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恼。这个总的来说就是贪瞋痴慢四个东西,分色界、无色界嘛,十个。这十个烦恼,“于四谛境(因为要断这些烦恼,一品一品断的,不是那么快的,那么要四谛的境),数起智知,名为已知”,断这个烦恼,就对照四谛境了,经常要观这个四谛境,观身不净,无常苦空,然后把这些烦恼断掉。你本来已经知道了,现在还要观,观的目的是断修道的烦恼了。修道是已知了,本来是四谛的道理都知道了,但是为了要断迷事的烦恼,还要再去数数地起智慧来知道这个四谛的境,叫已知。
“是故说彼有修道行者,名为已知,已知而知故。”所以说修道的人,“修道行者”就是修道的人,这个有修行的人叫“已知”;什么是“已知”的意思呢?“已知而知故”,已经知道了,但是还要去知道它,因为这个四谛道理,本来已经知道了,但是为了断迷事的烦恼,还要去知道它。
又论云:在无学道,知已已知,故名为知。此释知也。谓尽智无生智,作知已已知之解,故名为知也。有此知者,名为具知。此初约成释具义也,有此者,成就义也。或习此知,已成性者,名为具知。此第二约习释具也。谓得尽智无生智故,如实自知我遍知苦,不复遍知,乃至广说,释知体也。谓尽无生,是具知体。如实自知:我遍知苦,是尽智行相;不复遍知,是无生智行相。我已断集是尽智;不复更断,是无生智。我已证灭是尽智,不复更证是无生智。我已修道是尽智;不复更修,是无生智。含此义故,故言乃至广说也。彼所有根,名为未知当知根等。解云:此释名也。彼者,彼未知当知根等行者。彼属人也,根属法也。彼未知当知等行者人身中,有此根故,名未知当知等根。未知当知之根,名未知当知根等,依主释也。
“又论云:在无学道,知已已知,故名为知。由此知者,名为具知。”这是无学道了。在无学道的时候,他的行相又不一样了,它是“知已已知,故名为知”。两个行相,一个是知已,一个已知。
下边看小字,“此释知也”,这个具知根的知,“谓尽智无生智”,这是阿罗汉或者是佛成了无学道的时候,有两个智慧(这是无学的智慧,见道修道没有的):尽智、无生智。他尽智的行相,就是知已;无生智的行相就是已知,下边要说,这个“知”就有两个行相,一个是知已,尽智;一个已知,无生智。
这个知呢,就是含的内涵要丰富了,更多了。“有此知者,名为具知”,有这样的“知”的,叫具知。“此初约成释具义也,有此者,成就义也”, 成就这个“知”的叫具知。这是第一个解释。“或习此知,已成性者,名为具知”,第二个解释。前面是成就那个“知”的,这里就是说经常修这个“知”,已经成了习惯了,成了自己的,习惯成性了,这个“知”叫具知。那么第二个解释,具知的意思、具的意思。一个是成就叫具,一个是习以成性,成了自己的本性了 ,经常修、经常修,成了本性了,这个叫具。这两个“知”的意思,虽然解释不同,但是总的来说,意思还是差不多的。
下面就是解释什么叫尽智、无生智。“谓得尽智无生智故,如实自知我遍知苦,不复遍知,乃至广说”,下边有,“释知体也”,知的体,到底这个知指的是什么东西呢?“谓尽无生,是具知体”,它的体就是尽智、无生智。那么尽智、无生智的行相怎么样?“如实自知”,自己知道,而且如实,确确实实就是这样子,不错地知道。知道什么?“我遍知苦”,生起尽智了之后,他自己很踏实地知道,一切苦全部知完了,所有的苦都知道了,“是尽智行相”,这是尽智的行相;“不复遍知”,不需要再知道了,“是无生智行相”。尽智就是说一切苦的行相都知完了;无生智再进一层,不要再知,不需要再去知道,这是无生智的行相,就是超过尽智了。“我已断集是尽智 ”,这个集我已经断掉了,这是尽智;“不复更断,是无生智”,不需要再断了,是无生智。“我已证灭是尽智 ”;不需要再证了,是无生智。“我已修道是尽智 ”;不需要再修,是无生智。“含此义故,故言乃至广说也”,前面“乃至广说”就是包含这些意思,它祗说了一个“我遍知苦不复遍知”,下边“我已断集,不复更断”等等,这个,“乃至广说”代替了;那么注解里边,圆晖法师慈悲,把它都讲完了,都写出来了。
我们经常看到,阿罗汉,他成道之后,“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等等,这个就是说他如实自知——他证了阿罗汉的时候, 他很踏实地自己知道,自己有这个成就了。这里就是说利根的阿罗汉,他有无生智;钝根的阿罗汉,祗有尽智。那么不管你尽智也好,无生智也好,都是知道苦集灭道的道理——知道完了。就是钝一点的,没有无生智;利根的有无生智。佛当然是尽智、无生智都有的,菩萨道的无学,两个都全的。
