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11

  ..續本文上一頁,是強思起的,也沒有無漏的,是散地的,那麼超越次第把它先說。所以這個“定”裏邊意思含的很多。“由此越次第,先說憂根”,所以這個頌子裏邊,把憂根超越次第,先提出來說,“定有異熟”,把它放在前頭。

  

  

  

  

  前八後叁無者,前八謂眼等前八根,後叁者,叁無漏根,此十一根,定無異熟,謂眼等八,無記性故。最後叁根,是無漏故,不能招果,故無異熟。

  

  “前八後叁無者”,沒有異熟的,有這麼幾個根,“前八謂眼等前八根”,那是包括命根,這個前面都是不感異熟的無記法;“後叁者,叁無漏根”,後邊呢,叁個無漏法。“此十一根,定無異熟”,這十一個根一定沒有異熟。“謂眼等八,無記性故”,眼等八個無記性,不感異熟果。因爲我們說異熟果決定是因有善惡、果唯無記,善惡的因造的業才能感異熟果。那麼前面八個根都是無記法,不會感異熟果;後邊叁個根是無漏根,無漏根出叁界的,不能感異熟果,所以“最後叁根是無漏故,不能招果”,不招異熟果的,“故無異熟”,所以它們都沒有異熟。雖然都沒有異熟,情況不一樣:前面是無記,雖然有漏,是無記,不能招果;後面雖然是善性,但是是無漏,所以說也不能招果。這個你們答問題的時候做個四料簡就可以了,自己就可以試了。

  

  

  

  

  意余受信等,一一皆通二者,意根、所余四受 除憂 、信等五根,此之十根,一一皆通有異熟無異熟二也。謂意樂喜舍,若善惡性,及有漏者,即有異熟;若無記性,及無漏者,便無異熟。苦根,若善惡性,即有異熟;若無記性,便無異熟。信等五根,若有漏者,名有異熟;若無漏者,即無異熟。故此十通二類也。

  

  單是有異熟的講了,決定無異熟的也講了,中間就是有的時候有異熟、有的時候沒有異熟的,就是余下的根,“意余受信等,一一皆通二”,意根跟所余下來的四個受(把憂除開)、信等五根(信勤念定慧),這十個根,“一一皆通有異熟無異熟”,每一個,有的時候有異熟,有的時候沒有異熟,兩個門都通。

  

  那麼什麼時候呢?“謂意樂喜舍,若善惡性,及有漏者,即有異熟”,假使是善惡性的,或者是有漏,就有異熟果的。因爲它善惡性了,可以感異熟果,同時是有漏,那決定是有異熟果。“若無記性,及無漏者,便無異熟”,假使無記性的,或者是無漏的,那就沒有異熟果。無記性的即使有漏也不感果,無漏的即使善的也不感果。

  

  “苦根,若善惡性,即有異熟;若無記性,便無異熟”,“苦根”,假使善惡性的,有異熟果;假使無記性的,也沒有異熟。

  

  “信等五根”,假使有漏的——因爲信等五根通有漏無漏,在見道以前,修那個加行,用信等五根要修,那時候是有漏法;到了見道以後,它就是成了無漏了——所以說在有漏的時候,有異熟的果的,“若有漏者,名有異熟”;“若無漏者,即無異熟”,假使無漏的時候不感異熟果。“故此十通二類也”,所以這十個法,通有異熟無異熟。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二十六講

  

  (《俱舍論頌疏》63頁上6行——66頁下12行)(28A17:55——29A16:22)

  

  昨天我們講到有異熟無異熟門,今天開始是第四,叁性門。我們說背書麼,現在開始有人背過了,背的可以,而且是公務很忙的;所以說沒有公務的,就是要抓緊了。一個星期裏邊准備要把它背完,那麼也不要太膽小啊。背嘛,就這麼背好了。因爲我們說,分開背有好處,專門一卷呢,不太多,背起來幾分鍾就背掉了。如果說幾卷一下子連起背的話,可能是要吃力得多了,前面的、後面的都要照顧到,那是比較麻煩了。現在一卷呢,沒有幾個頌,比較容易掌握。那麼這個時間,一般的學校都在考試。上海的一個居士,華東師範大學的,他說他考試,學校規定的功課有好幾門,自己選了叁門,再加上一個英語要統考,整個以前的一起考,這個東西,他說就在一個多星期裏面要考完的,那比你們緊張得多啊。一本書起碼那麼厚,要七、八本,一起要一個多星期考完。那比你們緊張得多了,但是他們還是應付過了。

  

  

  

  

  丙四 叁性門

  

  從此第四,叁性門。論雲:如是已說有異熟等。二十二根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頌曰

  

  唯善後八根  憂通善不善  意余受叁種  前八唯無記

  

  “論雲:如是已說有異熟等”,昨天講過了。“二十二根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叁性門大家知道了,見過好幾次面了。什麼叫叁性?就是善、惡、無記,這叁個性。那麼十八界裏邊叁性講過了,這是二十二根的叁性。

  

  “頌曰:唯善後八根,憂通善不善,意余受叁種,前八唯無記。”這個它當然是總結下來了,就是說我們學過前面的,基本上自己也可以整理下來。後邊八個根,當然是善的:無漏根,無漏的善;信勤念定慧,這個五善根,本來就是善根了,就是善;那麼其他的自己配,基本上配得下來。

