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缘阙的时候,“得非择灭”,非择灭上有个得,“故非择灭上有得”。“缘会时,不得非择灭”,因缘和合的时候,生出来了,非择灭没有了,非择灭就不得,“即非择灭有非得也。故于二灭,有得非得。”
“论云:一切有情,无不成就非择灭者,除初刹那具缚圣者……”这个明天讲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三十二讲
(《俱舍论颂疏》83页上13行——87页上1行)(34A26:58——35A25:35)
上一次我们讲到得非得。有人提了一个问题:前面的大烦恼地法,昏沉、掉举两个行相不一样,怎么可以同时生起?这个不希奇。在大地法里边,有一个叫作意,还有一个叫行舍,这两个,它们的行相是相反的,但是也可以同时相应;所以说在昏沉、掉举两个更不成问题。我们看一看作意心所,这个是大地法:“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作意,它以能令心警觉为性,这是作意。而在善心里边,有一个行舍,当你起善心的时候,大地法肯定有,行舍的行相就是:“舍者,舍离沉掉,令心平等,无警觉性”。一个是使它警觉,一个是无警觉性,但是在善心里边,这两个还是可以同时生起。那么这两个都可以同时生起,那个昏沉、掉举,更不成问题。昏沉、掉举两个行相,并不是矛盾的。这两个有点矛盾,一个令心警觉,一个令心无警觉,但是可以生起。
现在接下去。昨天得非得的颂里边的基本上讲完了。下边就是发挥的文,这一段开始比较困难一点。
论云:一切有情,无不成就非择灭者。皆有缘阙。除初剎那具缚圣者,及余一切具缚异生,诸余有情皆成择灭。初剎那圣者,苦法忍是也。烦恼未断,名具缚圣。此圣者无择灭也。诸余有情者,一切圣人也。决定无有成就虚空,故于虚空不言有得,以得无故,非得亦无,宗明得非得相翻而立故。已上论文。
这就是它讲到,得非得,它所依的,要么是自相续,要么是两个无为法(择灭、非择灭)。那么,哪些人成就非择灭,哪些人成就择灭?这里就是举几个例。“一切有情,无不成就非择灭者”,一切有情,非择灭是哪个都有。你说你昨天在这里看书,那么旁边,其他的声音你就没有听到,那是本来该听到的,你没听到,非择灭;明天这个声音不来了,那你再也生不起来了。那么这样子呢,就是非择灭,每一个人都有。
(34B)那么择灭,哪些择灭?“除初刹那具缚圣者,及余一切具缚异生”。除了这个初刹那(初刹那,我们知道,苦法忍),这个时候的圣者,他烦恼一个也没有断,叫具缚的圣者。因为苦法忍,正与这个烦恼在搏斗之中,还没有消灭掉;苦法智,才把哪个苦谛下的烦恼消灭掉,所以一个是无间道,正在起作用,还没有把它除掉。所以这个时候具缚,烦恼是具足的,一个也没断。“及余一切具缚异生”,圣者在初刹那的时候,烦恼没断,那么异生更没有断了,他把这些除掉。“诸余有情”,其余的,所有的有情,那就是有学、无学了,那当然都是有择灭得,“皆成择灭”。
“初剎那圣者,苦法忍是也。烦恼未断,名具缚圣。”虽然是圣者,但是烦恼一个也没有断。见道断的烦恼,还没有断,修道的更没断。“此圣者,无择灭也。”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择灭。“诸余有情者,一切圣人也。”就是把异生、具缚的初刹那圣者都除掉,余下的就是所有的有学、无学,这些都成就择灭。凡是烦恼灭掉了的,都成就择灭的。
“决定无有成就虚空,故于虚空不言有得,以得无故,非得亦无,宗明得非得相翻而立故。”这是《俱舍论》的文。他说决定没有成就虚空的,虚空这东西,无所谓成就不成就的,它就是没障碍就完了,无碍为性,无能碍、所碍。这个东西谈不上成就不成就。既然谈不上得呢,那么也就谈不上非得了。这两个是相反的,有得就有非得,没有得也无所谓非得了。“宗明得非得”,这个有部的宗,或者俱舍宗里边,他说的得非得是相反的,有它那么反过来就是它。这一面没有,对立面也是没有了, 。“已上论文”,这是《俱舍论》的文。
那么下边,引《大毗婆沙》的文,这个比较麻烦一些。我们说前面那个是重要的,这个颂还是可以背。得非得什么东西?这个颂里很干脆,“得谓获成就,非得此相违”,就是不获不成就。那么“得非得”是依哪个的?“唯于自相续二灭”,这很要紧,那么背一下也可以。
下边的一段是比较麻烦一点,学得好的,好好讨论,开智慧;学得差一点的,这一段跳掉也可以。你们第二组,昨天讨论没有?你们还是要讨论。不讨论,他们掉了队以后,以后跟不上了;跟不上,成问题了。
