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12

  ..续本文上一页“又女男根,身丑陋故”,再说女男根很丑,色界的天人光明为相,非常之好的、端正的,这些丑的相都没有。“经说色界,名为男者,有男相故”,有的经里边说,色界的天人是男相的,是男的,那么这个怎么说呢?它是“有男相故,非谓有根”,有男人的相,就是说男人的那些优点了,男人的优点是有决断啊、有威猛啊这些,这些男相都有、具足,但不是说有男根,因为在色界里边就无所谓女男了。

  

  “无苦根者,身净妙故。非苦依也”,色界没有苦根,为什么?因为他的身净妙。苦是属于身的不悦的那个受,既然他的身非常净妙,不是苦所依的;苦不能依靠在色界的身上生起来,祗能依欲界的身,所以说没有苦根。“又彼无有不善事故。非苦境也”,一方面,身不是苦的所依;另一方面,不善的事情没有,那苦的境也没有:根、境都不产生苦的条件,所以说苦根就没有了。

  

  “无忧根者,有奢摩多,润相续故”,有这个“奢摩多”就是定,定的力量滋润它的相续,它的身心,相续是身,“非忧依也”。奢摩多摄益的那个相,摄益的那个定的力量,使身心相续,非常之清净,不会产生忧,忧也生不起来的;因为它有奢摩多滋润的。要是修定的人就知道,不要说真的奢摩多得到了 ,你祗要心稍微静下去一点点,就感到非常舒服,不会生忧。那么既然得了定之后,忧根本就生不起来。“又彼无有恼害事故”,再说,他恼害的事情也没有,就是说忧的依也没有,忧的依境也没有;跟前面一样,苦的依也没有,苦的境也没有。

  

  那么这里“有奢摩多,润相续故”,这个“相续”,他说的是“身”。一般说“心”也可以叫“相续”,既然忧是属于心的,所以心也包进去好一些。色界就除了那么多,还有十五个根,是色界系。

  

  

  

  

  并余色喜乐者,明无色系。无色界中,如色界中除后三根及女男忧苦外,并更除余色及喜乐根。言余色者,眼等五根;男女根外,名之为余。除此已外,所余八根,无色界系。谓信等五,及命意舍。

  

  无色界,除了欲界除的三个无漏根、色界除的女男根忧苦根,“并余色喜乐”,色界女男根除掉了,还有色根呢,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还要除掉;还要除喜乐,因为无色界是舍受,没有喜乐的。

  

  (28B)这个“并余色喜乐者,明无色系”,“无色界”里边,“如色界中”除了“后”面的“三根”,三无漏根,欲界、色界、无色界都要除的;色界里边除的“女男”根、“忧苦”根,无色界也没有;除了之外,还要“更除余色及喜乐根”。“余色”就是说除了女男根之外,还有其他的色根,那就是眼耳鼻舌身——“眼等五根”。“男女根外,名之为余”,前面女男根除了,余下的色根(眼耳鼻舌身),还要除掉。无色界嘛,没有身体的,那当然是没有眼耳鼻舌身了。“除此已外”,还要除喜乐根,为什么呢?因为无色定都是舍受,到了三禅以上,没有喜乐了。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有喜乐;三禅离喜妙乐,没有喜了,祗有乐了;四禅以上都是舍,所以喜乐受也没有,喜乐根也没有。“所余八根”,余下的还有八个根,“无色界系”,属于无色界的。哪八个?“谓信等五,及命意舍”,信等五根,无色界的善心可以起这些;他命根肯定有的,既然是有情,肯定有命根;也有意,他的心王;舍,无色界是舍受,那么这三个都有,加信等五,一共八个,是无色界系。这个也是很容易。

  

  这里我们说,《俱舍》越学越容易了,当然我们讲过的,学《俱舍》跟爬山一样的,有的时候是爬高坡很吃力,爬了高坡,往平地走了,甚至于走下坡,要走一点,那就很舒服。像这里,现在舒服得不得了,我看你们自己也看得懂。

  

  

  

  

  丙六 三断门

  

  从此第六,三断门。论云:如是已说欲界系等,二十二根中,几见所断?几修所断?几非所断?颂曰

  

  意三受通三  忧见修所断  九唯修所断  五修非三非

  

  这个前面都见过面,前面分析的是十八界,这里分析的是二十二根。有了前面的基础,学这个也不难了。

  

  这个“意、三受”通三种: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忧见修所断”,忧是见所断、修所断。“九唯修所断”,那么前面九个,色根命根等等,就是修所断。“五修非”,“五”个善根,有的时候“修”所断;无漏的时候,就是“非”所断。“三非”,三个无漏根,不是所断的,因为无漏法不要断的,所以“三非”就是“三”个无漏根是“非”所断。

  

  

  

  

  释曰:意三受通三者,意及三受,通三种断。言三受者,谓喜乐舍。此上四根,若有漏者,通见修断,若无漏者,唯非所断。

  

