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然修裏邊,還有高低),聞思比它低,不會了,那麼“除聞思二,以二劣故”。那麼這個裏邊有辯論,有人就說,這個圓晖法師,這裏忽略了,他自己也寫了,實際上他可能也知道,不過爲了說的方便嘛,就這麼說。下邊我們看一看就知道了。
“欲界無修”,欲界是散心地,沒有修慧,沒有定了,修慧是定中的,“是散地故”。“上二界無思”,色界、無色界沒有思。爲什麼沒有思?“舉心思時,便入定故”,他們的心呢,很寂靜。你說思惟一個問題,一下子靜下去,入定了,就修慧來了,思慧沒有的,所以色界沒有思,那麼無色界也沒有思,“舉心思時,便入定故”。“無色無聞”,無色界又沒有聞慧,爲什麼沒有聞慧?無色界沒有前面十五界,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這些眼識、耳識、鼻識等,都沒有的,“無色唯後叁”嘛,祗有後面叁個。耳朵沒有的,耳識也沒有的,聞慧怎麼産生呢?所以說無色界沒有聞——“無耳根故”。
“論文約叁界明因,讀可解也”,《俱舍論》裏邊卻不是這麼說的了。它說欲界,沒有修慧,聞慧祗能與聞慧爲因,與思爲因,等勝,修沒有的。色界,聞與修爲同類因,或者聞與聞爲同類因。爲什麼?沒有思的。那麼無色界呢,根本沒有聞慧,祗有修了,思也沒有的。那就是說,他這裏所講的,聞與思爲同類因,思與修爲同類因,這麼一連串的話,如果以叁界合起來說是可以;一界一界來說,卻不行的了。欲界裏邊,祗有聞思,色界裏邊沒有思,無色界裏邊沒有聞思,祗有修,你說聞爲思爲因,思爲修爲因,這一套,哪一個界都沒有。所以這個,有的注解就批判說,圓晖法師這裏搞錯了。實際上,他也不是不知道,他說“論文約叁界明因,讀可解也”,論裏邊把叁界拆開來說,他這裏是總的來說。所以說,實際上,沒有矛盾。這是抓辮子的話,說他好象搞錯了。實際上,他論文明明給你說了,論文裏邊每一界、每一界地說,這一界是沒有那個的,那一界又沒有那個的,是對的,他祗是總的來說。但是呢,具體來說,這是不可能——叁個全部有是不可能的。那麼這裏是加行生的善法,也是等勝爲因,講到這裏。
“此加行善,束成九品”,每一個聞思修又可分九品,“若下下品,爲九品因,下中品,與八爲因”,這個很容易,“乃至上上品,唯與上上品(相等的)爲因”,,把前面劣的都要除掉,“除前劣故”。
生得善法,九品相望,展轉爲因;染汙亦然。謂生得善,或從下品生中上品,或從上品生中下品,容一一後皆現前故,故得九品展轉爲因。染汙亦爾者,准生得說也。
那麼把“加行生”,這個加行的善法,它的同類因的關系講完了。最後“生得善(法)”,生下來就有的,而且不是加行得來的,那麼這是“九品相望,展轉爲因”了,它跟加行善不一樣了,它九品生得善,也分上、中、下、上上、中中、下下了,也分九品,這個互相都可以做因。“染汙亦然”,那麼生得的染汙也是一樣,這是等流果。前輩子來的,前輩子好的,心善慈悲的,這輩子生下來也慈悲;前輩子是殘忍,瞋心大的,這一輩子小孩子就是瞋心大。這個我們從小就看得出來的,有的小孩子,看到動物很愛護,人家要打它了,或者其他的孩子要把它弄死,哇!他趕緊把它保護起來,甚至于跟他吵起來。但是有的孩子呢,就是殘忍的,見一個青蛙在地上走,一腳把它踩死了,好象這樣子,認爲是一種很舒暢的、高興的事情。這是殘忍的,以殘忍爲享受了,這是一個過去瞋恨心的表現。“生得善”是如此,展轉爲因,九品互相爲因,不是加行善。“染汙”也一樣。
“謂生得善,或從下品生中(品)上品”,都可以,“或從上品生中(品)下品”也可以,“容一一後皆現前故,故得九品展轉爲因。”“染汙亦爾者,准生得說也”,就是染汙法也是跟生得善一樣,染汙法不限于生得的,一切染汙它都是跟生得善一樣,上、中、下叁品,互相爲因。這個很厲害,大家知道,染汙法,下品的固然爲上品的因,上品也可爲下品的因,這樣互相展轉爲因,這個染汙就是生起來,就厲害了。
無覆無記,總有四種,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變化心,俱隨其次第,與四叁二一爲因。解雲:後勝前故也。
無覆無記法,這個給你總結。我們前面講無覆無記,有異熟生,什麼什麼,都是零零散散地講,沒有集中起來講,那麼現在這裏給你合起來了,該記住了。
“無覆無記”的法,“總有四種”,總的歸納起來四大類:
“異熟生”,異熟法,我們說因有善惡,果爲無記。這個異熟果的那個東西,決定是無記的,而且是無覆無記。
