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慧心所,那麼它決定同時生起的大地法,心王、心所等等,這些隨行法呢,用這個“等”字代替了。什麼叫叁類智邊世俗智呢?這裏先要介紹這個法。“謂入見道,至苦集滅叁類智邊,能修未來俗智,起法前得得之。此言修者,是得修也。謂見道是無漏,俗智是有漏,故于見道,俗智不起,勝緣阙故,得非擇滅。”那麼這個法就是什麼呢?再念下去,“俗智既畢竟不生,故無法俱法後得也。”既然生不了了,緣阙不生,法俱得沒有。生起來嘛有法俱得了。法後得也沒有,但是它沒有生之前,有法前得。
問:何故叁類智邊,能修俗智,非道類智耶?
答:二義故修:一、有事現觀故,謂世俗智,于無始來,曾知苦斷集證滅,今叁類智,亦知苦斷集證滅,與世俗智同爲一事,故能修俗智等。二、當谛事周故,謂于叁谛,可遍知苦,可遍斷集,可遍證滅,當谛事周,兼修俗智。于道類智,不修俗智者,一、俗智于道中,曾無事現觀故。二、無遍事現觀故,謂必無于道可能遍知,可能遍修,種性多故。
“問:何故叁類智邊,能修俗智,非道類智耶?”爲什麼叁類智邊,就是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就是這個智生起來以後,就在邊上,馬上能夠修世俗智,而道類智邊沒有世俗智呢?
“答:二義故修”。它能修有兩個義,兩個原因。“一、有事現觀故,謂世俗智,于無始來,曾知苦斷集證滅,今叁類智,亦知苦斷集證滅,與世俗智同爲一事,故能修俗智等。”這是一個原因。“二、當谛事周故,謂于叁谛,可遍知苦,可遍斷集,可遍證滅,當谛事周”,這個事情做完了,“兼修俗智”,它本分做完了,可以修世俗智。
“于道類智,不修俗智者”,道類智不修世俗智的原因,第一個,“俗智于道中,曾無事現觀故”。前面的世俗智,可以起過那些經驗的,而道類智從來沒修過,無漏道從來沒修過。所以說“曾無事現觀”,以前是沒有的,從來沒有過。這是一個原因,它不能起修世俗智。
第二個原因,“無遍事現觀故,謂必無于道可能遍知,可能遍修,種性多故。”這個道,不能夠修完的。每一個根基,他修他的道,證了無學果,但是其他根基的人,你不一定知道他的修。所有道全部修過、全部知道,這個做不到的。這個是非常廣泛的。所以說,道類智邊,世俗智修不起來。
那麼下邊我們等一下再看,先把這一段文(叁類智邊的世俗智)介紹一下。叁類智邊的世俗智,它相應心心所,“謂入見道,至苦、集、滅叁類智邊”,就是見道的時候,我們到苦類智,或者到集類智,或者到滅類智的時候,就是苦谛的事情全部知道完了。這個時候,以前我們以世俗智來知道苦谛的,也可以知道了。這個時候,能夠生起世俗智,它能夠生起來。
到集類智的時候,集法智,欲界的集谛知道了。集類智,色界、無色界的集谛也全部知道了。這個時候,以前的,對集方面的有漏智(世俗智)也可以生起來。
到滅類智的時候,滅法智把欲界的滅谛知道完了,滅類智把上二界的滅谛也全部知道了。以前由有漏道(無始以來有漏道)證過的滅——就是他也證過擇滅的了,這個時候,這個智慧也可以生起來。但是生起來,得有了,這個得,法前得。法還沒有起來,得已經有了。因爲他過去很熟練了,這個時候能夠引發起來。
但是他見道的時候,我們知道,十五刹那一個一個挨得很緊的,中間沒有間隙的,不能停下來的。那麼他雖然可以生出來,法前得得了,但是生不出來了。因爲你苦類智生了之後,馬上集法忍出來了。它這個插不進去,這個世俗邊的修苦的那個世俗智插不進。在見道的時候,十五個無漏心是連著來的,中間不能插有漏。那麼它插不進,生不起來。“緣阙不生”,在見道的行者身上,能夠生起世俗智的緣沒有,所以說它緣阙不生。這個時候,祗有一個法前得。法俱得要法生起來才有;法後得更不要說了,法都沒有生,怎麼有後得呢!所以說這叁個,叁類智邊世俗智,祗能有法前得,不能有法後得、法俱得。
下邊這個問題就是:爲什麼叁類智邊能修世俗智,道類智邊沒有世俗智起來呢?祗說叁個類智邊呢,第四個道類智爲什麼不說呢?
