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16

  ..續本文上一頁品(到第五、第六品呢,就是一來果了)。所以說預流果決定是斷了四品以下的。那麼它既然沒有把九品斷完,當然不能依止根本定,所以說一定是未到地定。如果六品斷完了,證的就是一來果了;如果九品斷完了,證的就是不還果了,不是預流果。所以說預流果呢,決定是未至定。那麼既然未至定,是舍根,它是沒有喜、沒有樂的,正在無間道,正在跟煩惱搏鬥,沒有喜樂了。進了根本定,初、二禅才有喜,第叁禅才有樂。那麼它因爲是見道的,有未知當知根,是無間道。預流果這個解脫道,第十六剎那,道類智的時候,修道,已知根。所以說,一個是引因,一個依因。未知當知跟已知根,兩個都有。那麼信勤念定慧這五個根,跟意根,是證什麼果都必須有的。如果意根沒有,心王沒有的,一個木頭,怎麼證果?當然一定有。既然是善法,證果的決定是善的,那麼信勤念定慧這五個根決定要有。所以這個呢,擺在後頭,並不是不重要,因爲是通的,大家都有的,所以擺在後頭。

  

  預流果是九根,阿羅漢果也是九根。阿羅漢果,它變化多了。能起無漏定的,四禅裏邊有六個定,未至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還有個中間定(在初禅到二禅中間有個中間定,無尋唯伺地這一個定),這六個地都能發無漏道;加上無色界的叁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也能産生這個無漏道。非想非非想處不能産生,因爲它的心力太弱了;無漏道要智慧猛利斷煩惱的,這個非想非非想,道想不想的、含含糊糊的,這樣子的心起不了,非想非非想天是沒有辦法斷煩惱的。所以說無漏道祗能有六個定,再加上叁無色,一共是九個地,九個地可以起無漏道。

  

  那麼阿羅漢果呢,範圍就寬了。因爲預流果祗能依未至定,它煩惱還沒有斷的了,斷了之後,便證二果、叁果了。阿羅漢是要把叁界的煩惱都斷完的,所以他依哪個定都可以。假使它依初、二定的,那麼是喜根;依第叁禅的,樂根;假使依未至定,也可以,所以未至定,這個很寬了,每一個果都能用它。那麼中間定,第四靜慮,也是舍根,叁無色都是舍根,依這些地來起無漏道、生阿羅漢果的,那麼是舍根。

  

  下邊已知根,就是無間道的時候,還在修道,最後一品煩惱的得還沒有斷掉,所以說是已知根。那麼到解脫道,就是具知根了,證了阿羅漢果了,所以已知根跟具知根兩個都有;那麼後邊信等五根跟意根,都是九根得。

  

  

  

  

  七八九中二者,謂中間二果,即一來不還果也。此中二果,或七根,或八根,或九根證得。

  

  好,今天我們接下去就是“七八九中二”了,這個更複雜一些。“九得邊二果”還比較簡單一點,初果最簡單了;阿羅漢果嘛,雖然是變化多呢,但也比下邊簡單一點,下邊“七八九中二”,那就多了。

  

  “七八九中二者,謂中間二果”,“中二”就是中間二果:“一來”跟“不還”。

  

  這裏我們先把四個果斷多少煩惱講一下,使大家明確一下。見了道之後,如果修所斷的煩惱一品沒有斷,乃至斷四品的,這都是預流果。預流果裏邊,有斷叁、四品的是一來向了,已經是一來向,還不算預流果。那麼就是說基本上欲界煩惱沒有斷的是預流果;斷了叁、四品的是一來向,斷了五、六品就是一來果;那麼到六品以上,七、八品是不還向,到九品斷完了,不還果。這是欲界的煩惱,九品,果有叁個果。那麼從色界的煩惱初地九品,乃至非想非非想天的九品煩惱斷完,這個就是出叁界了,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裏邊範圍就寬了,他可以依的定很多,前面說的未到地定、中間定、四禅、叁無色都可以,那麼初、二禅也可以,第叁禅也可以,反正哪一個地,九地,都能依它證阿羅漢果。

  

  那麼現在是“七八九中二”,中間二個果,就是一來果、不還果。這裏我們心裏要知道的就是一來果是斷了六品的、不還果是斷了欲界九品的,心裏一定要掌握好這個原則。

  

  “此中二果,或七根,或八根,或九根證得”,證這個兩個果呢,七、八、九根都可以證。那情況就不同,什麼時候七根、什麼時候八根?不能亂的,下邊一個個說。

  

  

  

  

  且一來果七根得者,謂世間道依次第證,由七根得,謂意及舍,信等五根,唯依未至,證一來果,故唯取舍,不通余受。依出世道,由八根得,七根如前,加已知根爲八。若一來果,倍離欲貪,超越證者,如預流果,由九根證得。先凡夫位,斷六品貪,名倍離欲,今入見道,至道類智,超越預流,直證第二,名超越證。上來明者,是一來果,七八九得,宜善知之。

  

  “且一來果七根得者,謂世間道依次第證,由七根得,謂意及舍,信等五根”,這是世間道,就是說他見了道之後,不用無漏道來斷修的煩惱,用世間的道來斷修煩惱。那麼這樣子呢,斷的時候就沒有無漏根,所以說意跟信等五根(這個是必定有的),加上一個舍根:他斷煩惱的時候,他用舍根斷,那麼就是七個根。

