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同類因的話,也是勝。那麼這叁個可以做它的同類因。“修道與二爲因,除見道也”,修道來說,見道比修道低,不能做它的同類因;那麼修道對修道,或者修道對無學道,這兩個道都可以做同類因。那麼無學道,“與一爲因”,它是最高的,它祗能跟自己無學道做同類因,不會跟見道、修道了,因爲這個是比它差。果總是超過這個因,或者是相等。這個無學道,無生智,無學道,它們爲自己的無學道做因的話呢,那是相等的,“除見修道也”,把見道、修道除掉,因爲它們低于無學道。
又于此中,諸鈍根道,與鈍及利爲同類因;諸利根道,爲利道爲因。如隨信行,及信勝解,時解脫道,隨其次第,與六四二爲同類因。
“又于此中,諸鈍根道,與鈍及利爲同類因;諸利根道,爲利道爲因。”這裏就是說,見、修、無學這叁個次第來說,一個高一個,它的因就是叁、二、一。那麼這個在修道也好,見道也好,或者無學道也好,有鈍根、利根。
我們說一個班級裏邊,一年級也好,二年級也好,總是有同學,有差生,差一點的,有些是特別尖子,特別好的,那就是利根跟鈍根的關系。那麼鈍根來說,鈍根可以跟鈍根或者利根做同類因;而利根呢,祗能跟利根作同類因,不會跟差的做同類因。“諸鈍根道”,它可以跟鈍根(這是相等的)做同類因;或者利根,它修到利根去了,它做利根的同類因。將來後邊要講起,鈍根可以練成利根。所以說我們人不要灰心,啊呀,你鈍根永遠是鈍根了,算了,不努力了!這是自暴自棄了。根的利不利,自己可以練出來的。所以說利根的,也不要太高興,都是要經過奮鬥才來的;鈍根的,也可以經過奮鬥練成利根。那麼利根的來說呢,它祗是爲利根爲因,它不會退到鈍根去——就是利根祗是爲利根爲因的。
那麼舉個例,“如隨信行,及信勝解,時解脫道,隨其次第,與六四二,爲同類因。”這裏邊又來一個利根跟鈍根的次第。隨信行跟隨法行,這是一對,一個利根、一個鈍根。我們說學法,以信而入門的,這是鈍根;以法而入門的,譬如說,你把法搞清楚了,自己這樣子進門修行的,這是利根。那麼就是人家說:“啊,這個好!”“喔,好,好,我就修這個”——這是鈍根,雖然他也好了,總算也能進道了,畢竟是鈍根,自己沒有決擇力,聽人家的話就去了。那麼自己想,這個對,決定如此,人家再怎麼說,我不聽他的,我認爲這個對就對了,自己用智慧決擇過的,隨法行,這是利根。
解雲:見道二聖:一鈍、二利,鈍謂隨信行,利謂隨法行。修道有二聖:一鈍、二利,鈍謂信勝解,利謂見至。無學道有二聖:一鈍、二利,鈍謂時解脫,利謂不時解脫。此約叁道,總有六聖。今隨信行與六爲因;信勝解與四爲因,除見道二聖也;時解脫道與二爲因,除見修四聖也。
“解雲”,《俱舍》裏邊說得略,圓晖法師,他慈悲,詳細解。“見道二聖”,見道的時候,兩個聖者:一個鈍根,一個利根。鈍根的就叫“隨信行”,利根的就叫“隨法行”。修道的時候,這兩個鈍根、利根的名字改掉了,鈍根就叫“信勝解”,利根就叫“見至”。到無學道的時候,鈍根、利根的名字又不一樣,鈍根就叫“時解脫”,利根就叫“不時解脫”。所以說,叁個道,見、修、無學道,每一個道有鈍根、利根,一共有六種聖者。
我們前面講了,開始在見道的時候,隨了信心而進去的,那是鈍根(隨信行);隨法行,因爲法的殊勝,自己能夠了解了法的道理而入門,進入見道的,這就是隨法行,這是兩種。那麼進了修道以後,這個叫“信勝解”。他的信,本來是見道的信,進入到修道了,或者是向道的信到了果道了,它的信能夠達到勝解(這個後邊講賢聖品的時候講),這個勝解是不可轉移了,勝解心生起了。他開始是由信進去的,到那個時候,起了勝解心了,決定如此,那不會動搖了。這是修道的鈍根。那麼“見至”就是說,由見道的見,而進入修道的見,由向道的見進入果道的見,這個見上一層了,“見至”,這是修道的利根。這些名稱,後邊都會有,那麼這裏略略地知道一下,見道、修道都有鈍根、利根。
無學道——“時解脫”,時解脫就是說,他要得到解脫、斷煩惱了,就是慧解脫,或者定解脫,他要“時”,等待時候的。或者是飲食吃得好了,或者生活安定,或者環境寂靜,他可以證阿羅漢果,解脫了。假使條件不好,或者外面很吵鬧,或者是沒有吃飽,或者是生活條件不太好,果就證不了。這是時解脫,根鈍。那麼這個利根的呢,它就是“不時解脫”,不要依靠外邊的條件,他自己的力量充分了,什麼條件之下都能證。你說我沒有吃飽,沒有吃飽,餓著肚子也能證;你說外面吵得不得了,他吵他的,他還是自己能證,這樣子的就是利根。
