點,下上品又高了,乃至上上品,是最高,後後的要高,“因亦轉勝”。

  

  “如上地起見道,與下地修道等爲因”,上地起見道,下地的是修道,“及上地下下品等道,與下地上中品等道爲因”,這個都是等勝爲因,並不因爲它地在上,那個地在下,它就是比較劣了。“以後後位,因增長也”,這個因就是說,見道、修道、無學道,或者它們裏邊的九品,一品一品地增長,就是指這個因。不管下地也好,上地也好,祗要因增長,都是等勝爲因,不限于地的。我們以前“九得邊二果”就看出來了,未到地定也可以得無學道。這個不一定說,要很高的,這個無所有處啊。這個九無漏道裏邊,最高的是無所有處了。不一定是它這個地方得無學道。得無學道,九個地都可以得,“九得邊二果”。那麼這是從因來說,後後的超勝,這可以上地爲下地爲因,這是一個。

  

  “第二由根者,上地鈍根道,與下地利根道爲因。”第二個是根來說,上地的鈍根道,與下地的利根道做因,並不是退,這是勝。所以說地上、下沒有關系,就看它的因,或者它的根,是不是增長?那麼無漏道來說,決定是以等勝爲果的,它的果決定是比因要勝,或者最起碼是相等。所以這個沒有矛盾,就解決那個問難。“論文不釋根者,謂易解故”,在《俱舍論》裏邊,把因講了一下,至于根——利根道、鈍根道,上地的鈍根道,跟下地的利根道爲因,這個很好懂,《俱舍論》裏邊就把這個略掉了。

  

  那麼這是一個問題,解釋爲什麼“道展轉九地”,上地的可以爲下地的爲因,而且“等勝爲果”,沒有矛盾的?因爲不是從地上看,從因上看,跟根上看,因增勝了,根增上了,都是“唯等勝爲果”。那麼下邊又一個問題。

  

  

  

  

  又論雲:雖一相續,無容可得隨信隨法二道現起,而已生者,爲未來因。

  

  解雲:此文釋伏難。伏難意者,難前及由根故。如一身中,已起鈍根隨信行道,不可更起利根隨法行道,如何可說上地鈍根道,與下地利根道爲因?故言雖一相續身,無容二道起。而上地已起隨信行道,與下地未來隨法行爲因,理無妨矣。

  

  “又論雲:雖一相續,無容可得隨信隨法二道現起,而已生者,爲未來因。”這個隨信行、隨法行,在見道的時候,那很快,一個人決不可能在見道的時候,又是鈍根,又是利根,同時生起來,不會的。那麼怎麼叫爲它的因呢?

  

  “解雲:此文釋伏難。”這一段文解釋伏難,“伏難”就是裏邊有個毛病,有個難埋伏在裏邊,就是裏邊還有些矛盾要通的。“伏難意者,難前及由根故”,“伏難”的意思什麼呢?就是前面說的,由根的緣故,可以等勝爲因。“如一身中,已起鈍根隨信行道,不可更起利根隨法行道”,如一個補特伽羅裏邊,它在見道的時候,假使鈍根隨信行,不可能再起隨法行。因爲見道很快,你怎麼一下子練根?沒有時間去練根了!十五剎那,很快就過去了,中間不允許插任何其它的東西。那麼這個時候怎麼去練利根的隨法行呢?“如何可說上地鈍根道,與下地利根道爲因?故言雖一相續身,無容二道起。”

  

  “而上地已起隨信行道,與下地未來隨法行爲因,理無妨矣。”這個就是說有部,他們是未來的法,沒有生的法,也有實體的。那麼你上地,依了上地起了隨信行了,下地隨法行,那些沒有生出來,也可以做它的因,雖然沒有生出來,也可以。已經生的,可以跟沒有生的去做因,這個可以的;沒有生的作因,不行的。那麼對沒有生的那些隨法行(利根)的因,也可以做它的因。所以說,這個從理上講,沒有錯——事上講,不可能,但從道理上講,沒有問題。那麼也把這個難解了。

  

  前面講的是無漏道,下邊是加行道。

  

