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是法相上的話。真正你學法相的,“心裏憂得很,身上苦得很”,不能說心苦。那麼這個憂呢,當然一般不會說到身上去了;但是苦,在平時的說法,就是通心通身。在佛教裏邊,這個苦祗能是屬于身的。“中舍二無別”,中間受,舍受,身也好,心也好,都叫舍受,這個倒沒有差別。這是五受。下邊是“見修無學道”,叁無漏根。叁無漏根見過兩次面了,這裏就是把它到底怎麼回事講清楚了。
釋曰:身不悅名苦者,身謂身受,即五識相應受也。身謂所依,受依身起,名爲身受,身之受故,依主釋也。言不悅者,是損惱義。于身受內能損惱者,名爲苦根。
“釋曰:身不悅名苦者”,“身”就是“身受”,我們身上的受,就是“五識相應受”,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個識相應受,叫身受。那麼當然反過來就是,意識相應的受叫心受。“身謂所依,受依身起,名爲身受,身之受故,依主釋也”,這個很容易。身是所依,那麼受是能依,這個受依了身起的,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五個根起的,那麼這樣子的受呢,叫身受。身的受,依主釋。身是主,這個受依身而起的。
“言不悅者,是損惱義”,所謂不悅就是損惱,不舒服。“于身受內能損惱者,名爲苦根”,在身受裏邊,對身體不舒服的,損惱的、有損失的、惱壞它的,這個叫苦根。這個苦根就是前面二十二根裏面的一個。所以講二十二根的時候就要分清楚了,苦根專門是指身受的損惱受,身上的損惱的這個受、感覺,叫苦根。
即此悅名樂者,即前身受,名爲即此悅也。于身受中,能攝益者,名爲樂根。
“即此悅名樂”,那麼反過來,這個身受裏邊悅,就是好的受,叫樂。一個苦,一個樂,相反。“即前身受,名爲即此悅也”,“即此”就是前面身受,這個身受前面是不悅,現在反過來,悅。“于身受中,能攝益者,名爲樂根”,一個是損惱;一個是攝益,叫樂根。這個是身上的:一個不悅的、損惱的叫苦根;攝益的、有好處、舒服的,那叫樂根。
及叁定心悅者,心謂第六意識。此第叁定,心相應受,能攝益者,亦名樂根。謂第叁禅,五識無故,無身受樂,唯心悅名樂也。
另外一個特殊的,“叁定”的“心悅”。叁定裏邊他心裏的攝益的好的感覺,這個也叫樂。這個是特殊的。一般心裏的悅,不能叫樂的,而叁禅裏邊可以叫樂。因爲叁禅沒有喜,喜到二禅爲止。“心謂第六意識”,叁禅的心,就是第六意識。“此第叁定”,就是叁禅,“心相應受”,就是意識相應的受,“能攝益者”,就是悅的,“亦名樂根”。這個就是跟一般的不一樣:一般的,心攝益的祗能叫喜;假使第叁禅呢,沒有喜了,那叫樂。
“謂第叁禅,五識無故,無身受樂,唯心悅名樂也”,第叁禅裏邊前五識沒有了。這個大家看看,什麼原因?能不能馬上說出來?無尋伺。因爲二禅以上就沒有尋伺了,沒有五識了,那麼叁禅當然沒有了。既然沒有五識,那麼身受也沒有了。眼、耳、鼻、舌、身識都沒有了,受就是根據識來的,既然前五識沒有了,那麼身受也沒有了。所以說身受的樂也沒有了,苦也沒有了,祗有心受這個悅,叫樂。能不能叫喜?喜到叁禅也沒有了,喜是沖動的,這個樂是很寂靜的,所以說這個樂是特殊的樂。
余處此名喜者,除第叁禅,于下叁地,名爲余處。下叁地者,欲界初二禅也。此者,此第六識心也。謂此心悅,于下叁地,名爲喜根。第叁靜慮,心悅安靜,離喜貪故,唯名樂根。下叁地中,心悅粗動,有喜貪故,唯名喜根。
“余處此名喜”,除了第叁禅以外,其他地方,此心的悅叫喜。“除第叁禅,于下叁地,名爲余處”,下叁地就是欲界、初禅、二禅,這個裏邊都有喜的。“此者,此第六識心也”,除了第叁禅以外,“此”,這個第六識相應的悅(就是攝益的受)叫喜。“謂此心悅,于下叁地,名爲喜根”,這個在欲界、初禅、二禅心裏的攝益 的感覺叫喜根。“第叁靜慮,心悅安靜,離喜貪故,唯名樂根”,第叁靜慮裏邊,心悅,是非常安靜,因爲第叁靜慮心是很靜了。初禅、二禅還比較沖動,初禅有尋有伺,最粗;二禅,尋伺已經沒有了,但是還有喜,喜還是有沖動的一些狀態在裏邊;叁禅,喜也沒有了,“離喜貪故”,喜的貪都沒有了,心寂靜得很,這個樂“唯名樂根”,因爲喜沒有了,不能叫喜了。
(27B)“下叁地中,心悅粗動,有喜貪故,唯名喜根”,下叁地就是欲界、初禅、二禅,這個裏邊,它的心悅,心中感受的是一些好的感覺,感好的受,它比較粗動,比較粗,不是那麼靜,因爲它有喜貪,有喜的貪在裏邊,所以這個祗能叫喜根,不叫樂。叁禅的心悅跟其它下面的不一樣,特別的安靜,離喜貪故,叫樂。這個要記住,因爲心悅裏邊分兩種,第叁禅叫樂,下叁地的都叫喜。
