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8

  ..續本文上一頁當知行轉,故說彼名未知當知。解雲:見道有十五心,謂八忍七智,此十五心,于四谛境,有未曾知當知行相轉。如苦法忍,與疑得俱生,未知苦谛,名未曾知,後至智位,必當知故,名爲當知。如苦忍既爾,諸余七忍,亦複如是,故忍總名未知當知。中間七智,雖能正知,良由知谛未遍,中間起故,亦名未知當知。故說彼有見道行者,名未知當知也。 

  

  下邊就是叁無漏根了,“見修無學道,依九立叁根”,這個要根據前面給你們發的一個講義,八十八使,還有見道的十五心,那個表,要參考了看。如果記得住的,那你隨文講,就可以知道了。“見修無學道,依九立叁根”,“九”,九個根我們說過了,叁無漏根是九個法,意、喜、樂、舍、信、勤、念、定、慧,這個九個法,就是叁無漏根的體。那麼在見修無學道,在見道的時候,就是這個九個根立一個名字,叫未知當知;在修道的時候,也就是這九個法(九個根),立一個已知根;在無學道的時候,也依這九個,同樣的,立具知根。這個我們前面說過。

  

  但是什麼叫未知當知?什麼叫已知?什麼叫具知?這個裏邊補充說了。“論雲:如是叁名,因何而立?”這個《俱舍論》裏邊,它又是提這個問題,這叁個名字,爲什麼這樣安立的?爲什麼原因安立的?什麼叫未知當知?已知?具知?就是提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前面沒有講過,這裏因爲後邊也不講了,就這個地方要講清楚。

  

  “謂在見道,有未曾知當知行轉,故說彼名未知當知。”在見道的時候,他心裏有未知當知的那個行相生起來,所以說呢,這個叫它未知當知。這是論文的原文。

  

  

  

  

  

  “解雲:見道有十五心,謂八忍七智”,上次一個表給你們,如果回憶得起來的就知道,見道的時候有八個忍,一開頭是苦法忍,苦類忍。然後下邊集法忍,集類忍;滅法忍,滅類忍;最後是道法忍,道類忍。八個忍都在十五心裏邊。那麼七個智:苦法智,苦類智;集法智,集類智;滅法智、滅類智;道法智。道類智不在,道類智是修道了。這十五個心是見道的。見道中間,八個忍,七個智。

  

  在這十五個心裏邊,“于四谛境,有未曾知當知行相轉”,這十五個心緣四谛的時候,它的行相怎麼樣呢?就是心的相貌了,心的相貌是“未曾知當知”,以前從來沒有知道的,現在馬上要知道了,叫未知當知。那麼打個比喻,“如苦法忍,與疑得俱生,未知苦谛,名未曾知,後至智位,必當知故,名爲當知”,以苦法忍來說,苦法忍生起的時候——前面我們知道,苦法忍是無間道,正在斷什麼?斷疑,因爲我們對四谛不相信、不知道,就是有疑在裏邊作怪。把這個疑除掉了,那麼就可以把四谛忍可下去。所以呢,正在苦法忍的時候,正在消滅那個疑,疑還沒有消滅掉,兩個正在搏鬥;這個疑,疑的得還在。要疑那個法沒有了,它的得也沒有了。那麼這時候,正在無間道,正在消滅那個疑,跟敵人打仗了,敵人還在的了。所以說苦法忍,跟疑得(疑這個法,這個有部就是,它一個法存在,決定有個得,那麼這個得還在。這個疑呢,在跟它消滅,正在消滅下去,得還沒有失掉)俱生,苦法忍跟疑的得同時一齊生起的。因爲它還有疑沒有消滅掉,苦谛的真正的道理還沒有全部知道,“未知苦谛”叫“未曾知”。因爲這個時候,苦谛的道理還沒有知道,因爲疑還在了;要疑去掉了,斷疑生信了,這個才親自見到了。所以說叫未曾知。

  

  但是這個“未曾知”跟我們的不知不一樣,“後至智位”,第二剎那,苦法智來的時候,必定知道。就是欲界的苦的道理,苦法智的時候知道了,全部知道了。那麼這個時候,雖然是苦法忍的時候,是沒有知,未曾知,但是下一剎那,馬上就要知,“當知”,“當”就是跟著就要知了,所以叫“未知當知”。“後至智位”,這個智位就是苦法智的位,“必當知故”,必定要知道,這個沒有懷疑的,因爲疑的得斷了之後,那欲界的苦谛的道理就全部知道了,所以叫當知。那麼苦法忍就叫未知當知,有這個行相,現在還沒有知,但是馬上就要知了。

  

  “如苦忍既爾,諸余七忍,亦複如是”,苦忍是如此,其他還有七個忍了,也同樣。那麼苦類忍,就是色界、無色界的苦的道理,正在苦類忍的時候,跟那個疑還在同時生起來鬥爭;那麼苦類智生的時候,這個疑消滅掉了,上二界的苦谛的道理全部明白了,也是未知當知。這個未知不是欲界的苦谛了,是上二界(色界、無色界)的苦谛在苦類忍的時候,有未知當知的行相。

  

  同樣集法忍,欲界的集谛的道理,集法忍的時候,跟疑得俱在,同時在搏鬥,還沒有知道;到集法智的時候,集谛道理(欲界的)知道了。集類忍,色、無色界的集谛的道理還沒有知道,跟疑得俱;到集類智的時候,就把那個疑消滅掉了,色界、無色界的集谛道理就知道了——這樣子推下去,其余七個忍,都是如此,都是一樣的,都有未知當知的行相轉;就在那個忍的時候,都是未知當知。