“彼所有根,名为未知当知根等”,他把这个未知当知、已知、具知都解完了,那么这就是修行的人了:一个是见道的人,一个是修道的人,一个是无学道的人。“彼所有根”,这些行者,他所有的根,叫做“未知当知根等”:见道的叫未知当知根,修道的叫已知根,无学道的叫具知根。这是《俱舍论》的话。
那么圆晖法师慈悲,他又给你解释一下,“此释名也”,这是解释名字了,他说“彼者,彼未知当知根等行者”,“未知当知”是见道的行者,“等”就是指修道、无学道的行者。这些修行的人——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些人。“彼属人也,根属法也”,这个“彼”是人,“根”是法。“彼未知当知等行者人身中,有此根故”,那些人,他身上有那个法,有这个无漏的法,叫“未知当知等根”。本来这个根呢,就是九个法就完了,九个根了,为什么叫未知当知呢?因为这个人叫未知当知。见道的时候,人是未知当知行者,那么这个人身上的根,就叫未知当知根。同样,修道的行者叫已知,他的根、身上的无漏根就叫已知根,也是依主释。已知行者身上的根,已知根。那么同样,无学道叫具知,它有尽智、无生智的行相:遍知苦,不复遍知。但是呢,这个身上的无漏法(根),它的名字叫什么呢?——具知根,具知行相的人身上的根,因为这个无学道他有具知的行相,具知行相的人身上的根(无漏根)叫具知根,也是依主释。
上来所明第三根体竟。
(28A)到此为止,我们说把三无漏根从前面的片段的介绍,到此全部讲完了,以后再也不那么仔细地讲了,就到此为止。要把三无漏根搞得清清楚楚,以后碰到就认得了,不要去查什么其他地方了。祗有这个地方讲,后来不讲了,讲过了就不重复了。这里呢,就是把这个前面讲过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女男根,属于身根的,这是前面讲的。后边还有二十二根里边的命根,这是不相应行,在下边讲。信等五根,这是相应行的心所法,也是下边讲。那么中间留下的五个受,苦、乐、忧、喜、舍,跟三无漏根,前面没讲,后面也不讲了,那么这个地方全部讲完了。所以说二十二根的五受根跟三无漏根,主要的就在这里地方讲。
乙四 辨诸门(约二十二根作分别)
从此大文第四,诸门分别。于中有六:一、有漏无漏门,二、是异熟非异熟门,三、有异熟无异熟门,四、三性门,五、界系门,六、三断门。
这个跟前面界品一样,也是“诸门分别”。界品是二十二门分别十八界;这里呢,是六个门来分别二十二根,不一样的。看看是“有漏无漏门”,好象差不多,但是对象不一样。前面分别的是十八界,这里分别的是二十二根。
这六个门当中,第一,“有漏无漏门”,二十二根,哪些是有漏的?哪些是无漏的?
第二,“是异熟非异熟门”,二十二根里边,哪些是异熟?哪些不是异熟?本身是异熟,或者本身不是异熟。
第三,“有异熟无异熟”。“有异熟”,就是说它这个法能够感异熟果的,另一个,“无异熟”,不能感异熟果的,这是两码事。
第四,“三性门”,善、恶、无记来分别。
第五,“界系门”。三界里边,哪个根属于欲界、色界、无色界。
第六,“三断门”。这二十二根,哪些是见所断,哪些是修所断,哪些是非所断——就是不断的,当然无漏法不是断的。
丙一 有漏无漏门
且初第一,有漏无漏门者,论云:此二十二根中,几有漏几无漏?颂曰
唯无漏后三 有色命忧苦 当知唯有漏 通二余九根
这二十二根里面,哪些是有漏的?哪些是无漏的?回答这个问题,颂是这么说:“唯无漏后三,有色命忧苦,当知唯有漏,通二余九根。”单是无漏的,不通有漏的就是三个,后面三个根,那就是三无漏根了,未知当知、已知、具知,这三个根决定是无漏的,不通有漏,“唯无漏”。“有色命忧苦”,有色,有色法的根就是眼、耳、鼻、舌、身、女、男根,这是有色法的,这是物质的东西;眼、耳、鼻、舌、身五个,再加女、男,七个;命根、忧根、苦根——这一类都是有漏,不通无漏,“当知唯有漏”。这二十二根,去了三个唯无漏,十个唯有漏,余下还有九个,这九个呢,有的时候通有漏,有的时候是无漏,“通二余九根”,“通二”就是通有漏、无漏的。
释曰:唯无漏后三者,谓未知当知、已知、具知根,此之三根,最居后故,名为后三,体唯无漏。有色命忧苦,当知唯有漏者,言有色者,谓七色根,眼等五根,及女根男根,此之七根,是色蕴摄,名为有色,七有色根,及命忧苦,一向有漏。通二余九根者,通有漏无漏二门,谓意喜乐舍、信等五根,此九皆通有漏无漏。
“释曰:唯无漏后三者,谓未知当知、已知、具知根”,这三个…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