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强思起的,也没有无漏的,是散地的,那么超越次第把它先说。所以这个“定”里边意思含的很多。“由此越次第,先说忧根”,所以这个颂子里边,把忧根超越次第,先提出来说,“定有异熟”,把它放在前头。
前八后三无者,前八谓眼等前八根,后三者,三无漏根,此十一根,定无异熟,谓眼等八,无记性故。最后三根,是无漏故,不能招果,故无异熟。
“前八后三无者”,没有异熟的,有这么几个根,“前八谓眼等前八根”,那是包括命根,这个前面都是不感异熟的无记法;“后三者,三无漏根”,后边呢,三个无漏法。“此十一根,定无异熟”,这十一个根一定没有异熟。“谓眼等八,无记性故”,眼等八个无记性,不感异熟果。因为我们说异熟果决定是因有善恶、果唯无记,善恶的因造的业才能感异熟果。那么前面八个根都是无记法,不会感异熟果;后边三个根是无漏根,无漏根出三界的,不能感异熟果,所以“最后三根是无漏故,不能招果”,不招异熟果的,“故无异熟”,所以它们都没有异熟。虽然都没有异熟,情况不一样:前面是无记,虽然有漏,是无记,不能招果;后面虽然是善性,但是是无漏,所以说也不能招果。这个你们答问题的时候做个四料简就可以了,自己就可以试了。
意余受信等,一一皆通二者,意根、所余四受 除忧 、信等五根,此之十根,一一皆通有异熟无异熟二也。谓意乐喜舍,若善恶性,及有漏者,即有异熟;若无记性,及无漏者,便无异熟。苦根,若善恶性,即有异熟;若无记性,便无异熟。信等五根,若有漏者,名有异熟;若无漏者,即无异熟。故此十通二类也。
单是有异熟的讲了,决定无异熟的也讲了,中间就是有的时候有异熟、有的时候没有异熟的,就是余下的根,“意余受信等,一一皆通二”,意根跟所余下来的四个受(把忧除开)、信等五根(信勤念定慧),这十个根,“一一皆通有异熟无异熟”,每一个,有的时候有异熟,有的时候没有异熟,两个门都通。
那么什么时候呢?“谓意乐喜舍,若善恶性,及有漏者,即有异熟”,假使是善恶性的,或者是有漏,就有异熟果的。因为它善恶性了,可以感异熟果,同时是有漏,那决定是有异熟果。“若无记性,及无漏者,便无异熟”,假使无记性的,或者是无漏的,那就没有异熟果。无记性的即使有漏也不感果,无漏的即使善的也不感果。
“苦根,若善恶性,即有异熟;若无记性,便无异熟”,“苦根”,假使善恶性的,有异熟果;假使无记性的,也没有异熟。
“信等五根”,假使有漏的——因为信等五根通有漏无漏,在见道以前,修那个加行,用信等五根要修,那时候是有漏法;到了见道以后,它就是成了无漏了——所以说在有漏的时候,有异熟的果的,“若有漏者,名有异熟”;“若无漏者,即无异熟”,假使无漏的时候不感异熟果。“故此十通二类也”,所以这十个法,通有异熟无异熟。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二十六讲
(《俱舍论颂疏》63页上6行——66页下12行)(28A17:55——29A16:22)
昨天我们讲到有异熟无异熟门,今天开始是第四,三性门。我们说背书么,现在开始有人背过了,背的可以,而且是公务很忙的;所以说没有公务的,就是要抓紧了。一个星期里边准备要把它背完,那么也不要太胆小啊。背嘛,就这么背好了。因为我们说,分开背有好处,专门一卷呢,不太多,背起来几分钟就背掉了。如果说几卷一下子连起背的话,可能是要吃力得多了,前面的、后面的都要照顾到,那是比较麻烦了。现在一卷呢,没有几个颂,比较容易掌握。那么这个时间,一般的学校都在考试。上海的一个居士,华东师范大学的,他说他考试,学校规定的功课有好几门,自己选了三门,再加上一个英语要统考,整个以前的一起考,这个东西,他说就在一个多星期里面要考完的,那比你们紧张得多啊。一本书起码那么厚,要七、八本,一起要一个多星期考完。那比你们紧张得多了,但是他们还是应付过了。
丙四 三性门
从此第四,三性门。论云:如是已说有异熟等。二十二根中,几善?几不善?几无记?颂曰
唯善后八根 忧通善不善 意余受三种 前八唯无记
“论云:如是已说有异熟等”,昨天讲过了。“二十二根中几善?几不善?几无记?”三性门大家知道了,见过好几次面了。什么叫三性?就是善、恶、无记,这三个性。那么十八界里边三性讲过了,这是二十二根的三性。
“颂曰:唯善后八根,忧通善不善,意余受三种,前八唯无记。”这个它当然是总结下来了,就是说我们学过前面的,基本上自己也可以整理下来。后边八个根,当然是善的:无漏根,无漏的善;信勤念定慧,这个五善根,本来就是善根了,就是善;那么其他的自己配,基本上配得下来。
