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9

  ..續本文上一頁惱。這個總的來說就是貪瞋癡慢四個東西,分色界、無色界嘛,十個。這十個煩惱,“于四谛境(因爲要斷這些煩惱,一品一品斷的,不是那麼快的,那麼要四谛的境),數起智知,名爲已知”,斷這個煩惱,就對照四谛境了,經常要觀這個四谛境,觀身不淨,無常苦空,然後把這些煩惱斷掉。你本來已經知道了,現在還要觀,觀的目的是斷修道的煩惱了。修道是已知了,本來是四谛的道理都知道了,但是爲了要斷迷事的煩惱,還要再去數數地起智慧來知道這個四谛的境,叫已知。

  

  “是故說彼有修道行者,名爲已知,已知而知故。”所以說修道的人,“修道行者”就是修道的人,這個有修行的人叫“已知”;什麼是“已知”的意思呢?“已知而知故”,已經知道了,但是還要去知道它,因爲這個四谛道理,本來已經知道了,但是爲了斷迷事的煩惱,還要去知道它。

  

  

  

  

  又論雲:在無學道,知已已知,故名爲知。此釋知也。謂盡智無生智,作知已已知之解,故名爲知也。有此知者,名爲具知。此初約成釋具義也,有此者,成就義也。或習此知,已成性者,名爲具知。此第二約習釋具也。謂得盡智無生智故,如實自知我遍知苦,不複遍知,乃至廣說,釋知體也。謂盡無生,是具知體。如實自知:我遍知苦,是盡智行相;不複遍知,是無生智行相。我已斷集是盡智;不複更斷,是無生智。我已證滅是盡智,不複更證是無生智。我已修道是盡智;不複更修,是無生智。含此義故,故言乃至廣說也。彼所有根,名爲未知當知根等。解雲:此釋名也。彼者,彼未知當知根等行者。彼屬人也,根屬法也。彼未知當知等行者人身中,有此根故,名未知當知等根。未知當知之根,名未知當知根等,依主釋也。

  

  “又論雲:在無學道,知已已知,故名爲知。由此知者,名爲具知。”這是無學道了。在無學道的時候,他的行相又不一樣了,它是“知已已知,故名爲知”。兩個行相,一個是知已,一個已知。

  

  下邊看小字,“此釋知也”,這個具知根的知,“謂盡智無生智”,這是阿羅漢或者是佛成了無學道的時候,有兩個智慧(這是無學的智慧,見道修道沒有的):盡智、無生智。他盡智的行相,就是知已;無生智的行相就是已知,下邊要說,這個“知”就有兩個行相,一個是知已,盡智;一個已知,無生智。

  

  這個知呢,就是含的內涵要豐富了,更多了。“有此知者,名爲具知”,有這樣的“知”的,叫具知。“此初約成釋具義也,有此者,成就義也”, 成就這個“知”的叫具知。這是第一個解釋。“或習此知,已成性者,名爲具知”,第二個解釋。前面是成就那個“知”的,這裏就是說經常修這個“知”,已經成了習慣了,成了自己的,習慣成性了,這個“知”叫具知。那麼第二個解釋,具知的意思、具的意思。一個是成就叫具,一個是習以成性,成了自己的本性了 ,經常修、經常修,成了本性了,這個叫具。這兩個“知”的意思,雖然解釋不同,但是總的來說,意思還是差不多的。

  

  下面就是解釋什麼叫盡智、無生智。“謂得盡智無生智故,如實自知我遍知苦,不複遍知,乃至廣說”,下邊有,“釋知體也”,知的體,到底這個知指的是什麼東西呢?“謂盡無生,是具知體”,它的體就是盡智、無生智。那麼盡智、無生智的行相怎麼樣?“如實自知”,自己知道,而且如實,確確實實就是這樣子,不錯地知道。知道什麼?“我遍知苦”,生起盡智了之後,他自己很踏實地知道,一切苦全部知完了,所有的苦都知道了,“是盡智行相”,這是盡智的行相;“不複遍知”,不需要再知道了,“是無生智行相”。盡智就是說一切苦的行相都知完了;無生智再進一層,不要再知,不需要再去知道,這是無生智的行相,就是超過盡智了。“我已斷集是盡智 ”,這個集我已經斷掉了,這是盡智;“不複更斷,是無生智”,不需要再斷了,是無生智。“我已證滅是盡智 ”;不需要再證了,是無生智。“我已修道是盡智 ”;不需要再修,是無生智。“含此義故,故言乃至廣說也”,前面“乃至廣說”就是包含這些意思,它祗說了一個“我遍知苦不複遍知”,下邊“我已斷集,不複更斷”等等,這個,“乃至廣說”代替了;那麼注解裏邊,圓晖法師慈悲,把它都講完了,都寫出來了。

  

  我們經常看到,阿羅漢,他成道之後,“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等等,這個就是說他如實自知——他證了阿羅漢的時候, 他很踏實地自己知道,自己有這個成就了。這裏就是說利根的阿羅漢,他有無生智;鈍根的阿羅漢,祗有盡智。那麼不管你盡智也好,無生智也好,都是知道苦集滅道的道理——知道完了。就是鈍一點的,沒有無生智;利根的有無生智。佛當然是盡智、無生智都有的,菩薩道的無學,兩個都全的。

  