  

  當然,我們說的智,各式各樣不同,苦、集、滅、道,四個谛,同時有上界的跟欲界的,知的東西不一樣,但是行相都是未知當知,“故忍總名未知當知”,所以說,八個忍都是未知當知。那麼我們說見道是未知當知了,八個忍可以說。但是“中間七(個)智”,它不是未知當知。這個時候,是苦法智,苦谛的道理,欲界的全部知道了,不是未知了,已經知道了;那麼苦類智,色界、無色界的苦谛的道理也知道了,不是未知了,這七個智都是知了。“雖能正知”,雖然它是正知,正確地知道了。“良由知谛未遍,中間起故,亦名未知當知”,但是,四個谛沒有全部“遍”,沒有全部知道完,因爲還有一個道類智。色界、無色界的道谛的道理要道類智才知道。它們前面七個智雖然知道了——七個,就是欲界的苦、集、滅、道知道了,上二界的苦、集、滅知道了,但是上二界的道還沒知道,這個四谛沒有完,所以它們也叫未知當知。

  

  “故說彼有見道行者,名未知當知也。”所以說,有見道的那個行人,他是未知當知;那麼他有的根,叫未知當知根了。未知當知的意義就是在見道的時候,那八個忍他都是未知,但是馬上要知道;七個智,雖然知道了,但是沒有知完,也屬于未知當知,所以說見道的十五個剎那、十五個心,都叫未知當知。欲界修得見道的人,叫未知當知;那麼他的根,就是未知當知根。

  

  這是見道,下邊修道。

  

  

  

  

  又論雲:若在修道,無未曾知,但爲斷除余隨眠故,即于彼境,複數了知,是故說彼,名爲已知。

  

  這是解釋修道的情況。下邊圓晖法師解釋,我們看解釋好了 。

  

  

  

  

  解雲:從道類智已去,乃至金剛喻定,總名修道。若在修道,上下八谛,總已知竟,無未曾知,但爲斷除迷事煩惱,貪瞋癡慢四隨眠故,于四谛境,數起智知,名爲已知,是故說彼有修道行者,名爲已知,已知而知故。

  

  “解雲:從道類智已去,乃至金剛喻定,總名修道。”見道到十五心爲止,從十六心(道類智)開始,就是修道了;一直到金剛喻定——無學道、成佛。我們說入金剛喻定,金剛喻定進去之後,最後的微細煩惱斷掉了,成無學。那麼入金剛喻定的中間,最微細的煩惱沒有斷之前,這個都屬于修道的範圍;從見道的最後的十六心的道類智開始,到金剛喻定,這個中間的過程,全部都叫修道。

  

  在修道的時候,“上下八谛(上就是色界、無色界的四谛,下就是欲界的四谛,一共八個,上下八個谛),總已知竟”,因爲見道的時候都見完了,留下一個道類智,修道第一剎那也知了,那麼全部上下八谛都已知道完了,“無未曾知”,不知道的沒有了,不能叫未知當知了。“但爲斷除迷事煩惱,貪瞋癡慢四隨眠故,于四谛境,數起智知,名爲已知。”現在他迷理的煩惱固然是斷掉了,但是迷事的煩惱,就是修所斷的煩惱還沒有斷掉。這個我們上次打過比喻的,有的人又來問這個意思。我們再重複一遍:道理知道了,並不等于說做事情就沒有煩惱了。因爲道理上的煩惱,是迷理的煩惱,這容易斷,十五剎那全部斷完了。我們經常用這個比喻,“千年暗室,一燈照破”,管你這個黑洞洞,幾萬年的黑洞洞,祗要一個燈一照,馬上就亮了,什麼東西都看到了——就是見道的煩惱呢,斷起來快,十五剎那,全部斷完了,四谛的道理,全部知道了。修道所斷的是事上,在做事的時候是不是就是沒有煩惱了呢?你見上雖然清楚了,但做事情還會迷了。

  

  我們經常打這個比喻,每一個人,他做幹部的都念過書,從小都知道貪官汙吏都是不好的,他也明明知道貪汙是犯罪行爲,不能做的;但是他做了官之後,錢來了,就會貪哪,那個迷事了。道理是清楚的,但是事上還會起煩惱。我們說學過佛法的,知道人就是一張皮,裏邊就是血膿屎尿、髒腑骨頭、發毛爪齒等等,叁十六物,都是髒東西,如果把這些東西丟在馬路上,好象殺過的雞的毛一樣地丟在馬路上,看了都惡心,不想看的;這個道理很清楚啊,但是碰到事情來了,不行了,真的女人來了,年輕的、長得好的,你就糊裏糊塗了。所以說理上盡管你搞清楚了,事上還會迷的。

  

  那麼普通的我們說,道理搞清楚,還不是叫見道,這個還不過能夠知道一點點。真正見了道了,他四谛道理完全知道了,苦集滅道就是那回事情。但是做事的時候還會迷的,這個迷,跟我們迷不一樣了。它這個很薄,祗要一提醒,馬上就會回過來的。但是這個煩惱畢竟還是沒有斷了,迷事的煩惱,就是修惑沒有斷。在天臺宗叫見思二惑,見惑就是見道斷的煩惱,八十八使;思惑就是修道斷的煩惱,八十一品。這個八十一品的煩惱,我們上一次表上也說過了,就是四個東西,“貪瞋癡慢”;色界是貪癡慢;無色界也沒有瞋,貪癡慢,一共十個煩…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