  “释曰:意三受通三者”,“意”,还有“三(个)受”,就是“喜乐舍”这三个受,“通三种断”。“此上四根,若有漏者,通见修断”,假使是有漏的意喜乐舍,那么是通见修所断;“若无漏者,唯非所断”,假使是无漏的,就是非所断,因为意喜乐舍可以通无漏的,那么这个里边就不是所断的了。

  

  

  

  

  忧见修所断者,忧根与迷理惑相应,是见所断,诸余有漏,是修所断,非无漏故,不通非所断。

  

  忧,见修所断。忧根,它跟迷理的惑(见惑)相应的,是见所断;跟其余的有漏法、 修惑相应的,就是修所断。因为它没有无漏的,所以说不能非所断。

  

  

  

  

  九唯修所断者,九谓七色命苦,唯修所断。七色命根,是无记性,不染污故;苦根与五识相应,非第六识生。前言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故此八根4,非见所断;非无漏故,不通非所断。

  

  “九唯修所断者,九谓七色命苦,唯修所断”,九个就是七个色根、命根、苦根,这九个根一定是修所断。因为七个色根是无记的;命根也是无记的;苦,它属于身受的,不是心的,那一定是修所断,“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这个前面的原则性都提出来了,这里我们回忆一下就可以知道,苦根就是修所断。

  

  七个色根、命根“是无记性,不染污故”;“苦根与五识相应,非第六识生”,苦根与五识相应的,不是第六识生的,就是非六生了,所以说呢,不染非六生——这里他也提了:“前言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这个原则性,上一次我讲的时候就强调,很要紧,经常要用,就是:苦根不是见所断的。什么原因?就把这个颂一背,那就是它非六生,不是第六意识相应的,那就决定是修所断,不能是见所断。“故此九根,非见所断(你们书上这个“九根”,是“九根”还是“八根”?——“八根”。旁边注一个字,这个是“九根”),非无漏故,不通非所断”,那么就是“九唯修所断”,祗能是修所断。

  

  

  

  

  五修非三非者,五谓信等五根,通修非二断。若有漏者,是修所断;若无漏者,是非所断。不染污故,不通见断。三无漏根,唯非所断,非无漏法,是所断故。已上是第四,诸门分别竟。

  

  那么“五修非”,“五”,信勤念定慧,这五个根,“通修非二断”,修所断、非所断两种都有。假使有漏的……,这个是善法嘛,当然不是见所断。见所断就是染污的,这个我们要用前面的那个话了,“不染非六生”,不是染污的法,不是见所断。那么这个信勤念定慧是善的,不是染污的,当然不能见所断。可以通修所断,有漏的话,就是修所断;假使无漏的,那是非所断。所以说这个“信等五根”,“若有漏者,是修所断”,假使有漏的话呢,是修所断;“若(假使)无漏者,是非所断。不染污故,不通见断”,这个原则性都在那里了。所以你们背了这些颂子之后,以后有些事情不要讲了,前面讲过的,你们自己可以体会了。

  

  不但是《俱舍论》可以体会,其他的经论,你们也可以用这个原则去讲。所以我们经常说《四十二章经》,蕅益大师注、什么注很多。如果你把《俱舍》学好了,你把这个《俱舍》的去注《四十二章经》,那就丰富得多,比他们的那些注解还要多得多,而且还要更准确。因为明朝,很多书都没有了。《俱舍》里边的,我们法相宗的很多书,都是清末民初的时候才从日本取回来。从唐朝的唐武帝灭法之后,宋、元、明、清,都没有这些书,一直到清末才把它取回来。所以说我们还是有福气的。前面的大德们都看不到,我们现在看到了,如果你不努力的话,你惭愧了。

  

  “三无漏根,唯非所断”,三无漏根祗能是非所断。因为什么呢?“非无漏法,是所断故”。无漏法你去断它干啥?无漏法不是所断的,所以说,非所断,“三非”。

  

  “已上是第四诸门分别竟”,第四个诸门分别好了。

  

  

  

  

  乙五 明杂分别

  

  从此第五,明杂分别。于中有六:一、受生得异熟门,二、约死位灭根多少门,三、得果用根多少门,四、成就诸根定量门,五、成根极少门,六、成根极多门。

  

  还有些其他的分别,也分六科。这是其他的一些杂的分别,也是二十二根里边的一些分别门,这里也附带地把它讲一下。

  

  

  

  

  丙一 受生得异熟门

  

  今初第一,受生得异熟门者。论云:已说诸门义类差别,何界初得几异熟根?颂曰

  

  欲胎卵湿生  初得二异熟  化生六七八  色六上唯命

  

  “论云:已说诸门义类差别,何界初得几异熟根?”就是诸门分别讲过了,哪一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他开始投生的时候得多少异熟根?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要问?就是说在某些部派,大众部里边就有人主张,投生的时候,可以不要染污心的;经部里边,它也主张,异熟根可以受生。那么这里主要是说要排除那些不正确的说法——投生的时候可以不染污心投生。投生的时候必定是染污心,这是有部的说法。为了排除那些,它就安这个分…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