心不悅名憂者,意識相應能損惱受,是心不悅,此名憂根。
反過來,意識相應的不悅叫憂,“意識相應能損惱(的)受,是心不悅”,就是頌子裏“心不悅名憂”,這個叫“憂根”。
那麼這個把苦、樂、憂、喜分開了。一般地說身上的不悅、不舒服叫苦,身上的舒服叫樂,心上的舒服叫喜,心上的不舒服叫憂。特殊情況,就是第叁禅的心中的攝益的那個受、好受,叫樂。因爲它特別寂靜,喜的沖動、喜的貪沒有了,不叫喜,叫樂。這個樂跟下邊的身樂不一樣。
中舍二無別者,中謂非悅非不悅,即是不苦不樂受,此處中受,名爲舍根。二者,謂身心二也。身即五識,心是意識,舍在身心,同無分別,任運而生,故雖通二,立一舍根。
“中舍二無別”,“中”就是“非悅非不悅”,夾在中間的,既不是悅,又不是不悅,用“中”字來代替,“即是不苦不樂受”。“此處中受”,處了中間的那個受,既不是悅,又不是不悅。“中舍二無別者,中謂非悅非不悅,即是不苦不樂受,此處中受,名爲舍根”,既不是悅,又不是不悅,處了中間的,就是不苦不樂受,它叫舍根。這個是苦、樂、憂、喜、舍,最後一個舍根。“二無別”,這個“二”就是“身、心”。
“身”就是前五識相應的受,“心是意識”。“舍在身、心”,同樣,不安另外名字,“同無分別,任運而生,故雖通二,立一舍根”。這個“處中受”,不管你身受也好,心受也好,因爲它本身都是無分別的,任運而生的,它不要加功用行,自己會生起來的。所以說呢,雖然通身通心,它不安兩個名字,就是一個舍,身受的處中受也叫舍根,那個心受的處中受也叫舍根。“中舍二無別”,中間,處中受那個舍根,不管是心或者是身,都沒有差別,都叫舍。
又論雲:在心苦樂,多分別生。在身不然,隨境力故,阿羅漢等,亦如是生,故此立根,身心各別。解雲:在心苦樂者,意地受也,苦樂在心,分別起故,苦名爲憂,樂名爲喜,樂受在第叁禅,即無分別,爲簡此故,故言多分別生也。苦樂二受,在五識身,無分別故,名爲不然,謂五識身,隨境力故,名無分別,阿羅漢等,舉聖同凡。故此苦樂,在五識身,名苦名樂,在第六識,名喜名憂也。
《俱舍論》有這麼一句話:“在心”裏的“苦樂”,“多分別生”,“在身不然”,這個苦樂,就是說悅不悅,因爲照二十二根來說,心中沒有苦樂的,在身上叫苦樂。心上的這個苦也好、樂也好,就是悅不悅,這是從“多分別生”,由分別心而生的;在身上的“不然”,“隨境力故”,身上的感覺比較鈍,根據環境的力量,産生苦受、樂受,而心裏邊它有分別心生起來,就産生苦樂受(就是憂喜)。所以說,“阿羅漢等,亦如是生”,阿羅漢也是這樣的。所以“立根”,要“身心各別”,因爲從凡夫到阿羅漢都是這個情況。這是《俱舍論》的原話。
下邊圓晖法師解釋。“解雲:在心苦樂者,意地受也”,就是心相應的受,“苦樂在心”,這個苦樂就是一般說的苦樂了,它從“分別”心而“起”的,所以“苦名爲憂,樂名爲喜”。那麼“樂受在第叁禅”沒有分別了:第叁禅裏邊尋伺沒有了嘛,這個分別心沒有了,“即無分別”,所以“爲簡此故,故言多分別生也”,這個“多分別”的“多”,就是要簡別還有一個少分的第叁禅,他雖然心裏起受,不是“分別生”的。
“苦樂二受,在五識身,無分別故,名爲不然”,那反過來,這苦、樂兩個受,就是舒服的、不舒服的受,在五識身(前五識,那就是身受)沒有分別的。因爲我們知道,五識叫無分別,它沒有計度、隨念分別的,所以這個“不然”,跟心裏的不一樣。“謂五識身,隨境力故,名無分別”,五識身也是跟著環境力量産生的感覺——受,所以叫沒有分別。“阿羅漢等,舉聖同凡”,即使阿羅漢也同樣,他的心受有分別起,多分有分別起(第叁禅當然不要分別的),那麼身受是無分別起,根據環境而生。
“故此苦樂,在五識身,名苦名樂,在第六識,名喜名憂也。”所以說,這個苦樂,在五識身,叫苦叫樂;在第六識,叫憂叫喜,因爲它們的情況不一樣。簡單地說,心裏邊有分別而生的,叫憂喜,不能叫苦樂;那麼苦樂在身上:無分別,任運而起的,根據環境力量起的,那就是叫苦樂。這是在立根的時候要把身心分開。在平時,身、心有的時候混著用,但是在二十二根裏邊,要嚴格地分開。這裏把苦樂憂喜舍五個受的問題基本上講完了。
見修無學道,依九立叁根者,九謂意喜樂舍信等五根,若在見道,依此九根,立未知當知根。若在修道,依此九根,立已知根。在無學道,亦依此九,立具知根。論雲:如是叁名,因何而立?謂在見道,有未曾知…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