他說兩個原因。無始以來,我們以有漏的智慧,知苦、斷集、證滅——有漏道斷,證這個擇滅也可以證了,就是滅煩惱了。當然我們說有漏道的滅,是不究竟的,是壓伏了,不是真的斷,但是畢竟還是證了滅了。他可以從欲界到初禅到二禅,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把下面八地的煩惱都滅下去。那麼這是暫時的滅了,總也是滅,也得到個擇滅——有漏道的擇滅。所以說無始以來,苦可以知,集可以斷,滅可以證,這是用世俗智也可以做到。那麼現在叁個類智做的事情跟他一樣,也是“知苦、斷集、證滅”。它們是同一個事情引發起來,把世俗智可以引起來,這是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它們的苦類智的時候,把上下二地的苦都知完了;集谛的時候,把上下二地的集谛都斷完了;滅谛的時候,把上下二地的滅谛都知道完了,證完了。那麼他這個時候可以“當谛事周”,就是它那個谛的事情做完了,有一點時間,可以歇一下氣,來修世俗智。如果沒有做完,正忙于做它自己的當下,它自己谛下的煩惱,那個時候,插不進。這時候呢,事情搞完了,可以有機會插進來,但是生不起來,所以說可以“兼修(世)俗智”。
“于道類智”呢,這個時候不能,“不修俗智”。爲什麼不行呢?因爲它們兩個原因都沒有。世俗智無始以來,對這個道的現觀是沒有經過的,無漏道從來沒有修過的。這個道呢,也是很多,每一個根基有它的道。那麼一個人,祗是一個根基,他所習的道,把所有的有情的道全部知道完,不可能。佛可以的,佛是他一切都知道。但是一般的人,在見道的時候,他不可能有這個東西。所以說呢,決定沒有把道全部修完的。這樣子呢,道類智邊,它要生起世俗智,修世俗智的可能性沒有。原因沒有,那麼就不能生。
下邊又提一個問題。
問:何故于叁谛有遍聲,非道谛耶?答:以其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而無能修一切道,佛亦于道,得修習修,俱不盡故,故無遍聲。
爲什麼苦集滅叁個谛可以全部知,全部斷,全部證,而道谛不能說全部呢?
“答:以其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而無能修一切道,佛亦于道,得修習修,俱不盡故,故無遍聲。”道是太多了,每一個有情有一個道,那麼你說無量無邊的有情,道就多得不可計數。所以說,苦是能夠知完的,集也能斷完的,滅也證完的,而絕對沒有一個人,把一切道都修完。“佛亦于道,得修習修,俱不盡故”,即使是佛,對道來說,得修、習修都不能搞完。得修是什麼?就是前面的法前得,它還沒有生出來,那個時候的修叫得修;習修,到現行了,法俱得以後,這個叫習修,現實地修了。
(昨天你提的是什麼問題?這裏一個錯字,哪一個字?在第幾頁?八十一頁,什麼頌下邊?“心意識體一……”下邊“相謂影修23”,哦,這個是錯的,這個我這裏已經改了。根據《俱舍論》引的,是像,影像,就是照像的像,就是人旁一個大象的像。“相謂影像”。)
那麼這個道,因爲得修習修全部修完的是不可能,所以說沒有“遍”,不能遍。既不能遍,過去有漏道的時候又沒有經驗,沒有事現觀,所以說,道類智邊不修世俗智。而前面叁個類智邊,有世俗智。但這個世俗智雖然能修,卻是沒有功夫生出來,見道的人,他忙于見道,一刹那、一刹那連續來,世俗智插不進去。“勝緣阙故”,它要生起的緣沒有。緣阙不生就是非擇滅了。那麼它既然生不起來,祗有一個得修,沒有法俱。祗有法前得了。法後得、法俱得都不能有。
這個見道,“勝緣阙故”,這裏(前面)有小字,我們念一道,“解雲:勝緣者,是俗智所依身也”,它要依靠的身心——能夠生起這個世俗智的殊勝的緣,沒有。“在見道中,唯有見道所依身”,見道的時候,它依的身心呢,是在修無漏道。世俗智,有漏的,插不進來。“無俗智所依身,故勝緣阙耳”,俗智所依的身心沒有,所以說“勝緣阙”。那麼這個問題解決了。這是叁類智邊的世俗智,祗有法前得,沒有法俱得、法後得,講的就是這個。
第叁別解脫戒等,等取惡律儀等也。別解脫戒,是有記故,通法後得,即是戒在過去,現在起得,成就不失也。此別解脫戒,不隨心色,勢微劣故,無法前得。
第叁類,“有所得法,唯有(法)俱得、(法)後得”,這是受戒了,“如別解脫戒等 ”,受戒就是這樣的情況。“別解脫戒,是有記故,通法後得”,它是通善惡的,不是無記,屬于力量強的,可以有法後得。“即是戒在過去,現在起得,成就不失也。此別解脫戒,不隨心色,勢微劣故,無法前得。”它這個別解脫戒呢,正得戒的時候是法俱得;得了戒之後,成就了,你沒有破戒,這個戒還成就的,那個時候是法後得。受戒在前,受戒的事情在前,法在前;這個得,別解脫戒,後頭還有,法後得。所以法俱、法後都有,但是法前得沒有,爲什麼?“不隨心色”,這個色法(別解脫戒),不隨心轉的。隨心轉的力量大,不隨心轉的力量小。“勢微劣故”,這個力量不大。隨心轉是跟著心一起來的,心力強了。這個色法是不隨心轉的。前面我們說的,無表色,“亂心無心等”,心怎麼變,它不動的,它不隨心改變的,那麼就是它的力量不如心的力量那麼強的,所以說這個力量稍微劣一點。法前得沒有,法還沒起來,得先在前興起了,這個力量沒有。那法俱得、法後得是有的,這是第叁類。
第四、道類忍等,等取相應…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