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为法,那就是择灭,择灭涅槃了;涅槃上面这个得,你要证到涅槃嘛,有个得,这个是有部的特征,他有一个得。那么涅槃上的得,无为法的得,得到之后,就证到这个无为法了。
那么一共是九个根,它们用一个未知当知作引因,已知根做依因。这样子把这个证道修道,做初果的离系得证到了。初果讲完了,九根得。
阿罗汉果九根得者,谓意根、信等五根、已知根、具知根为八,喜乐舍中随取其一,故成九也。以阿罗汉通九地证,其九地者,未至、中间、四本静虑及三无色,除有顶也。若依未至、中间、第四静虑及三无色证者,唯舍受也;依初二禅,喜受证也;依第三禅,乐受证也。故于三受,随取其一。
“阿罗汉果九根得者,谓意根、信等五根、已知根、具知根”,八个,“喜乐舍中随取其一”,因为阿罗汉依的定多了,可以有喜乐的定,可以有舍受的定,所以说随便取一个。那么前面八个、中间三个受里边随便取一个,加上去共九个,“故成九也”。
“以阿罗汉通九地证,其九地者,未至、中间、四本静虑及三无色,除有顶也。”这我们要讲一下,无漏定呢,有九个地都可以起无漏法,证无漏定,证无漏的果。那就是说未到地定,初禅还没有到,未至定;还有四个根本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加一个中间定,我们说过的,无寻唯伺,二禅与初禅中间有个定。这六个定,都能起无漏道。无色界里边,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这三个都能起无漏定。非想非非想处,这个定,就是心太细弱了,没有力量了,不能断烦恼。非想,这个想的心几乎没有了;非非想,也不是全部没有,还有一点点。那么这样子的,舒服是很舒服,心好象没有、好象有,但是断不了烦恼,断烦恼的心要猛利的,那么你这样子若有若无的心,没有力的,不行的。所以说,我们修行的人,心要有力,不要迷迷糊糊的那个样子;念经就是要有力的念。“啊啊啊……”,道念不念的,这个心没有力量的,断什么烦恼呢?断不了烦恼的——你不要说断烦恼,你要背书也要认真的、提起精神来背的,边背边打瞌睡,你怎么背得起来?
因为这九个定都可以起无漏法,那么要证阿罗汉果,这九个定都可以依,作依止;依止这九个定,都能证阿罗汉果。初果祗能是未到地定,因为中间定已经要断了很多烦恼了,快要到二禅了,那么初禅已经要断了欲界九品了,那要证到不还果了。不还果,第三果了,欲界的烦恼断完了。这个初果当然没有断那么多,所以初果祗能是未到地定。而四果却是可以用九个地,都能用。九个地里边,未到地定、中间禅、跟那个三无色、还有第四禅,都是舍受。初禅、二禅有喜乐受,三禅有乐受,所以说这个里边喜、乐、舍三个都可以用。
“若依未至、中间、第四静虑及三无色证者”,若是依未到地定、中间定、第四静虑或者三无色定证阿罗汉果的,那么舍受,“唯舍受也”;“依初二禅,喜受证也”,假使依初禅、二禅的,喜受;“依第三禅,乐受证也”,依第三禅的,乐受。看你依哪一个地,可以喜受,可以乐受,也可以舍受。所以说三个受里边,随便取一个,“故于三受,随取其一”。
又论云:已知根在无间道,具知根在解脱道。此二相资,得最后果。如其次第,于离系得,能为引因依因性故。解云:已知根在无间道者,金刚喻定是也;具知根在解脱道者,尽智是也。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名金刚喻定,第九解脱道,名为尽智。其无间道,为同类因,引离系得,名为引因;其解脱道,为能作因,持离系得,名为依因。
这个已知根、具知根的关系讲一下。“又论云:已知根在无间道,具知根在解脱道,此二相资,得最后果”。第四果,阿罗汉果,阿罗汉的无间道用已知根,还在修道了;到了解脱道,无学道了,具知根。这两个根互相资助、帮助,产生这个阿罗汉果,得最后的阿罗汉果。“如其次第”,这两个根按着次第,一个是“于离系得,能为引因”,在修道的时候,金刚喻定,最后的那个无间道的时候,引出阿罗汉果的离系得;解脱道的时候,具知根就是持离系得,作为“依因”。
“解云”,这是《俱舍论》的话,比较略,那么圆晖法师又把它解释。“已知根在无间道者,金刚喻定是也”,我们说无学果的,证到无学之前的一个无间道,最后无间道就是叫金刚喻定。这个金刚喻定,我们说佛出了金刚喻定之后就成佛了,那就是说佛最后一个无间道就是金刚喻定;这个无间道过了,解脱道出来了,成佛了,无学道就来了。那么在金刚喻定的时候,就是最后的一个无间道,还在修道里边,就是已知根。“具知根在解脱道者”,具知根呢,解脱道,就是无学道了,那是用具知根了,“尽智是也”,就产生尽智。尽智什么?一切烦恼都断掉了,苦已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了,尽智。
