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82

  ..续本文上一页(当然修里边,还有高低),闻思比它低,不会了,那么“除闻思二,以二劣故”。那么这个里边有辩论,有人就说,这个圆晖法师,这里忽略了,他自己也写了,实际上他可能也知道,不过为了说的方便嘛,就这么说。下边我们看一看就知道了。

  

  “欲界无修”,欲界是散心地,没有修慧,没有定了,修慧是定中的,“是散地故”。“上二界无思”,色界、无色界没有思。为什么没有思?“举心思时,便入定故”,他们的心呢,很寂静。你说思惟一个问题,一下子静下去,入定了,就修慧来了,思慧没有的,所以色界没有思,那么无色界也没有思,“举心思时,便入定故”。“无色无闻”,无色界又没有闻慧,为什么没有闻慧?无色界没有前面十五界,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这些眼识、耳识、鼻识等,都没有的,“无色唯后三”嘛,祗有后面三个。耳朵没有的,耳识也没有的,闻慧怎么产生呢?所以说无色界没有闻——“无耳根故”。

  

  “论文约三界明因,读可解也”,《俱舍论》里边却不是这么说的了。它说欲界,没有修慧,闻慧祗能与闻慧为因,与思为因,等胜,修没有的。色界,闻与修为同类因,或者闻与闻为同类因。为什么?没有思的。那么无色界呢,根本没有闻慧,祗有修了,思也没有的。那就是说,他这里所讲的,闻与思为同类因,思与修为同类因,这么一连串的话,如果以三界合起来说是可以;一界一界来说,却不行的了。欲界里边,祗有闻思,色界里边没有思,无色界里边没有闻思,祗有修,你说闻为思为因,思为修为因,这一套,哪一个界都没有。所以这个,有的注解就批判说,圆晖法师这里搞错了。实际上,他也不是不知道,他说“论文约三界明因,读可解也”,论里边把三界拆开来说,他这里是总的来说。所以说,实际上,没有矛盾。这是抓辫子的话,说他好象搞错了。实际上,他论文明明给你说了,论文里边每一界、每一界地说,这一界是没有那个的,那一界又没有那个的,是对的,他祗是总的来说。但是呢,具体来说,这是不可能——三个全部有是不可能的。那么这里是加行生的善法,也是等胜为因,讲到这里。

  

  “此加行善,束成九品”,每一个闻思修又可分九品,“若下下品,为九品因,下中品,与八为因”,这个很容易,“乃至上上品,唯与上上品(相等的)为因”,,把前面劣的都要除掉,“除前劣故”。

  

  

  

  

  生得善法,九品相望,展转为因;染污亦然。谓生得善,或从下品生中上品,或从上品生中下品,容一一后皆现前故,故得九品展转为因。染污亦尔者,准生得说也。

  

  那么把“加行生”,这个加行的善法,它的同类因的关系讲完了。最后“生得善(法)”,生下来就有的,而且不是加行得来的,那么这是“九品相望,展转为因”了,它跟加行善不一样了,它九品生得善,也分上、中、下、上上、中中、下下了,也分九品,这个互相都可以做因。“染污亦然”,那么生得的染污也是一样,这是等流果。前辈子来的,前辈子好的,心善慈悲的,这辈子生下来也慈悲;前辈子是残忍,瞋心大的,这一辈子小孩子就是瞋心大。这个我们从小就看得出来的,有的小孩子,看到动物很爱护,人家要打它了,或者其他的孩子要把它弄死,哇!他赶紧把它保护起来,甚至于跟他吵起来。但是有的孩子呢,就是残忍的,见一个青蛙在地上走,一脚把它踩死了,好象这样子,认为是一种很舒畅的、高兴的事情。这是残忍的,以残忍为享受了,这是一个过去瞋恨心的表现。“生得善”是如此,展转为因,九品互相为因,不是加行善。“染污”也一样。

  

  “谓生得善,或从下品生中(品)上品”,都可以,“或从上品生中(品)下品”也可以,“容一一后皆现前故,故得九品展转为因。”“染污亦尔者,准生得说也”,就是染污法也是跟生得善一样,染污法不限于生得的,一切染污它都是跟生得善一样,上、中、下三品,互相为因。这个很厉害,大家知道,染污法,下品的固然为上品的因,上品也可为下品的因,这样互相展转为因,这个染污就是生起来,就厉害了。

  

  

  

  

  无覆无记,总有四种,谓异熟生、威仪路、工巧处、变化心,俱随其次第,与四三二一为因。解云:后胜前故也。

  

  无覆无记法,这个给你总结。我们前面讲无覆无记,有异熟生,什么什么,都是零零散散地讲,没有集中起来讲,那么现在这里给你合起来了,该记住了。

  

  “无覆无记”的法,“总有四种”,总的归纳起来四大类:

  

  “异熟生”,异熟法,我们说因有善恶,果为无记。这个异熟果的那个东西,决定是无记的,而且是无覆无记。

  