那麼我們看看,利根、鈍根,從這幾個因素來看呢,我們看看,現在的人,自己衡量一下,我是鈍根,我是利根,這個也有數了。有的人很我慢,他總以爲自己是利根,你們都不如他,甚至于教的人也不如他,到處去找師父,找的師父都不如他,結果呢,跑來跑去,自己跑回家裏去了。這樣子的人,怎麼辦呢?就是自己把這個法衡量一下,你到底是利根呢,還是鈍根?到底你信佛,進入佛門,是聽了人家說了好而進來的呢,還是自己看了這個道理確實對進來的?這個你自己還可以衡量出來嘛。
我們看到很多的人,大家贊歎佛教,這個佛教是最科學了,什麼什麼的,信的人很多,什麼總統也信了,什麼大官也信了,哎,我也信了!等到文化大革命來了,大家不信了,哇,他趕快退了,衣服換了,頭發養起來了,回家去了。這些人就是隨信行了,他很容易退的。而“隨法行”,就是我們以前說的,那麼持松老法師,“你還信不信?”“打死也信!”這樣的人,他不是隨著世間跑的,人家都不信了,他還要信,那這樣子的人就是利根了。這個一看就看得出來。所以利根、鈍根自己可以看一看。利根的也不要歡喜,你還是要更加努力,你畢竟還沒見道,見了道以後,才有無漏道出來;你就是見了道了,還得要修道,還有無學道。那麼鈍根的,更不要自己我慢貢高,好好地謙虛一點,好好學習。
那麼這個鈍根利根的事情搞好之後,就是它跟同類因的關系了。
下面說:“此約叁道,總有六聖”。那麼從最低的說起來,“今隨信行”,他是見道的鈍根了,“與六爲因”,他見道兩個:一個利根的,一個鈍根的。他跟隨信行爲因,這是相等;跟見道的利根(隨法行)爲因,這是勝了。他又可以爲修道的爲因,修道又有兩個。無學道,它也可以做無學道的同類因,無學道也有兩個。那麼一共有六個。這是見道的鈍根,可以與六個爲因。
“信勝解”是修道的鈍根,它“與四(個)爲因”:見道兩個除掉了,因爲它是修道,不會與劣爲因,不會。見道是比它差,所以說不做它的因。那麼修道、無學道,相等的、超勝的,裏邊有鈍根、利根,一共有四個。“除見道二聖也”。
那麼“時解脫”,無學的鈍根,“與二爲因”,它可以爲相等的時解脫爲因──同類因。也可以練根,進入不時解脫,做它的同類因。“除見修四聖也”,把見道、修道的四個聖者都除掉,還有兩個。
這是鈍根來說,六、四、二。那麼利根來說呢,就少了。
若隨法行及見至、不時解脫道,隨其次第,與叁二一爲同類因。解雲:隨法行與叁爲因,謂隨法、見至、不時也。見至與二爲因,除隨法也。不時與一爲因,除隨法及見至也。
“若隨法行及見至、不時解脫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的利根,那麼“隨其次第,與叁、二、一爲同類因”,它祗有叁、二、一。一個是六、四、二,一個是叁、二、一。那麼怎麼叁、二、一?
“解雲:隨法行與叁爲因,謂隨法、見至、不時也。”隨法行,它可以與隨法、見至、不時解脫作同類因。與隨法行做同類因是等,與見至、不時解脫,這是勝。它跟那些鈍根的,見道的鈍根不會同類因,比它差;但是修道的鈍根也比它差,也不做它的同類因。都是利根,祗會利根的做同類因,不會鈍根的做同類因。所以說,即使是修道比它高的,那個信勝解也好,無學的時解脫也好,都不做它們的同類因。利根的人,將來還是利根。所以說,我們要練根,開始把根練好,利根的永遠是利根了,見道是利根,修道也是利根,無學道也是利根。如果你見道是鈍根,那靠不住,修道還是鈍根,最後無學道也是鈍根。無學道鈍根,照有部的說法,會退。所以說呢,這個練根是個要緊事情。怎麼練根?後面要講。
(42B)“叁二一爲同類因”,“隨法行與叁爲因,謂隨法、見至、不時(解脫)”。
“見至與二爲因,除隨法也。”見至有兩個,見至對見至是等,與不時解脫是勝,那麼除了隨法,隨法是見道,要除掉。“不時與一爲因,除隨法及見至也。”不時解脫呢,是利根的無學了,那就是跟自己相等的爲因,再勝的就沒有了,把隨法跟見至——見道、修道都要除掉。
這是把叁個道,又把利根、鈍根的關系,再總合起來,一起把它做同類因的關系都講完了。
論雲:諸上地道,爲下地因,雲何名爲或等或勝?解雲:此難九地道互爲因也。上地勝,下地劣,與下爲因,是則與劣爲因,非等勝也。
它這裏提個問題:“上地道”,道在上地,對下地的道做因的話,上地的道當然勝了,怎麼還可以它的爲等,或者爲勝做因呢?難道下地比它還高嗎?《論》裏邊提這個問題。它的意思是說:前面說,“道展轉九地”,那麼上地的道跟下地的道,互相可以做同類因;但是後邊有一個條件,“唯等勝爲果”,它的果決定是相等,或者是超勝的。那…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