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42

  ..续本文上一页慧心所,那么它决定同时生起的大地法,心王、心所等等,这些随行法呢,用这个“等”字代替了。什么叫三类智边世俗智呢?这里先要介绍这个法。“谓入见道,至苦集灭三类智边,能修未来俗智,起法前得得之。此言修者,是得修也。谓见道是无漏,俗智是有漏,故于见道,俗智不起,胜缘阙故,得非择灭。”那么这个法就是什么呢?再念下去,“俗智既毕竟不生,故无法俱法后得也。”既然生不了了,缘阙不生,法俱得没有。生起来嘛有法俱得了。法后得也没有,但是它没有生之前,有法前得。

  

  

  

  

  

  问:何故三类智边,能修俗智,非道类智耶?

  

  答:二义故修:一、有事现观故,谓世俗智,于无始来,曾知苦断集证灭,今三类智,亦知苦断集证灭,与世俗智同为一事,故能修俗智等。二、当谛事周故,谓于三谛,可遍知苦,可遍断集,可遍证灭,当谛事周,兼修俗智。于道类智,不修俗智者,一、俗智于道中,曾无事现观故。二、无遍事现观故,谓必无于道可能遍知,可能遍修,种性多故。

  

  “问:何故三类智边,能修俗智,非道类智耶?”为什么三类智边,就是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就是这个智生起来以后,就在边上,马上能够修世俗智,而道类智边没有世俗智呢?

  

  “答:二义故修”。它能修有两个义,两个原因。“一、有事现观故,谓世俗智,于无始来,曾知苦断集证灭,今三类智,亦知苦断集证灭,与世俗智同为一事,故能修俗智等。”这是一个原因。“二、当谛事周故,谓于三谛,可遍知苦,可遍断集,可遍证灭,当谛事周”,这个事情做完了,“兼修俗智”,它本分做完了,可以修世俗智。

  

  “于道类智,不修俗智者”,道类智不修世俗智的原因,第一个,“俗智于道中,曾无事现观故”。前面的世俗智,可以起过那些经验的,而道类智从来没修过,无漏道从来没修过。所以说“曾无事现观”,以前是没有的,从来没有过。这是一个原因,它不能起修世俗智。

  

  第二个原因,“无遍事现观故,谓必无于道可能遍知,可能遍修,种性多故。”这个道,不能够修完的。每一个根基,他修他的道,证了无学果,但是其他根基的人,你不一定知道他的修。所有道全部修过、全部知道,这个做不到的。这个是非常广泛的。所以说,道类智边,世俗智修不起来。

  

  

  

  

  那么下边我们等一下再看,先把这一段文(三类智边的世俗智)介绍一下。三类智边的世俗智,它相应心心所,“谓入见道,至苦、集、灭三类智边”,就是见道的时候,我们到苦类智,或者到集类智,或者到灭类智的时候,就是苦谛的事情全部知道完了。这个时候,以前我们以世俗智来知道苦谛的,也可以知道了。这个时候,能够生起世俗智,它能够生起来。

  

  到集类智的时候,集法智,欲界的集谛知道了。集类智,色界、无色界的集谛也全部知道了。这个时候,以前的,对集方面的有漏智(世俗智)也可以生起来。

  

  到灭类智的时候,灭法智把欲界的灭谛知道完了,灭类智把上二界的灭谛也全部知道了。以前由有漏道(无始以来有漏道)证过的灭——就是他也证过择灭的了,这个时候,这个智慧也可以生起来。但是生起来,得有了,这个得,法前得。法还没有起来,得已经有了。因为他过去很熟练了,这个时候能够引发起来。

  

  但是他见道的时候,我们知道,十五刹那一个一个挨得很紧的,中间没有间隙的,不能停下来的。那么他虽然可以生出来,法前得得了,但是生不出来了。因为你苦类智生了之后,马上集法忍出来了。它这个插不进去,这个世俗边的修苦的那个世俗智插不进。在见道的时候,十五个无漏心是连着来的,中间不能插有漏。那么它插不进,生不起来。“缘阙不生”,在见道的行者身上,能够生起世俗智的缘没有,所以说它缘阙不生。这个时候,祗有一个法前得。法俱得要法生起来才有;法后得更不要说了,法都没有生,怎么有后得呢!所以说这三个,三类智边世俗智,祗能有法前得,不能有法后得、法俱得。

  

  下边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三类智边能修世俗智,道类智边没有世俗智起来呢?祗说三个类智边呢,第四个道类智为什么不说呢?