  

  “唯依未至,證一來果”,因爲一來果也沒有到九品斷完,所以說不能依根本定,要得初禅根本定必須把欲界的九品煩惱斷完,而一來果不需要,一來果祗要斷六品就可以證了。那麼當然“次第證”,那就是用未到地定,所以也是舍根。一個舍根、一個信等五根,再加上一個意根,這七個根,所以最少的,“故唯取舍,不通余受”。因爲它祗能依未至定,未至定是舍根,沒有其他的;要根本定以上,才有喜樂。

  

  這是依世間道。假如“依出世道”呢,要加無漏根了。“由八根得,七根如前,加已知根爲八”,七根跟前面一樣,因爲它是無漏道證的,要加一個修道的已知根(無漏根)。這個是也是挨了次第的,“次第證”。次第證就是一品一品斷上去,先要見道;見道斷的煩惱斷完了,然後修道的煩惱一品一品地斷上去。那麼兩種:一個是出世道,一個世間道;一個七根,一個八根。

  

  那麼“超越證”,情況就不一樣了。“若一來果,倍離欲貪,超越證者”,什麼叫“倍離欲”?已經斷了六品的了,叫“倍離欲”。“超越證”,那個時候,他已經世間道,斷了六品煩惱了,一見道,馬上就證一來果,不證預流果就超過去了,因爲他已經把欲界的煩惱斷了六品了,再加上見道,見道完了,就證得二果。初果已經超過了,那麼這叫“超越證”。

  

  “倍離欲貪,超越證者,如預流果,由九根證得”,這個呢,跟預流果一樣,要九個根。先說什麼叫“超越證”?“先凡夫位,斷六品貪,名倍離欲”,在沒有見道之前,凡夫的位,他已經把欲界的修的六品煩惱用世間的道把它斷掉了,這個叫“倍離欲”;九品中間斷了六品,祗余下叁品了,叫“倍離欲”。斷了的已經六,余下的叁,一倍。“今入見道,至道類智,超越預流,直證第二,名超越證”,那麼他已經斷了六品了 ,再用觀四谛、十六行觀見道,見道之後,第十六剎那,進入修道的時候,他不是預流果了,他已經斷過六品了,所以說馬上就證到一來果,這個叫“超越證”,超過預流了,把預流果這個超過去了,所以說叫“超越證”。這樣子證的,“直證第二”,見了道之後馬上就證二果的,叫“超越證”,那麼這個也是九根得。

  

  爲什麼九根得呢?因爲它見道的時候,有個未知當知,進入修道的時候,一個已知根,所以說加一根,那麼九根。這個是一來果講完了。

  

  “上來明者,是一來果,七八九得,宜善知之”,前面講的是一來果,有的七根得,有的八根得,有的九根得,應當善知之,好好地把它弄清楚。

  

  

  

  

  其不還果七根得者,用世間道,依次第證。由七根得,謂意及舍信等五根。八根得者,有二種八,且初八者,依出世道,七根如上,加已知爲八。第二八者,用世間道,依次第證,謂意喜舍信等五根。故論雲:又次第證不還果者,若于第九解脫道中,入根本地,依世間道,由八根得,彼無間道,舍受相應,解脫道中,複有喜受,此二相資,得第叁果。于離系得,二因如前。解雲:若超越證者,必無依未至定,從第九解脫道中,得入根本,以超越者,先得根本,更不願求,故不入也。次第證者,未曾得根本故,于未至定,第九解脫,若願入者,得入根本也。無間道中舍受者,未至地中舍也;解脫道中喜受者,初禅根本喜也。由無間道斷下地惑,欣上地故,解脫道中,得入根本也。

  

  下邊講不還果了,不還果更複雜一些。“其不還果七根得者”,不還果也有七八九。不還果七根得的,“用世間道,依次第證。由七根得,謂意及舍信等五根”,也是世間道,他見了道之後,用世間的道(不用無漏道)去斷修所斷的煩惱。那麼這樣子就不要無漏根了,用七根就夠了:一個意,那是必須有的心王;舍、信等五根。

  

  “八根得者,有二種八”,有兩種八根得。第一個,“初八者,依出世道,七根如上,加已知”,加一個無漏根,是用無漏道來斷。第二個八,“用世間道,依次第證,謂意喜舍信等五根”,是世間道,挨了次第證,它加一個喜根,什麼原因?

  

  “故論雲”,下邊解釋:“又次第證,不還果者,若于第九解脫道中,入根本地,依世間道,由八根得”,假使第九解脫道的時候,他要進入根本禅、初禅了,那麼他依世間道,八根得。“彼無間道”是“舍受相應”,“解脫道中,複有喜受”,解脫道是喜受,是兩個受了。無間道的舍受;再跟加上一個解脫道,進入根本禅,一個喜受,所以說加一個受,八根。本來是七根變八根,“此二相資,得第叁果”,這兩個受互相資助,得到第叁果。“于離系得,二因如前”,對證叁果的涅槃的那個離系得,它的因,一個是依因、一個是引因,跟前面一樣。

  

  (29B)“解雲”,這是圓晖法師的注解,上邊是《俱舍論》原文。“若超越證者,必無依未至定,從第九解脫道中,得入根本,以超…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