  “彼所有根,名爲未知當知根等”,他把這個未知當知、已知、具知都解完了,那麼這就是修行的人了:一個是見道的人,一個是修道的人,一個是無學道的人。“彼所有根”,這些行者,他所有的根,叫做“未知當知根等”:見道的叫未知當知根,修道的叫已知根,無學道的叫具知根。這是《俱舍論》的話。

  

  那麼圓晖法師慈悲,他又給你解釋一下,“此釋名也”,這是解釋名字了,他說“彼者,彼未知當知根等行者”,“未知當知”是見道的行者,“等”就是指修道、無學道的行者。這些修行的人——見道、修道、無學道這些人。“彼屬人也,根屬法也”,這個“彼”是人,“根”是法。“彼未知當知等行者人身中,有此根故”,那些人,他身上有那個法,有這個無漏的法,叫“未知當知等根”。本來這個根呢,就是九個法就完了,九個根了,爲什麼叫未知當知呢?因爲這個人叫未知當知。見道的時候,人是未知當知行者,那麼這個人身上的根,就叫未知當知根。同樣,修道的行者叫已知,他的根、身上的無漏根就叫已知根,也是依主釋。已知行者身上的根,已知根。那麼同樣,無學道叫具知,它有盡智、無生智的行相:遍知苦,不複遍知。但是呢,這個身上的無漏法(根),它的名字叫什麼呢?——具知根,具知行相的人身上的根,因爲這個無學道他有具知的行相,具知行相的人身上的根(無漏根)叫具知根,也是依主釋。

  

  

  

  

  上來所明第叁根體竟。

  

  (28A)到此爲止,我們說把叁無漏根從前面的片段的介紹,到此全部講完了,以後再也不那麼仔細地講了,就到此爲止。要把叁無漏根搞得清清楚楚,以後碰到就認得了,不要去查什麼其他地方了。祗有這個地方講,後來不講了,講過了就不重複了。這裏呢,就是把這個前面講過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女男根,屬于身根的,這是前面講的。後邊還有二十二根裏邊的命根,這是不相應行,在下邊講。信等五根,這是相應行的心所法,也是下邊講。那麼中間留下的五個受,苦、樂、憂、喜、舍,跟叁無漏根,前面沒講,後面也不講了,那麼這個地方全部講完了。所以說二十二根的五受根跟叁無漏根,主要的就在這裏地方講。

  

  

  

  

  乙四 辨諸門(約二十二根作分別)

  

  從此大文第四,諸門分別。于中有六:一、有漏無漏門,二、是異熟非異熟門,叁、有異熟無異熟門,四、叁性門,五、界系門,六、叁斷門。

  

  這個跟前面界品一樣,也是“諸門分別”。界品是二十二門分別十八界;這裏呢,是六個門來分別二十二根,不一樣的。看看是“有漏無漏門”,好象差不多,但是對象不一樣。前面分別的是十八界,這裏分別的是二十二根。

  

  這六個門當中,第一,“有漏無漏門”,二十二根,哪些是有漏的?哪些是無漏的?

  

  第二,“是異熟非異熟門”,二十二根裏邊,哪些是異熟?哪些不是異熟?本身是異熟,或者本身不是異熟。

  

  第叁,“有異熟無異熟”。“有異熟”,就是說它這個法能夠感異熟果的,另一個,“無異熟”,不能感異熟果的,這是兩碼事。

  

  第四,“叁性門”,善、惡、無記來分別。

  

  第五,“界系門”。叁界裏邊,哪個根屬于欲界、色界、無色界。

  

  第六,“叁斷門”。這二十二根,哪些是見所斷,哪些是修所斷,哪些是非所斷——就是不斷的,當然無漏法不是斷的。

  

  

  

  

  丙一 有漏無漏門

  

  且初第一,有漏無漏門者,論雲:此二十二根中,幾有漏幾無漏?頌曰

  

  唯無漏後叁  有色命憂苦  當知唯有漏  通二余九根

  

  這二十二根裏面,哪些是有漏的?哪些是無漏的?回答這個問題,頌是這麼說:“唯無漏後叁,有色命憂苦,當知唯有漏,通二余九根。”單是無漏的,不通有漏的就是叁個,後面叁個根,那就是叁無漏根了,未知當知、已知、具知,這叁個根決定是無漏的,不通有漏,“唯無漏”。“有色命憂苦”,有色,有色法的根就是眼、耳、鼻、舌、身、女、男根,這是有色法的,這是物質的東西;眼、耳、鼻、舌、身五個,再加女、男,七個;命根、憂根、苦根——這一類都是有漏,不通無漏,“當知唯有漏”。這二十二根,去了叁個唯無漏,十個唯有漏,余下還有九個,這九個呢,有的時候通有漏,有的時候是無漏,“通二余九根”,“通二”就是通有漏、無漏的。

  

  

  

  

  釋曰:唯無漏後叁者,謂未知當知、已知、具知根,此之叁根,最居後故,名爲後叁,體唯無漏。有色命憂苦,當知唯有漏者,言有色者,謂七色根,眼等五根,及女根男根,此之七根,是色蘊攝,名爲有色,七有色根,及命憂苦,一向有漏。通二余九根者,通有漏無漏二門,謂意喜樂舍、信等五根,此九皆通有漏無漏。

  

  “釋曰:唯無漏後叁者,謂未知當知、已知、具知根”,這叁個…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