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8

  ..续本文上一页当知行转,故说彼名未知当知。解云:见道有十五心,谓八忍七智,此十五心,于四谛境,有未曾知当知行相转。如苦法忍,与疑得俱生,未知苦谛,名未曾知,后至智位,必当知故,名为当知。如苦忍既尔,诸余七忍,亦复如是,故忍总名未知当知。中间七智,虽能正知,良由知谛未遍,中间起故,亦名未知当知。故说彼有见道行者,名未知当知也。 

  

  下边就是三无漏根了,“见修无学道,依九立三根”,这个要根据前面给你们发的一个讲义,八十八使,还有见道的十五心,那个表,要参考了看。如果记得住的,那你随文讲,就可以知道了。“见修无学道,依九立三根”,“九”,九个根我们说过了,三无漏根是九个法,意、喜、乐、舍、信、勤、念、定、慧,这个九个法,就是三无漏根的体。那么在见修无学道,在见道的时候,就是这个九个根立一个名字,叫未知当知;在修道的时候,也就是这九个法(九个根),立一个已知根;在无学道的时候,也依这九个,同样的,立具知根。这个我们前面说过。

  

  但是什么叫未知当知?什么叫已知?什么叫具知?这个里边补充说了。“论云:如是三名,因何而立?”这个《俱舍论》里边,它又是提这个问题,这三个名字,为什么这样安立的?为什么原因安立的?什么叫未知当知?已知?具知?就是提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前面没有讲过,这里因为后边也不讲了,就这个地方要讲清楚。

  

  “谓在见道,有未曾知当知行转,故说彼名未知当知。”在见道的时候,他心里有未知当知的那个行相生起来,所以说呢,这个叫它未知当知。这是论文的原文。

  

  

  

  

  

  “解云:见道有十五心,谓八忍七智”,上次一个表给你们,如果回忆得起来的就知道,见道的时候有八个忍,一开头是苦法忍,苦类忍。然后下边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最后是道法忍,道类忍。八个忍都在十五心里边。那么七个智:苦法智,苦类智;集法智,集类智;灭法智、灭类智;道法智。道类智不在,道类智是修道了。这十五个心是见道的。见道中间,八个忍,七个智。

  

  在这十五个心里边,“于四谛境,有未曾知当知行相转”,这十五个心缘四谛的时候,它的行相怎么样呢?就是心的相貌了,心的相貌是“未曾知当知”,以前从来没有知道的,现在马上要知道了,叫未知当知。那么打个比喻,“如苦法忍,与疑得俱生,未知苦谛,名未曾知,后至智位,必当知故,名为当知”,以苦法忍来说,苦法忍生起的时候——前面我们知道,苦法忍是无间道,正在断什么?断疑,因为我们对四谛不相信、不知道,就是有疑在里边作怪。把这个疑除掉了,那么就可以把四谛忍可下去。所以呢,正在苦法忍的时候,正在消灭那个疑,疑还没有消灭掉,两个正在搏斗;这个疑,疑的得还在。要疑那个法没有了,它的得也没有了。那么这时候,正在无间道,正在消灭那个疑,跟敌人打仗了,敌人还在的了。所以说苦法忍,跟疑得(疑这个法,这个有部就是,它一个法存在,决定有个得,那么这个得还在。这个疑呢,在跟它消灭,正在消灭下去,得还没有失掉)俱生,苦法忍跟疑的得同时一齐生起的。因为它还有疑没有消灭掉,苦谛的真正的道理还没有全部知道,“未知苦谛”叫“未曾知”。因为这个时候,苦谛的道理还没有知道,因为疑还在了;要疑去掉了,断疑生信了,这个才亲自见到了。所以说叫未曾知。

  

  但是这个“未曾知”跟我们的不知不一样,“后至智位”,第二剎那,苦法智来的时候,必定知道。就是欲界的苦的道理,苦法智的时候知道了,全部知道了。那么这个时候,虽然是苦法忍的时候,是没有知,未曾知,但是下一剎那,马上就要知,“当知”,“当”就是跟着就要知了,所以叫“未知当知”。“后至智位”,这个智位就是苦法智的位,“必当知故”,必定要知道,这个没有怀疑的,因为疑的得断了之后,那欲界的苦谛的道理就全部知道了,所以叫当知。那么苦法忍就叫未知当知,有这个行相,现在还没有知,但是马上就要知了。

  

  “如苦忍既尔,诸余七忍,亦复如是”,苦忍是如此,其他还有七个忍了,也同样。那么苦类忍,就是色界、无色界的苦的道理,正在苦类忍的时候,跟那个疑还在同时生起来斗争;那么苦类智生的时候,这个疑消灭掉了,上二界的苦谛的道理全部明白了,也是未知当知。这个未知不是欲界的苦谛了,是上二界(色界、无色界)的苦谛在苦类忍的时候,有未知当知的行相。

  

  同样集法忍,欲界的集谛的道理,集法忍的时候,跟疑得俱在,同时在搏斗,还没有知道;到集法智的时候,集谛道理(欲界的)知道了。集类忍,色、无色界的集谛的道理还没有知道,跟疑得俱;到集类智的时候,就把那个疑消灭掉了,色界、无色界的集谛道理就知道了——这样子推下去,其余七个忍,都是如此,都是一样的,都有未知当知的行相转;就在那个忍的时候,都是未知当知。

