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又女男根,身醜陋故”,再說女男根很醜,色界的天人光明爲相,非常之好的、端正的,這些醜的相都沒有。“經說色界,名爲男者,有男相故”,有的經裏邊說,色界的天人是男相的,是男的,那麼這個怎麼說呢?它是“有男相故,非謂有根”,有男人的相,就是說男人的那些優點了,男人的優點是有決斷啊、有威猛啊這些,這些男相都有、具足,但不是說有男根,因爲在色界裏邊就無所謂女男了。
“無苦根者,身淨妙故。非苦依也”,色界沒有苦根,爲什麼?因爲他的身淨妙。苦是屬于身的不悅的那個受,既然他的身非常淨妙,不是苦所依的;苦不能依靠在色界的身上生起來,祗能依欲界的身,所以說沒有苦根。“又彼無有不善事故。非苦境也”,一方面,身不是苦的所依;另一方面,不善的事情沒有,那苦的境也沒有:根、境都不産生苦的條件,所以說苦根就沒有了。
“無憂根者,有奢摩多,潤相續故”,有這個“奢摩多”就是定,定的力量滋潤它的相續,它的身心,相續是身,“非憂依也”。奢摩多攝益的那個相,攝益的那個定的力量,使身心相續,非常之清淨,不會産生憂,憂也生不起來的;因爲它有奢摩多滋潤的。要是修定的人就知道,不要說真的奢摩多得到了 ,你祗要心稍微靜下去一點點,就感到非常舒服,不會生憂。那麼既然得了定之後,憂根本就生不起來。“又彼無有惱害事故”,再說,他惱害的事情也沒有,就是說憂的依也沒有,憂的依境也沒有;跟前面一樣,苦的依也沒有,苦的境也沒有。
那麼這裏“有奢摩多,潤相續故”,這個“相續”,他說的是“身”。一般說“心”也可以叫“相續”,既然憂是屬于心的,所以心也包進去好一些。色界就除了那麼多,還有十五個根,是色界系。
並余色喜樂者,明無色系。無色界中,如色界中除後叁根及女男憂苦外,並更除余色及喜樂根。言余色者,眼等五根;男女根外,名之爲余。除此已外,所余八根,無色界系。謂信等五,及命意舍。
無色界,除了欲界除的叁個無漏根、色界除的女男根憂苦根,“並余色喜樂”,色界女男根除掉了,還有色根呢,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還要除掉;還要除喜樂,因爲無色界是舍受,沒有喜樂的。
(28B)這個“並余色喜樂者,明無色系”,“無色界”裏邊,“如色界中”除了“後”面的“叁根”,叁無漏根,欲界、色界、無色界都要除的;色界裏邊除的“女男”根、“憂苦”根,無色界也沒有;除了之外,還要“更除余色及喜樂根”。“余色”就是說除了女男根之外,還有其他的色根,那就是眼耳鼻舌身——“眼等五根”。“男女根外,名之爲余”,前面女男根除了,余下的色根(眼耳鼻舌身),還要除掉。無色界嘛,沒有身體的,那當然是沒有眼耳鼻舌身了。“除此已外”,還要除喜樂根,爲什麼呢?因爲無色定都是舍受,到了叁禅以上,沒有喜樂了。初禅離生喜樂;二禅定生喜樂,有喜樂;叁禅離喜妙樂,沒有喜了,祗有樂了;四禅以上都是舍,所以喜樂受也沒有,喜樂根也沒有。“所余八根”,余下的還有八個根,“無色界系”,屬于無色界的。哪八個?“謂信等五,及命意舍”,信等五根,無色界的善心可以起這些;他命根肯定有的,既然是有情,肯定有命根;也有意,他的心王;舍,無色界是舍受,那麼這叁個都有,加信等五,一共八個,是無色界系。這個也是很容易。
這裏我們說,《俱舍》越學越容易了,當然我們講過的,學《俱舍》跟爬山一樣的,有的時候是爬高坡很吃力,爬了高坡,往平地走了,甚至于走下坡,要走一點,那就很舒服。像這裏,現在舒服得不得了,我看你們自己也看得懂。
丙六 叁斷門
從此第六,叁斷門。論雲:如是已說欲界系等,二十二根中,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頌曰
意叁受通叁 憂見修所斷 九唯修所斷 五修非叁非
這個前面都見過面,前面分析的是十八界,這裏分析的是二十二根。有了前面的基礎,學這個也不難了。
這個“意、叁受”通叁種: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憂見修所斷”,憂是見所斷、修所斷。“九唯修所斷”,那麼前面九個,色根命根等等,就是修所斷。“五修非”,“五”個善根,有的時候“修”所斷;無漏的時候,就是“非”所斷。“叁非”,叁個無漏根,不是所斷的,因爲無漏法不要斷的,所以“叁非”就是“叁”個無漏根是“非”所斷。
釋曰:意叁受通叁者,意及叁受,通叁種斷。言叁受者,謂喜樂舍。此上四根,若有漏者,通見修斷,若無漏者,唯非所斷。
“釋曰:意叁受通叁者”,“意”,還有“叁(個)受”,就是“喜樂舍”這叁個受,“通叁種斷”。“此上四根,若有漏者,通見修斷”,假使是有漏的意喜樂舍,那麼是通見修所斷;“若無漏者,唯非所斷”,假使是無漏的,就是非所斷,因爲意喜樂舍可以通無漏的,那麼這個裏邊就不是所斷的了。