“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名金刚喻定”,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金刚喻定。我们说前面修道断的烦恼八十一品,欲界的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下下,一共九品,断的时候,上上品先断,粗的先断,断到下下品,最微细的后头断,那么你欲界的断掉了,色界的初地、二地、三地,最后到无色界的有顶天最高一层的最后一个烦恼,最微细的烦恼,断的时候,就是金刚喻定断最后一品烦恼。“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一个无间道、一个解脱道断一品。第九品,最后一品烦恼,无间道正在断的时候,叫金刚喻定。断完了,三界的烦恼都完了,那解脱道的时候就无学了,所以说这个最后的第九的无间道叫金刚喻定。“第九解脱道,名为尽智”,第九个解脱道,尽智就来了,烦恼断完了嘛,尽智。
这个“无间道”是“同类因”,可以“引”起“离系得”,叫“引因”,这个跟前面一样;“解脱道”是“能作因,持离系得”,把它维持到叫“依因”,这个前面都有过的。
那么就是说前面的初果呢,一个是未知当知根做引因,已知根做依因;这里成无学了,引因是已知根,修道最后一个,金刚喻定,它的解脱道呢,依因呢,就是这个尽智就是具知根了;这是无学了,所以差一点点。一个是见道时用,一个开始证到初果呢,是见道跟修道的两个根。那么证无学果呢,就是修道跟无学道的两个根。好了,这个无间、无学道,初四果已经讲完了。
预流果 唯依未至定—舍根—未知、已知根
依初二定——喜根
依第三定——乐根
阿罗汉果 依未至中间
第四静虑 舍根
三无色定
中间两个果,慢慢再看,先把表看一看,表看了就很简单。这个表很好——在根品的科判后头,第十四页(《俱舍论颂疏注释》49页),“九得边二果,七八九中二”。“七八九中二”我们慢慢看,还没念;“九得边二果”,就那么一点点,我们念了那么多行的文字 ,这个表上一点点就解决了,要记忆,就这个地方记忆了,就看表好了。“九得边二果”,九根得,得什么?得初果(预流果),得阿罗汉果。
初果,祗有靠未到地定的,祗有舍根的。无漏根里边,一个是未知当知,见道的最后一个无间道,第十五剎那;已知根,第十六剎那道类智的时候,到修道了。一个是引因,一个是依因。然后意根、信勤念定慧五根,这是每一个果都有的,意根当然有心的了,那么既然是善心的,有信等五根,一样的,所以摆在后头,总的并在一起。那么未到地定是舍根,一个,未知、已知,三个,再加上意根四个,再加上信勤念定慧五个,九根,这是预流果的九根得。
阿罗汉果,情况就变化多了,它不是单依靠未到地定了,它可以依靠九个地,九个禅定都可以得无漏法。
得阿罗汉果的时候,假使依初二地定的,是喜根,那么已知根、具知根,一个是引因,一个是依因, “信勤念定慧意根”是必定有的。那么喜根一个,加上已知、具知,三个;再加上这六个,九根。
假使依第三禅的,它是乐根,加上已知、具知、信等五根及意根,也是九根。
假使依未到地定、中间定、第四禅、三无色定的,都是舍根,再加上已知、具知、信勤念定慧意根,九根。
所以说“九得边二果”,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但是里边有变化。初果的,祗有一种情况。第四果的,有喜根、乐根、舍根三种变化,那么喜根是哪一个定?乐根是哪个定?舍根又是什么定?都要知道。然后把后边的无漏根两个加上去,意根、信勤念定慧加上去,就是九根。
这个表是帮助你记忆的,那么前面一行文字帮助理解的。理解之后要记,记表就够了。但是前面说的话要懂啊,不懂的话,你记了个莫明其妙的表呢,自己背起来也难得背,背给人家听嘛,人家也不晓得你说啥东西。你要自己前面已经懂了,你背那个表,人家说这个啥意思,喔,把它讲出来,那么就对了。好了,“九得二边果”,讲完了。
“七八九中二”,中间两个果,七根得、八根得、九根得,那变化更多,中间二果——恐怕来不及讲了,明天吧,今天时间到了,明天再讲“七八九中二”。
第二十七讲
(《俱舍论颂疏》66页下12行——71页上8行)(29A16:22——30A22:53)
昨天我们把“九得边二果”讲了一半,今天接下去讲,还是把那个表对着看。昨天“边二果”讲过了,还有中间的两个果没讲。那么,“边二果”我们再复习一下。
预流果,它祗能依靠未至定,有人就问了这个问题。预流果呢,见道以后,欲界的烦恼九品还没断:有的是一品也没断,有的是断了二、三、四…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