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鼻识、舌识、身识,最后意识,它跟它相应的法——心所法,它所依的意根,同是这一剎那的意根,“应知亦尔”,应当知道,也是如此。
“解云:心与心所,所依不异,名为一也。”都是依那个根。那么这个里边就是根固然是重点,但是助缘也是一个,行相也是一个,时间也是一个,那么它的事情、体也是一个。这五个义具足,“相应因”。
我们这里可以总结一下。第一个是叫什么?能作因,最宽,一切有为法、无为法,除了自己本身以外,都是它的能作因,体特别宽。俱有因,我们知道,一切有为法都是俱有因。那么是比能作因略少一点。同类因,它要除去前面的未来的,不能做同类因,所以说,又要少一点。相应因更少,它祗能是心王、心所,有为法里边除了心王、心所以外,不能五义相应的。所以相应因,相对来说,比前面三个更要少一点。遍行因,比相应因还要小。异熟因最小。这样子,六个因的次第是根据它的范围大小来决定的。
再说一个相应因跟俱有因的关系:相应因、俱有因不是都是同时的吗?那么相应因跟俱有因两个是不是相同的呢?大家可以思考这些问题。我想起这个问题我们明天来解决,让你们去思考一下。相应因跟俱有因的关系,它同时生起的,俱有因包括一切有为法,相应因是有为法里边的心王心所,那么它们范围固然有大小,作用是不是一样呢?关系是不是一样的?这个你们慢慢地去看。
好!今天讲到这里。
第四十一讲
(《俱舍论颂疏》111页14行——114页上3行)(42B26:50——43B26:04)
(43A)昨天我们讲了相应因。在同类因后头,有个别的人对这个生得善,九品可以展转为因……。这个没有什么很深的意思在里边,加行的,因为是加功用行的,或者是无漏道的,等胜为果。这是因为他下了功夫的,等胜为果。生得善,生来任运而有的,不下功夫的,当然不要等胜为果了。这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因为这些善,都是任运而生的。虽然九品里边,上、中、下分,有上一点、下一点,善里边也有上下了,但是它力量是一样的,都是不要依特殊的、用气力把它生出来。那么它任运而起,这个生了可以做那个同类因,那个生了也能做那个同类因,它的力量是没有特殊的用了功夫的,所以说呢,不是跟前面一样等胜为因。它的果要等或者胜,这是加行,加功用行了之后有这些情况;任运的,都不是。那么我们说这个染污法也不是,是展转互相为因的。
前面那个无覆无记里边异熟生,任运而起,一点也不要用功的,不要去下功夫、自己专门起这个心把它生起,异熟生是任运的;威仪路,要下一点功夫,就是心里要起个作意,要强一点;那么工巧处,你要学一门工巧、技术,如果学科学的话,那也要下很多功夫,力量很强;变化心,得了神通之后才有,得了定之后才有神通起变化,那个下的功夫更大。所以说这四个就是四、三、二、一为因,前面的差,后边的一个一个强于前面的。所以说呢,第一个(异熟生),它对前面胜的、或者等的四个都可以做因;第二个(威仪路),要用作意了,前面一个异熟生是比它差了,所以它不与异熟生作它的因,三个为因;那么第三(工巧处),两个;第四变化心,它是最胜的,也是力量最强的,当然不会跟那, 些劣的作因。那么这是无覆无记里边,因为它力量强胜有差别,就是下了功夫的,反正是这样子,下了功夫的呢,等胜为因。你不下功夫的,任运而起的,就不要等胜为因了。
昨天我们提这个问题:相应因跟俱有因的关系。这个你们讨论的时候是怎么说的?我们前面说过的,俱有因是一切有为法,它们互为因果的,叫俱有因。那么这个相应因呢?我听到昨天下了课以后有人就提了个问题:相应因就是随转法。这个话是对的,但是相应因本身就是俱有因里边的一部份。相应因就在俱有因里边,但是它有特殊的五义相应,以这个特殊关系,它就立一个相应因。
我们说互为因果的就是俱有因。相应因里边心王心所,它都不能独立生起,心王生了,心所也起来了。随转法当然更不说了,就是心王心所本身来说,都不能单独生起。都是你生了之后,帮助它,它生起,它生了之后,帮助你生起,有互相资助的力量,这个就是俱有因的作用。但是相应因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同依”,这个“同依”是俱有因里边的特殊的一种作用。同一所依、同一所缘、同一行相、同一个事、同一个时间,这样就叫相应因;在俱有因里边,有一种特殊的,以同依的这一类,心王心所——当然同依嘛,就是心王心所,其它的不可能的,那么这一类就叫相应因,它与五义相对。
我们说为什么它相应同依呢?本来相应是五个意思,单提一个“同依”,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其它不说?《俱舍论》里边有解释的。