  

  当然,我们说的智,各式各样不同,苦、集、灭、道,四个谛,同时有上界的跟欲界的,知的东西不一样,但是行相都是未知当知,“故忍总名未知当知”,所以说,八个忍都是未知当知。那么我们说见道是未知当知了,八个忍可以说。但是“中间七(个)智”,它不是未知当知。这个时候,是苦法智,苦谛的道理,欲界的全部知道了,不是未知了,已经知道了;那么苦类智,色界、无色界的苦谛的道理也知道了,不是未知了,这七个智都是知了。“虽能正知”,虽然它是正知,正确地知道了。“良由知谛未遍,中间起故,亦名未知当知”,但是,四个谛没有全部“遍”,没有全部知道完,因为还有一个道类智。色界、无色界的道谛的道理要道类智才知道。它们前面七个智虽然知道了——七个,就是欲界的苦、集、灭、道知道了,上二界的苦、集、灭知道了,但是上二界的道还没知道,这个四谛没有完,所以它们也叫未知当知。

  

  “故说彼有见道行者,名未知当知也。”所以说,有见道的那个行人,他是未知当知;那么他有的根,叫未知当知根了。未知当知的意义就是在见道的时候,那八个忍他都是未知,但是马上要知道;七个智,虽然知道了,但是没有知完,也属于未知当知,所以说见道的十五个剎那、十五个心,都叫未知当知。欲界修得见道的人,叫未知当知;那么他的根,就是未知当知根。

  

  这是见道,下边修道。

  

  

  

  

  又论云:若在修道,无未曾知,但为断除余随眠故,即于彼境,复数了知,是故说彼,名为已知。

  

  这是解释修道的情况。下边圆晖法师解释,我们看解释好了 。

  

  

  

  

  解云:从道类智已去,乃至金刚喻定,总名修道。若在修道,上下八谛,总已知竟,无未曾知,但为断除迷事烦恼,贪瞋痴慢四随眠故,于四谛境,数起智知,名为已知,是故说彼有修道行者,名为已知,已知而知故。

  

  “解云:从道类智已去,乃至金刚喻定,总名修道。”见道到十五心为止,从十六心(道类智)开始,就是修道了;一直到金刚喻定——无学道、成佛。我们说入金刚喻定,金刚喻定进去之后,最后的微细烦恼断掉了,成无学。那么入金刚喻定的中间,最微细的烦恼没有断之前,这个都属于修道的范围;从见道的最后的十六心的道类智开始,到金刚喻定,这个中间的过程,全部都叫修道。

  

  在修道的时候,“上下八谛(上就是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下就是欲界的四谛,一共八个,上下八个谛),总已知竟”,因为见道的时候都见完了,留下一个道类智,修道第一剎那也知了,那么全部上下八谛都已知道完了,“无未曾知”,不知道的没有了,不能叫未知当知了。“但为断除迷事烦恼,贪瞋痴慢四随眠故,于四谛境,数起智知,名为已知。”现在他迷理的烦恼固然是断掉了,但是迷事的烦恼,就是修所断的烦恼还没有断掉。这个我们上次打过比喻的,有的人又来问这个意思。我们再重复一遍:道理知道了,并不等于说做事情就没有烦恼了。因为道理上的烦恼,是迷理的烦恼,这容易断,十五剎那全部断完了。我们经常用这个比喻,“千年暗室,一灯照破”,管你这个黑洞洞,几万年的黑洞洞,祗要一个灯一照,马上就亮了,什么东西都看到了——就是见道的烦恼呢,断起来快,十五剎那,全部断完了,四谛的道理,全部知道了。修道所断的是事上,在做事的时候是不是就是没有烦恼了呢?你见上虽然清楚了,但做事情还会迷了。

  

  我们经常打这个比喻,每一个人,他做干部的都念过书,从小都知道贪官污吏都是不好的,他也明明知道贪污是犯罪行为,不能做的;但是他做了官之后,钱来了,就会贪哪,那个迷事了。道理是清楚的,但是事上还会起烦恼。我们说学过佛法的,知道人就是一张皮,里边就是血脓屎尿、脏腑骨头、发毛爪齿等等,三十六物,都是脏东西,如果把这些东西丢在马路上,好象杀过的鸡的毛一样地丢在马路上,看了都恶心,不想看的;这个道理很清楚啊,但是碰到事情来了,不行了,真的女人来了,年轻的、长得好的,你就糊里糊涂了。所以说理上尽管你搞清楚了,事上还会迷的。

  

  那么普通的我们说,道理搞清楚,还不是叫见道,这个还不过能够知道一点点。真正见了道了,他四谛道理完全知道了,苦集灭道就是那回事情。但是做事的时候还会迷的,这个迷,跟我们迷不一样了。它这个很薄,祗要一提醒,马上就会回过来的。但是这个烦恼毕竟还是没有断了,迷事的烦恼,就是修惑没有断。在天台宗叫见思二惑,见惑就是见道断的烦恼,八十八使;思惑就是修道断的烦恼,八十一品。这个八十一品的烦恼,我们上一次表上也说过了,就是四个东西,“贪瞋痴慢”;色界是贪痴慢;无色界也没有瞋,贪痴慢,一共十个烦…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