“工巧處”,學的技術,熟練的、不熟練的都是無覆無記,至于它的法前得、法後得,那是看熟練、不熟練了。它本身來說都是無覆無記的,你說你裝電風扇、裝半導體,什麼原子彈、原子武器,這麼搞得很好,這個本身是無記的,但是你目的什麼,就有好壞了——你用來造福人類,這個目的就是好的;如果用來摧殘、殺害人類的,那是不好。但是一個技術本身來說,無覆無記,那是人用它怎麼用的問題了。工巧處講的是技術的問題。
“威儀路”,是什麼呢?行住威儀,這些威儀,也是無覆無記的,那麼坐啊、站啊,這一些。
“變化心”,神通變化的心,也是無覆無記,這個前面講過。
那麼總的來說,無覆無記的法,一共有四種,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變化心,這個大家最好記一下。
“俱隨其次第,與四叁二一爲因。解雲:後勝前故也。”就是異熟生可以與四個爲因,與異熟生爲因是等,威儀路、工巧處、變化心是比它勝。那麼威儀路來說,它是祗有叁個爲因;異熟生比它差,它就不做它的因了,對自己、對後邊兩個。那麼乃至變化心,祗有一個,這也是“等勝爲因”,這是講這四個。
那麼把所有的法都講完了。同類因裏邊講了很多的項目。看起來很多,實際上原則性把它掌握了,也不很困難。它雖然講了很多的例子,但是原則是一個,簡單得很,那就是說:無漏道等勝爲因;加行善等勝爲因;那麼這個生得善九品互相爲因;染汙法九品互相爲因;無覆無記四種,前面的做後邊的因,好了。
還有一點時間,今天再講一個“相應因”。
戊四 相應因
從此第四,明相應因,論雲:如是已說同類因相,第四相應因相雲何?頌曰
相應因決定 心心所同依
“從此第四,明相應因,論雲:如是已說同類因相”,同類因講完了,講了不少。那麼理解是不太困難,要記憶,恐怕比理解還麻煩一些。因爲你單是記一個同類因是不困難,前面還有很多了,你都要把它記住的話,那是記了後頭、忘了前頭,恐怕會有這些情況。那麼什麼辦法補救呢?經常複習,串習、串習。我們說,我們小孩子吃飯要不要教的?嘴張開來,你這個牙齒怎麼嚼——不要教的;小孩子吃奶,更不要教,他一吃就自己會吃,這個串習,無始以來搞慣了,不教自己會的。那我們對法上的事情,無始以來沒有接觸過,實在太陌生,感到太難,難得不得了,如果你經常練習,經常念,經常跟它熟悉了之後,慢慢慢慢熟了也就容易起來了,如何使它容易?就是串習!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也說,多多地串習就是修,把這個法變爲自己的東西,要經過這個過程,沒有這個過程不行的。所以說你要了生死,你也要這個過程,一定要經過的。
“從此第四,明相應因”,同類因相講好了,“第四相應因相雲何”,什麼叫相應因?“頌曰:相應因決定,心心所同依。”這個也很簡單,心王心所同一所依——五義相應,就是前面講的,同一個所依。當然它說的還包涵其它的。
釋曰:相應因者,心心所法,要須同依,方名相應,故言決定。謂同依言,即顯必同所依、同所緣、同行相、同時、同事,五義具足,名爲相應。論雲:此中同言,顯所依一。謂若眼識,用此剎那眼根爲依,相應受等,亦即用此眼根爲依。乃至意識,及相應法,同依意根,應知亦爾。解雲:心與心所,所依不異,名爲一也。
“釋曰:相應因者,心心所法”,心王心所“要同須依,方名相應,故言決定”,心王心所決定要同依的,假使不同依,決定不能相應。那麼同依裏邊,還有其它的意思,前面講的五個義都在裏邊,“謂同依言,即顯必同所依、同所緣、同行相、同時、同事”,爲什麼前面五義相應叫你們記,好象還考的,這次也考了,那麼這是很重要的,因爲經常要碰到的,“五義具足,名爲相應”。那麼這個有的人就答錯了:有行相、有所依、有所緣——這個不叫五義相應啊,這個是心王心所的異名嘛。心王也可以叫有所依,也可以叫有所緣,心所也這樣講。但是心王心所相應呢,要同一個所依、同一個所緣、同一個行相、同一個時候、同一個事,都是一個法。不能一個心王有兩個受心所,或者一個受心所有兩個心王,不可能!同一所依,依眼根就依眼根,依意根就依意根,大家都依這個根,這才叫相應。五個意思具足了,叫相應;如果少一個,不相應。所以說要五義具足,五義相應,滿這五個條件的,叫相應;那麼反過來說,少一個就不叫相應。
“論雲:此中同言”,“心心所同依”這個“同”,這句話,“顯所依一”,它就是說這個同就是依的是一個,打個比喻:“謂若眼識,用此剎那眼根爲依”,假使眼識生出來的時候,就是這一剎那的眼根,是它的所依,依那個根。那麼“相應受等,亦即用此眼根所依”,跟它相應的心所法——受、想、思、觸、欲等等也同樣依這個剎那的眼根,爲它的所依。“乃至意識,及相應法,同依意根,應知亦爾”,那麼眼識如此,…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