论云:此中同言,显所依一,谓若眼识,用此剎那眼根为依,相应受等,亦即用此眼根为依。乃至意识,及相对法,同依意根,应知亦尔。
它说我们这里的同依,是有一个条件的,“同依”就是我们这里说的:“此中同言,显所依一,谓若眼识,用此剎那眼根为依。”这个同依,并不是说现在的这个根和过去的根是一个根,大家都靠这个根。那么过去、现在、未来的法很多了,怎么是相应呢,相应要一个时间的。这个同依,它有个“一”——“同一所依”这个“一”,就是说就这一剎那的眼根。那么心王依这一剎那的眼根,心所也依这一剎那的眼根,那么这个时间本身就同了。心王、心所它们同时不能起两个,不能同时起两个心王,也不能起两个受心所,也不能起两个想心所,也不能起两个作意心所。那么是“依一”,祗是一,固定了。那么行相,既然同一所依,同一,它们同时生起的,缘的时候,就缘一个境,行相——当然缘一个境,它的行相当然也是同的。所以说呢,这个同依本身,以这样子限制的条件之下的同依,本身就五个意思都包含完了。
那么反过来说,假使你说同一行相、同一所缘、同一时间、同一事,都是一个,却不是同依,那就不是五义相应。 《俱舍论》里边就举个例,有两个人在看月亮,所缘的都是月亮,所看的行相都是月亮,时间同一时间,事都是一个,那么它不是同依,不能叫相应。所以说,它说同依,就可以包涵另外的四个;而另外四个全部有,不一定同依。所以说它以“同依”来概括这五个义相应,所以这个颂里边的“心心所同依”,这是很有意思的。本来我们说,相应有五个条件嘛,怎么说一个呢?这个“同依”里边的“同”,它是有一定的内涵的——同一剎那的根,那么这就把整个的五个义都包完了。
现在我们再说一下,相应因跟那个俱有因的差别。那么《俱舍论》里边也有个例子。当然互相帮助、互相资助,这是相应因、俱有因都同有的作用。那么这个等于说是这样子,有一批商人,印度以前做生意,经过这个险路啊,经常是……,我们看经书上经常有这些:一个商主,带了一群人,路上有什么危险,等等。既然路上很危险呢,这些商人一群、一队,他们互相帮助,如果一个人的话,没有依靠,那就是肯定给土匪或者妖魔鬼怪所害的。那么你一队的人,你帮我,我帮你,这个力量大了,而且可以平安地跑过这个险境,这个互相帮助,互相壮胆,互相资助的力(作用)就是俱有因了。那么假使这些商人,他们在路上走的时候,他们要吃饭,大家一起煮,一起烧,一起吃,这个就是五义相应的意思了,就是说在这方面呢,它们就是相应因的意思。相应因跟那个俱有因不同点也就在这里,本身体是一个,它都是心王、心所,当然了,俱有因除了心王心所外,其它的有为法都可以做;而相应因祗限于心王心所。但是从心王心所本身来说,它既是俱有因,又是相应因。那么在它互相资助这一方面说,是俱有因;在讲五义平等,同一所依的情况之下,它是相应因。这两个有一点点区别,既不是绝然不同的两个事情,但是也不是完全一样的事情,所以说相应因跟俱有因有区别。
那么昨天我们叫你们做四料简,这个四料简,我现在还是不说,你们回去去搞。相应因跟俱有因的关系,这很容易,但是我们说,脑筋要磨练,如果你单是现成的,那就是自己脑筋不动的话,这把刀永远磨不快。
我们听说以前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子,懒得不得了,不肯动手的,他的父母要出远门了,那么知道这个懒孩子不肯做饭的,就做了很多的饼,做得很好的饼,做好之后,用个绳子一穿,估计他们三天或者七天回来的,就把这三天、七天的粮食——饼都做好了,挂在那个孩子颈上。但是这个懒孩子呢,父母七天之后,回来一看,饿死了。为什么?懒得不得了,就在口边上的那个饼吃掉了,在后边的、旁边的、口吃不到的地方,他用手去拉一拉也懒得拉,饿死了。
这个就是不肯用功的人,那你是没有办法的。什么东西都给你安排好了,你还会饿死的。那么我们说学法也是一样的,经书、什么东西,条件都给你安排好了,讲也讲好了,你不肯动脑筋、不去思惟的话,也没有作用的。所以说还是要靠自己的,什么东西——成佛、度众生,都要自己的主观的努力,没有这个,缺了这个,那一切法都是助缘,都不能够成就你的功德,主要的还是靠自己。所以佛教是非常理智的,没有带迷信成分的。不是说你叫上帝慈悲之后,你马上就可以自己什么都不要做,马上生天可以永远享乐,永生了,舒服了,安逸了,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你要生人天,你还得持五戒,你还得要做一些,那些坏事不要做,都要靠自己努力的。
那么这个相应因跟那个俱有因的关系,我们基本上讲好了。下边是遍行因,遍行因在六个因里边,又是比相应因还要窄一点。相应因,它是…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