  

  

  

  

  釋曰:唯善後八根者,謂信等八,名後八根,唯是善性。憂通善不善者,憂非無記,強思起故,通善惡性。意余受叁種者,意根、余四受除憂,此五通叁性。前八唯無記者,眼等前八,唯無記性,眼等五根,及男女命,名八根也。

  

  “釋曰:唯善後八根者,謂信等八,名後八根,唯是善性。”沒有問題。有的人說,怎麼後邊都是講一是一,二是二,不講道理,把理論沒有講出來?——這個都講過了,沒有什麼好講的了。講叁無漏根的時候,徹底地講完了。前面,信勤念定慧,這是善心所,當然也是善的,沒有什麼,這個道理都已經知道了。

  

  “憂通善不善”,憂前面也講過了,“憂非無記”,沒有無記的,要麼是善的,要麼是不善的,“強思起故”,強烈的思心所起來的。所以呢,總是有善、有不善,“通善惡性”。既然有善不善嘛,通善惡性了。

  

  “意余受叁種”,意根,還有四受(“余受”就是除了憂以外還有四個受),叁種都通:又通善的,又通不善的、無記的,都有。這個我們也想象得出來的,意,意根,當然是起好心、起壞心、無記心都會有;那麼四個受,有的人做了壞事高興的也有,做了好事高興的也有(他感到是很舒服,而高興),那個無記的也有。這些呢,都是一般的客觀的事實,有這麼些事情存在。把它總的歸納起來,就成了這麼一個頌。“此五通叁性”,這五個都通叁性的,就是意根,還有四個受。

  

  “前八唯無記”,這個也知道,前面講過的。眼等七根,它們都是色法;還有一個命根,是不相應行。眼、耳、鼻、舌、身跟女、男根(就是身根的一部份了),它都是色法,當然是無記的;那麼加一個命根,不相應行,也是無記的。這個是“唯無記”。

  

  

  

  

  丙五 界系門

  

  從此第五,界系門。論雲:如是已說善不善等,二十二根中,幾欲界系?幾色界系?幾無色界系?頌曰

  

  欲色無色界  如次除後叁  兼女男憂苦  並余色喜樂

  

  第五門,“界系門”。叁界裏邊,二十二根,哪一些屬于欲界、色界、無色界。用欲界、色界、無色界叁個層次來分。“如次”,挨著次第,第一個“除後叁”,欲界要除後叁個無漏根,欲界沒有定心,不會出無漏根;“兼女男憂苦”,色界還要除女男根,再除憂苦根,這是色界裏邊沒有的;“並余色喜樂”,無色界再除一個“色”,眼耳鼻舌身,這些無色界是沒有的,色法、“喜樂”都沒有了,無色界祗是舍受。前面也講過的,這些道理都講過了。

  

  

  

  

  釋曰:初句標叁界也。如次除後叁者,如次者,已下諸義,配上初句,故言如次也。除後叁者,明欲界系,于欲界中,有十九根,除後叁無漏根,由彼叁根是不系故。

  

  “釋曰:初句標叁界也”,欲界、色界、無色界次第安好,然後一個一個配上去,“如次”,按著次第,“除後叁”。“如次者,已下諸義,配上初句,故言如次也”,下邊第一句就是欲、色、無色叁個界分好了,挨了次第,除什麼?欲界除什麼?色界除什麼?無色界除什麼?

  

  “除後叁者,明欲界系”,欲界系,那是有漏法了。“于欲界中,有十九根,除後叁無漏根,由彼叁根是不系故”,無漏法不是叁界所系,那麼既然是屬于欲界系的,當然沒有無漏根。我們說叁界所系的都是有漏法,無漏法是出叁界的。前面我們講六界的時候就說了,識界一定是有漏的那一部份,無漏的、出叁界的、要破壞叁有的,不可能是叁界所系,所以說要把叁個無漏根除掉。其余十九根欲界都有。“由彼叁根是不系故”,這個叁個無漏根,是不屬于叁界所系的,所以說欲界不能包,色界也不能包,無色界也不能包。那麼欲界就是除了叁無漏根,其他的十九根都有。

  

  

  

  

  兼女男憂苦者,明色界系。于色界中,如前所除後叁根外,兼除女男憂苦四根,余十五根,是色界系。除女男者,離淫欲故。又女男根,身醜陋故,經說色界,名爲男者,有男相故,非謂有根。無苦根者,身淨妙故,非苦依也,又彼無有不善事故。非苦境也。無憂根者,有奢摩多,潤相續故,相續者,是身非憂依也,又彼無有惱害事故。非憂境也。

  

  那麼下邊呢,色界了。色界就是說除了後叁之外,還要兼除女男根、憂根、苦根。“兼女男憂苦者,明色界系。于色界中,如前所除後叁根外,兼除女男憂苦四根”,還要除女男根,色界裏沒有女男相,欲界才有男女,色界是沒有的,一相;色界裏邊沒有憂也沒有苦,所以說這四根沒有。“余十五根”,其他的十五根,色界都有,所以“是色界系”。

  

  “除女男者,離淫欲故”,色界裏邊沒有男女淫欲的事情;沒有男女淫欲事情,女男根也就沒有了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