释曰:唯善后八根者,谓信等八,名后八根,唯是善性。忧通善不善者,忧非无记,强思起故,通善恶性。意余受三种者,意根、余四受除忧,此五通三性。前八唯无记者,眼等前八,唯无记性,眼等五根,及男女命,名八根也。
“释曰:唯善后八根者,谓信等八,名后八根,唯是善性。”没有问题。有的人说,怎么后边都是讲一是一,二是二,不讲道理,把理论没有讲出来?——这个都讲过了,没有什么好讲的了。讲三无漏根的时候,彻底地讲完了。前面,信勤念定慧,这是善心所,当然也是善的,没有什么,这个道理都已经知道了。
“忧通善不善”,忧前面也讲过了,“忧非无记”,没有无记的,要么是善的,要么是不善的,“强思起故”,强烈的思心所起来的。所以呢,总是有善、有不善,“通善恶性”。既然有善不善嘛,通善恶性了。
“意余受三种”,意根,还有四受(“余受”就是除了忧以外还有四个受),三种都通:又通善的,又通不善的、无记的,都有。这个我们也想象得出来的,意,意根,当然是起好心、起坏心、无记心都会有;那么四个受,有的人做了坏事高兴的也有,做了好事高兴的也有(他感到是很舒服,而高兴),那个无记的也有。这些呢,都是一般的客观的事实,有这么些事情存在。把它总的归纳起来,就成了这么一个颂。“此五通三性”,这五个都通三性的,就是意根,还有四个受。
“前八唯无记”,这个也知道,前面讲过的。眼等七根,它们都是色法;还有一个命根,是不相应行。眼、耳、鼻、舌、身跟女、男根(就是身根的一部份了),它都是色法,当然是无记的;那么加一个命根,不相应行,也是无记的。这个是“唯无记”。
丙五 界系门
从此第五,界系门。论云:如是已说善不善等,二十二根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颂曰
欲色无色界 如次除后三 兼女男忧苦 并余色喜乐
第五门,“界系门”。三界里边,二十二根,哪一些属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层次来分。“如次”,挨着次第,第一个“除后三”,欲界要除后三个无漏根,欲界没有定心,不会出无漏根;“兼女男忧苦”,色界还要除女男根,再除忧苦根,这是色界里边没有的;“并余色喜乐”,无色界再除一个“色”,眼耳鼻舌身,这些无色界是没有的,色法、“喜乐”都没有了,无色界祗是舍受。前面也讲过的,这些道理都讲过了。
释曰:初句标三界也。如次除后三者,如次者,已下诸义,配上初句,故言如次也。除后三者,明欲界系,于欲界中,有十九根,除后三无漏根,由彼三根是不系故。
“释曰:初句标三界也”,欲界、色界、无色界次第安好,然后一个一个配上去,“如次”,按着次第,“除后三”。“如次者,已下诸义,配上初句,故言如次也”,下边第一句就是欲、色、无色三个界分好了,挨了次第,除什么?欲界除什么?色界除什么?无色界除什么?
“除后三者,明欲界系”,欲界系,那是有漏法了。“于欲界中,有十九根,除后三无漏根,由彼三根是不系故”,无漏法不是三界所系,那么既然是属于欲界系的,当然没有无漏根。我们说三界所系的都是有漏法,无漏法是出三界的。前面我们讲六界的时候就说了,识界一定是有漏的那一部份,无漏的、出三界的、要破坏三有的,不可能是三界所系,所以说要把三个无漏根除掉。其余十九根欲界都有。“由彼三根是不系故”,这个三个无漏根,是不属于三界所系的,所以说欲界不能包,色界也不能包,无色界也不能包。那么欲界就是除了三无漏根,其他的十九根都有。
兼女男忧苦者,明色界系。于色界中,如前所除后三根外,兼除女男忧苦四根,余十五根,是色界系。除女男者,离淫欲故。又女男根,身丑陋故,经说色界,名为男者,有男相故,非谓有根。无苦根者,身净妙故,非苦依也,又彼无有不善事故。非苦境也。无忧根者,有奢摩多,润相续故,相续者,是身非忧依也,又彼无有恼害事故。非忧境也。
那么下边呢,色界了。色界就是说除了后三之外,还要兼除女男根、忧根、苦根。“兼女男忧苦者,明色界系。于色界中,如前所除后三根外,兼除女男忧苦四根”,还要除女男根,色界里没有女男相,欲界才有男女,色界是没有的,一相;色界里边没有忧也没有苦,所以说这四根没有。“余十五根”,其他的十五根,色界都有,所以“是色界系”。
“除女男者,离淫欲故”,色界里边没有男女淫欲的事情;没有男女淫欲事情,女男根也就没有了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