又依《大毗婆沙》一百五十八云,得有四种:一、与彼法俱,此是法俱得,亦名如影随形得。二、在彼法前,此是法前得,亦名牛王引前得也。三、在彼法后,此是法后得,亦名犊子随后得。四、非彼法前后俱。谓无为上得也。
“又依《大毗婆沙》一百五十八云”,它说“得有四种”,一共有四种得。这个里边就开始麻烦了。
第一,“与彼法俱”,法俱得,跟法同时生起的,“此是法俱得,亦名如影随形得”,这是形象化的一个比喻的话。“法俱得”是法上的法相名字;“如影随形”,这两个东西分不开的,有形必有影。就是说两个是俱的,同时的。法俱得,也叫如影随形得。
第二,“在彼法前”,在法前面的那个,得在法前,叫法前得。那么也叫“牛王引前得”。牛王是带头牛,它先走,其他的牛跟在后头。法在后,得在前。
第三,“在彼法后”,法在前,得在后,“此是法后得,亦名犊子随后得”,犊子是小牛,小牛自己不能朝前走,它认不得路,要随着大牛后头,在它的母牛后边跟着跑。这叫法后得。这个比喻呢,使你对法的意义容易明白地显出来。“牛王引前,犊子随后,如影随形”,这个都是以比喻的方式来明这个法的意义。那么正规的叫法呢,就是法俱得、法前得、法后得。
第四,“非彼法前后俱”,既不是在前,又不在后,“谓无为上得也 ”。无为法没有时间性的,所以不能说在它的前、在它的后。
其所得法,则有六种:一、有所得法,唯有俱得,如异熟生等。二、有所得法,唯有前得,如三类智边世俗智等,有说此等亦有俱得,应在第四类摄。解云:第四类者,是第四所得法,通俱得前得也。三、有所得法,唯有俱得后得,如别解脱戒等。四、有所得法,唯有俱得前得,如道类智忍等。五、有所得法,具有前后俱得,如所余善染等。六、有所得法,不可说有前后及俱,而有诸得者,谓择灭非择灭法。
“其所得法,则有六种”。能得的得有四种,所得的法更多,六种。
第一、“有所得法,唯有俱得”,有一些法祗能有法俱得,“如异熟生等”。这个我们前面说过的。异熟生,它是无记法,力量薄弱,没有法前得、法后得。
第二、“有所得法,唯有前得”,有一些所得的法,祗有法前得,法后得、法俱得等等没有。“如三类智边世俗智等”,这个就麻烦了。“有说此等亦有俱得,应在第四类摄”,什么叫第四类?“是第四所得法,通俱得前得也”,就是它两个都有,法前得也有,法俱得也有。这是有的人说,它也有法俱得。一般说它是祗有法前得,没有法俱得。什么叫三类智边世俗智?后边要讲。把论文先念了,解释的在后头。
第三、“有所得法,唯有俱得后得”,有的法祗有法俱得、法后得,没有法前得。“如别解脱戒等”。
第四、“有所得法,唯有俱得前得”,没有后得。“如道类智忍”等等。
第五、“有所得法,具有前后俱得”,全部是具足的。法前得、法后得、法俱得都有。“如所余善染等”,其他的,把前面除开的,善法、染法,是有记法。无记法是没有的,它的力量很小,祗能法俱得。
第六、“有所得法,不可说有前后及俱”,有一些法,它不能说有法前、法后,也不能说法俱得,但是得是有的,就是无为法了。无为法没有时间性的。法前、法后、法俱得都不能说。“而有诸得者”,但是无为法——择灭、非择灭,它是有得的,那么就是这两个无为法,“谓择灭非择灭法”。
这是《大毗婆沙》的原文。下边,圆晖法师很慈悲,他怕一般的人看不懂,他再来个解释。
解云:第一、异熟生等,等取威仪、工巧非数习者,及有覆无记色等,此等诸法,势力劣故,唯法俱得。
第一类,它举的是“异熟生等”。这个“等”就是代替“威仪、工巧非数习者,及有覆无记色”。无覆无记的法,上一次我们说过,一共四种。异熟生是一种,威仪路,工巧处,再加一个通果心(神通变化的),这些都是无覆无记的。在这些里边,异熟生决定是法俱得。威仪跟工巧,假使是“数习”的,很熟练的,它力量强,不在此例;力量不太强的,就是不是很熟练,一般的威仪跟工巧,那么力量不强的,势力弱的,也是祗有法俱得,没有法前、法后得。还有有覆无记的色法,这个色法,我们说过的,它力量也很弱的,所以说祗有法俱得,没有法前得、法后得。这是第一类,“此等诸法,势力劣故,唯法俱得”。
第二、三类智边世俗智等,等取相应心心所也。谓入见道,至苦集灭三类智边,能修未来俗智,起法前得得之。此言修者,是得修也。谓见道是无漏,俗智是有漏,故于见道,俗智不起,胜缘阙故,得非择灭。解云:胜缘者,是俗智所依身也。在见道中,唯有见道所依身,无俗智所依身,故胜缘阙耳。俗智既毕竟不生,故无法俱法后得也。
第二类,“三类智边世俗智等,等取相应心心所也。”这个世俗智是一个…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