  

  他说两个原因。无始以来,我们以有漏的智慧,知苦、断集、证灭——有漏道断,证这个择灭也可以证了,就是灭烦恼了。当然我们说有漏道的灭,是不究竟的,是压伏了,不是真的断,但是毕竟还是证了灭了。他可以从欲界到初禅到二禅,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把下面八地的烦恼都灭下去。那么这是暂时的灭了,总也是灭,也得到个择灭——有漏道的择灭。所以说无始以来,苦可以知,集可以断,灭可以证,这是用世俗智也可以做到。那么现在三个类智做的事情跟他一样,也是“知苦、断集、证灭”。它们是同一个事情引发起来,把世俗智可以引起来,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它们的苦类智的时候,把上下二地的苦都知完了;集谛的时候,把上下二地的集谛都断完了;灭谛的时候,把上下二地的灭谛都知道完了,证完了。那么他这个时候可以“当谛事周”,就是它那个谛的事情做完了,有一点时间,可以歇一下气,来修世俗智。如果没有做完,正忙于做它自己的当下,它自己谛下的烦恼,那个时候,插不进。这时候呢,事情搞完了,可以有机会插进来,但是生不起来,所以说可以“兼修(世)俗智”。

  

  “于道类智”呢,这个时候不能,“不修俗智”。为什么不行呢?因为它们两个原因都没有。世俗智无始以来,对这个道的现观是没有经过的,无漏道从来没有修过的。这个道呢,也是很多,每一个根基有它的道。那么一个人,祗是一个根基,他所习的道,把所有的有情的道全部知道完,不可能。佛可以的,佛是他一切都知道。但是一般的人,在见道的时候,他不可能有这个东西。所以说呢,决定没有把道全部修完的。这样子呢,道类智边,它要生起世俗智,修世俗智的可能性没有。原因没有,那么就不能生。

  

  下边又提一个问题。

  

  

  

  

  问:何故于三谛有遍声,非道谛耶?答:以其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而无能修一切道,佛亦于道,得修习修,俱不尽故,故无遍声。

  

  为什么苦集灭三个谛可以全部知,全部断,全部证,而道谛不能说全部呢?

  

  “答:以其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而无能修一切道,佛亦于道,得修习修,俱不尽故,故无遍声。”道是太多了,每一个有情有一个道,那么你说无量无边的有情,道就多得不可计数。所以说,苦是能够知完的,集也能断完的,灭也证完的,而绝对没有一个人,把一切道都修完。“佛亦于道,得修习修,俱不尽故”,即使是佛,对道来说,得修、习修都不能搞完。得修是什么?就是前面的法前得,它还没有生出来,那个时候的修叫得修;习修,到现行了,法俱得以后,这个叫习修,现实地修了。

  

  (昨天你提的是什么问题?这里一个错字,哪一个字?在第几页?八十一页,什么颂下边?“心意识体一……”下边“相谓影修23”,哦,这个是错的,这个我这里已经改了。根据《俱舍论》引的,是像,影像,就是照像的像,就是人旁一个大象的像。“相谓影像”。)

  

  那么这个道,因为得修习修全部修完的是不可能,所以说没有“遍”,不能遍。既不能遍,过去有漏道的时候又没有经验,没有事现观,所以说,道类智边不修世俗智。而前面三个类智边,有世俗智。但这个世俗智虽然能修,却是没有功夫生出来,见道的人,他忙于见道,一刹那、一刹那连续来,世俗智插不进去。“胜缘阙故”,它要生起的缘没有。缘阙不生就是非择灭了。那么它既然生不起来,祗有一个得修,没有法俱。祗有法前得了。法后得、法俱得都不能有。

  

  这个见道,“胜缘阙故”,这里(前面)有小字,我们念一道,“解云:胜缘者,是俗智所依身也”,它要依靠的身心——能够生起这个世俗智的殊胜的缘,没有。“在见道中,唯有见道所依身”,见道的时候,它依的身心呢,是在修无漏道。世俗智,有漏的,插不进来。“无俗智所依身,故胜缘阙耳”,俗智所依的身心没有,所以说“胜缘阙”。那么这个问题解决了。这是三类智边的世俗智,祗有法前得,没有法俱得、法后得,讲的就是这个。

  

  

  

  

  第三别解脱戒等,等取恶律仪等也。别解脱戒,是有记故,通法后得,即是戒在过去,现在起得,成就不失也。此别解脱戒,不随心色,势微劣故,无法前得。

  

  第三类,“有所得法,唯有(法)俱得、(法)后得”,这是受戒了,“如别解脱戒等 ”,受戒就是这样的情况。“别解脱戒,是有记故,通法后得”,它是通善恶的,不是无记,属于力量强的,可以有法后得。“即是戒在过去,现在起得,成就不失也。此别解脱戒,不随心色,势微劣故,无法前得。”它这个别解脱戒呢,正得戒的时候是法俱得;得了戒之后,成就了,你没有破戒,这个戒还成就的,那个时候是法后得。受戒在前,受戒的事情在前,法在前;这个得,别解脱戒,后头还有,法后得。所以法俱、法后都有,但是法前得没有,为什么?“不随心色”,这个色法(别解脱戒),不随心转的。随心转的力量大,不随心转的力量小。“势微劣故”,这个力量不大。随心转是跟着心一起来的,心力强了。这个色法是不随心转的。前面我们说的,无表色,“乱心无心等”,心怎么变,它不动的,它不随心改变的,那么就是它的力量不如心的力量那么强的,所以说这个力量稍微劣一点。法前得没有,法还没起来,得先在前兴起了,这个力量没有。那法俱得、法后得是有的,这是第三类。

  

  

  

  

  第四、道类忍等,等取相应…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