  

  

  

  加行生亦然者,此明有漏加行生法,同前無漏,唯與等勝爲同類因,故言亦然。

  

  “加行生亦然者”,這是有漏的加行了,加行道是有漏的。我們一定要記住:無漏的法,祗有在見道的第一剎那,苦法智忍起的時候,才是無漏道,前邊的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還是有漏的。那麼這個加行的有漏道,它的同類因的關系怎麼樣呢?“亦然”,跟它一樣,“等勝爲果”,雖然這個是有漏法,但是加行生的,經過了辛苦而來的,果決定要超過因。所以說呢,“此明有漏加行生法,同前無漏,唯與等勝爲同類因”。雖然它是有漏,但是加行生的那些法,跟前面無漏道是同樣的,它的果,要麼是等,要麼是勝,做那些等勝的果的同類因。“故言亦然”,同樣。

  

  

  那麼下邊還要辨一個關系,聞思修的關系。

  

  

  

  

  聞思所成等者,正明加行善體也。謂聞思所成等者,等取修所成,因聞思修,所成功德,名彼所成。此之叁慧,加功用行,方得發生,名加行善。聞所成法,與聞所成慧,爲同類因,是名爲等;聞所成法,與思修慧,爲同類因,是名爲勝。思與思修爲同類因,除聞所成,以聞劣故。修唯與修爲同類因,除聞思二,以二劣故。欲界無修,是散地故。上二界無思,舉心思時,便入定故。無色無聞,無耳根故。論文約叁界明因,讀可解也。此加行善,束成九品,若下下品,爲九品因;下中品,與八爲因;乃至上上品,唯與上上品爲因,除前劣故。

  

  “聞思所成等”,那麼加行道的體是什麼東西呢?加行道的善,就是聞、思、修這叁個東西了。

  

  “謂聞思所成等者”,“等”什麼?“等取修所成”。聞思修,我們在講阿毗達磨的時候講過,聞慧、思慧、修慧。那麼其它的善法都有,都包含在裏邊,聞所成的善法,思所成的善法,修所成的善法,它們是加行的善法,有漏的,但是也是等勝爲果。“聞思所成等”,這頌裏邊的“等”就是代替這個“修”。

  

  “因聞思修所成”的“功德,名彼所成”,這個“聞思所成”,成什麼東西呢?功德,不但是慧,其它的善的功德都包在裏邊,聞思修所成的功德,叫聞所成、思所成、修所成。

  

  “此之叁慧”,這個功德當然以慧爲主,“加行用功,方得發生,名加行善”,這個聞思修叁慧,加功用行才能得到。我們說聽經,我們在《廣論》裏邊聽經的條件,講了很多。耳朵在裏邊,祗聽見聲音咣啷咣啷響,什麼意思抓不住。那沒有用心的話,聞慧生不出來的。或者你話不懂,人家講的是外地話。溫州人就沒辦法了,溫州人聽外地來的法師,他簡直沒有辦法聽。那麼我們反過來,來個溫州人給我們講話,一點也沒有辦法聽。我在五臺山的時候,有十幾個年青的溫州人,他們說話,說他們的土話,人家聽不懂了,說你少數民族。唉!簡直這個話,跟我們漢地的話,差得太遠了,實在是不好懂。那麼這樣子你聞慧也生不起來。

  

  經過加功用行了,他說的什麼意思?聽進去了呢,經過努力地聽了以後,“谛聽!谛聽!”,這樣子聽了之後,聞慧才生得起來;那麼“善思念之”,智慧才起得來,都是經過加功用行的。

  

  那麼這個裏邊它們同類因的關系,“聞所成法,與聞所成慧,爲同類因”,這是相等,“是名爲等”;“聞所成法,與思修慧,爲同類因,是名爲勝”,聞所成的跟思所成的、修所成的(爲)同類因,這是勝。“思與思修爲同類因”,與思是等,與修爲勝,“除聞所成”,聞比它差,除掉,“以聞劣故”。“修唯與修爲同類因”,修所成的慧或者功德,祗有修所成的相等的慧…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