憂見修所斷者,憂根與迷理惑相應,是見所斷,諸余有漏,是修所斷,非無漏故,不通非所斷。
憂,見修所斷。憂根,它跟迷理的惑(見惑)相應的,是見所斷;跟其余的有漏法、 修惑相應的,就是修所斷。因爲它沒有無漏的,所以說不能非所斷。
九唯修所斷者,九謂七色命苦,唯修所斷。七色命根,是無記性,不染汙故;苦根與五識相應,非第六識生。前言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見斷,故此八根4,非見所斷;非無漏故,不通非所斷。
“九唯修所斷者,九謂七色命苦,唯修所斷”,九個就是七個色根、命根、苦根,這九個根一定是修所斷。因爲七個色根是無記的;命根也是無記的;苦,它屬于身受的,不是心的,那一定是修所斷,“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見斷”,這個前面的原則性都提出來了,這裏我們回憶一下就可以知道,苦根就是修所斷。
七個色根、命根“是無記性,不染汙故”;“苦根與五識相應,非第六識生”,苦根與五識相應的,不是第六識生的,就是非六生了,所以說呢,不染非六生——這裏他也提了:“前言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見斷”,這個原則性,上一次我講的時候就強調,很要緊,經常要用,就是:苦根不是見所斷的。什麼原因?就把這個頌一背,那就是它非六生,不是第六意識相應的,那就決定是修所斷,不能是見所斷。“故此九根,非見所斷(你們書上這個“九根”,是“九根”還是“八根”?——“八根”。旁邊注一個字,這個是“九根”),非無漏故,不通非所斷”,那麼就是“九唯修所斷”,祗能是修所斷。
五修非叁非者,五謂信等五根,通修非二斷。若有漏者,是修所斷;若無漏者,是非所斷。不染汙故,不通見斷。叁無漏根,唯非所斷,非無漏法,是所斷故。已上是第四,諸門分別竟。
那麼“五修非”,“五”,信勤念定慧,這五個根,“通修非二斷”,修所斷、非所斷兩種都有。假使有漏的……,這個是善法嘛,當然不是見所斷。見所斷就是染汙的,這個我們要用前面的那個話了,“不染非六生”,不是染汙的法,不是見所斷。那麼這個信勤念定慧是善的,不是染汙的,當然不能見所斷。可以通修所斷,有漏的話,就是修所斷;假使無漏的,那是非所斷。所以說這個“信等五根”,“若有漏者,是修所斷”,假使有漏的話呢,是修所斷;“若(假使)無漏者,是非所斷。不染汙故,不通見斷”,這個原則性都在那裏了。所以你們背了這些頌子之後,以後有些事情不要講了,前面講過的,你們自己可以體會了。
不但是《俱舍論》可以體會,其他的經論,你們也可以用這個原則去講。所以我們經常說《四十二章經》,蕅益大師注、什麼注很多。如果你把《俱舍》學好了,你把這個《俱舍》的去注《四十二章經》,那就豐富得多,比他們的那些注解還要多得多,而且還要更准確。因爲明朝,很多書都沒有了。《俱舍》裏邊的,我們法相宗的很多書,都是清末民初的時候才從日本取回來。從唐朝的唐武帝滅法之後,宋、元、明、清,都沒有這些書,一直到清末才把它取回來。所以說我們還是有福氣的。前面的大德們都看不到,我們現在看到了,如果你不努力的話,你慚愧了。
“叁無漏根,唯非所斷”,叁無漏根祗能是非所斷。因爲什麼呢?“非無漏法,是所斷故”。無漏法你去斷它幹啥?無漏法不是所斷的,所以說,非所斷,“叁非”。
“已上是第四諸門分別竟”,第四個諸門分別好了。
乙五 明雜分別
從此第五,明雜分別。于中有六:一、受生得異熟門,二、約死位滅根多少門,叁、得果用根多少門,四、成就諸根定量門,五、成根極少門,六、成根極多門。
還有些其他的分別,也分六科。這是其他的一些雜的分別,也是二十二根裏邊的一些分別門,這裏也附帶地把它講一下。
丙一 受生得異熟門
今初第一,受生得異熟門者。論雲:已說諸門義類差別,何界初得幾異熟根?頌曰
欲胎卵濕生 初得二異熟 化生六七八 色六上唯命
“論雲:已說諸門義類差別,何界初得幾異熟根?”就是諸門分別講過了,哪一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他開始投生的時候得多少異熟根?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爲什麼要問?就是說在某些部派,大衆部裏邊就有人主張,投生的時候,可以不要染汙心的;經部裏邊,它也主張,異熟根可以受生。那麼這裏主要是說要排除那些不正確的說法——投生的時候可以不染汙心投生。投生的時候必定是染汙心,這是有部的說法。爲了排除那些,它就安這個分…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