  “工巧处”,学的技术,熟练的、不熟练的都是无覆无记,至于它的法前得、法后得,那是看熟练、不熟练了。它本身来说都是无覆无记的,你说你装电风扇、装半导体,什么原子弹、原子武器,这么搞得很好,这个本身是无记的,但是你目的什么,就有好坏了——你用来造福人类,这个目的就是好的;如果用来摧残、杀害人类的,那是不好。但是一个技术本身来说,无覆无记,那是人用它怎么用的问题了。工巧处讲的是技术的问题。

  

  “威仪路”,是什么呢?行住威仪,这些威仪,也是无覆无记的,那么坐啊、站啊,这一些。

  

  “变化心”,神通变化的心,也是无覆无记,这个前面讲过。

  

  那么总的来说,无覆无记的法,一共有四种,异熟生、威仪路、工巧处、变化心,这个大家最好记一下。

  

  “俱随其次第,与四三二一为因。解云:后胜前故也。”就是异熟生可以与四个为因,与异熟生为因是等,威仪路、工巧处、变化心是比它胜。那么威仪路来说,它是祗有三个为因;异熟生比它差,它就不做它的因了,对自己、对后边两个。那么乃至变化心,祗有一个,这也是“等胜为因”,这是讲这四个。

  

  那么把所有的法都讲完了。同类因里边讲了很多的项目。看起来很多,实际上原则性把它掌握了,也不很困难。它虽然讲了很多的例子,但是原则是一个,简单得很,那就是说:无漏道等胜为因;加行善等胜为因;那么这个生得善九品互相为因;染污法九品互相为因;无覆无记四种,前面的做后边的因,好了。

  

  还有一点时间,今天再讲一个“相应因”。

  

  

  

  

  戊四 相应因

  

  从此第四,明相应因,论云:如是已说同类因相,第四相应因相云何?颂曰

  

  相应因决定 心心所同依

  

  “从此第四,明相应因,论云:如是已说同类因相”,同类因讲完了,讲了不少。那么理解是不太困难,要记忆,恐怕比理解还麻烦一些。因为你单是记一个同类因是不困难,前面还有很多了,你都要把它记住的话,那是记了后头、忘了前头,恐怕会有这些情况。那么什么办法补救呢?经常复习,串习、串习。我们说,我们小孩子吃饭要不要教的?嘴张开来,你这个牙齿怎么嚼——不要教的;小孩子吃奶,更不要教,他一吃就自己会吃,这个串习,无始以来搞惯了,不教自己会的。那我们对法上的事情,无始以来没有接触过,实在太陌生,感到太难,难得不得了,如果你经常练习,经常念,经常跟它熟悉了之后,慢慢慢慢熟了也就容易起来了,如何使它容易?就是串习!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也说,多多地串习就是修,把这个法变为自己的东西,要经过这个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不行的。所以说你要了生死,你也要这个过程,一定要经过的。

  

  “从此第四,明相应因”,同类因相讲好了,“第四相应因相云何”,什么叫相应因?“颂曰:相应因决定,心心所同依。”这个也很简单,心王心所同一所依——五义相应,就是前面讲的,同一个所依。当然它说的还包涵其它的。

  

  

  

  

  释曰:相应因者,心心所法,要须同依,方名相应,故言决定。谓同依言,即显必同所依、同所缘、同行相、同时、同事,五义具足,名为相应。论云:此中同言,显所依一。谓若眼识,用此剎那眼根为依,相应受等,亦即用此眼根为依。乃至意识,及相应法,同依意根,应知亦尔。解云:心与心所,所依不异,名为一也。

  

  “释曰:相应因者,心心所法”,心王心所“要同须依,方名相应,故言决定”,心王心所决定要同依的,假使不同依,决定不能相应。那么同依里边,还有其它的意思,前面讲的五个义都在里边,“谓同依言,即显必同所依、同所缘、同行相、同时、同事”,为什么前面五义相应叫你们记,好象还考的,这次也考了,那么这是很重要的,因为经常要碰到的,“五义具足,名为相应”。那么这个有的人就答错了:有行相、有所依、有所缘——这个不叫五义相应啊,这个是心王心所的异名嘛。心王也可以叫有所依,也可以叫有所缘,心所也这样讲。但是心王心所相应呢,要同一个所依、同一个所缘、同一个行相、同一个时候、同一个事,都是一个法。不能一个心王有两个受心所,或者一个受心所有两个心王,不可能!同一所依,依眼根就依眼根,依意根就依意根,大家都依这个根,这才叫相应。五个意思具足了,叫相应;如果少一个,不相应。所以说要五义具足,五义相应,满这五个条件的,叫相应;那么反过来说,少一个就不叫相应。

  

  “论云:此中同言”,“心心所同依”这个“同”,这句话,“显所依一”,它就是说这个同就是依的是一个,打个比喻:“谓若眼识,用此剎那眼根为依”,假使眼识生出来的时候,就是这一剎那的眼根,是它的所依,依那个根。那么“相应受等,亦即用此眼根所依”,跟它相应的心所法——受、想、思、触、欲等等也同样依这个剎那的眼根,为它的所依。“乃至意识,及相应法,同依意根,应知亦尔”,那么眼识如此,…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