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14

  ..续本文上一页化生的。

  

  

  

  

  欲顿十九八者,欲界顿死,十九八根,于最后灭。灭十根者,谓二形人,顿命终时,眼等五根、女男命意舍,于最后灭;灭九根者,谓一形者顿死,于前十中,除女男一;灭八根者,谓无形人顿死,于前十根,除女男二,以无形故。

  

  “欲顿十九八”,“欲界顿死”,就是一下子死掉,横死的,或者死得很快的,那是十根、九个、八个,“十九八根,于最后灭”,最后灭的是“十”“九”“八”个根。

  

  为什么“灭十根”?那是跟前面一样的,有女男根的,“谓二形人,顿命终时”,他一下子死的时候,灭掉的根,眼耳鼻舌身五个根,女根、男根,命根、意根、舍根(命意舍都是一样的,命意舍哪里都有,那么一般死的时候都是舍念,命意舍就是最基本的)。这是欲界的二形人,他除了眼耳鼻舌身五根之外,还加一个女男根、命意舍,“于最后灭”。这是“十”。

  

  “九”,正常的,“谓一形者顿死,于前十中,除女男一”,前面十个中,女男除一个,是正常的男性或者女性,那么就少一个,九根。

  

  “八根”,“谓无形人”,就是前面说的劫初的时候,“于前十根,除女男二,以无形故”。

  

  这是顿死十九八,就是女男根的问题,要是二根都有的,二形人十个;正常的女男,男性、女性九个;无形的就是八个。那么是顿死,一下子死掉的。

  

  

  

  

  渐四善增五者,渐谓渐死,欲界渐死,将命终时,唯灭四根,谓身命意舍。善增五者,善谓善心,于善心死,更增五根,谓信等五。前顿渐死,灭三根等,依染污无记心命终者说;若善心死,于前诸位,更增信等,故前三根,增至八根,前灭八根,增至十三,前灭九根,加至十四,前灭十根,增至十五,渐死四根,增至九根。谓三界善心死,皆有信等五也。

  

  “渐四”,慢慢慢慢死的,那就是四个根。“渐谓渐死”,不是一下子顿死的。“欲界渐死,将命终时,唯灭四根,谓身命意舍”,眼耳鼻舌都没有了,在没有死之前,已经看不到、听不到了,但是它的身根还在——身根不在,你还会提生死根怎么? 不好说了,这个人早就死掉了。身根、命根、意根、舍根,这四个根是最后灭掉的。那么都讲完了。这是无记心死的情况。

  

  假使是善心死的呢,还要加五个善根了。“善增五者,善谓善心,于善心死,更增五根,谓信等五。”于善心死的还要加信勤念定慧这五个根。那么就要配了,“前顿渐死,灭三根等,依染污无记心命终者说”,染污心、无记心,它怎样子死的?前面说灭三根了,灭几根了;那么假使“善心死”的呢,就是要再加五个根,“于前诸位,更增信等,故前三根,增至八根”,本来是三根,要增至八根;本来是八根的,要加五成十三根;本来九根的,就是要十四根;十根的,十五根;那么渐死的四根的,九根。“谓三界善心死,皆有信等五也”,不管你哪一界,祗要是善心死的,都要加信勤念定慧这么五个根,那么就是摆在最后讲。要先配好了,就是讲染污心、无记心死的,是那么多根;然后,善心死的,再加上五个根就够了。

  

  

  

  

  丙三 得果用根多少门

  

  从此已下第三,明得果用根多少者。论云:分别根中,一切根法,皆应思择,二十二根中,几能证得何沙门果?颂曰

  

  九得边二果  七八九中二  十一阿罗汉  依一容有说

  

  这个问题比较困难一点,但是我们有个表,这个表一看也容易。我们先念起来,然后把表对照看。话是很多,这一个颂呢,讲了不少的话,但是表一看呢,那就是很多话都从表里边显出来了。

  

  “从此已下第三,明得果用根多少者”,得果的时候,要多少根来得,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了。“论云:分别根中,一切根法,皆应思择”,在分别根里,一切根的一切法呢,都要考虑到;证果的时候有多少根来证,也要知道,“二十二根中,几能证得何沙门果?”二十二根里边,几个根证得什么沙门果,就是说,初果几个根证、二果又是多少个根证、三果又是多少根、四果有多少根。这个要配,提问的(表达方式)简单一些,“几能证得何沙门果?”这个话里边就是包了很多,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它每一个果要几个根能证?

  

  “颂曰:九得边二果,七八九中二,十一阿罗汉,依一容有说。”这个颂呢,这个表我感到是最善巧了,有这个表,把这个颂很简单地解决了;如果没有这个表,你看那个长行呢,确实有点绞脑筋的。

  

  那么这个颂也很好记,“九得边二果”,边二果:初果、四果,是两边的,叫边二果。得边二果,得初果、得第四阿罗汉果呢,九个根,九得边二果。“七八九中二”,中间二个果,不还跟一来,七个、八个、九个,那么这个讲完了,两句话就讲完了。初果、四果九根得,那么二果、三果,七根、八根、九根得,就完了。“十一阿罗汉,依一容有说”,但是有的地方说,阿罗汉果,有十一根得。不是说真的有十一根,是说它有三种可能性,这三种可能性合起来有十一个根;而每一个可能性祗是九根,前面说的九根。谓喜乐舍三个受了,一起来说的话,可以三种,可以十一根了。“依一容有说”,依一个有情,它可能有这个情况,有十一个根来得;并不是说,每一个有情都是十一根得阿罗汉。前边讲了,阿罗汉果、初果是九根得。那么这个下边都要仔细打开说。

  

  

  

  

  释曰:九得边二果者,边谓预流,阿罗汉果,居初后故,名之为边。此边二果,九根证得。初预流果九根得者,谓意及舍、信等五根、未知当知、已知为九,其预流果,依未至定,故唯舍受。

  

  “释曰:九得边二果者”,“边”就是“预流、阿罗汉果”,这个四果的两边。“居初后故”,一个在最初,一个在最后,就是两个边了,“名之为边”。他为什么用边呢?你这个才能五个字一个颂了,否则你要说初四果的话,就是不成五个字,就用边字代替两个果。“此边二果,九根证得”,这个初果、四果呢,证得时候九根。

  

  (29A)那么怎么九根?“初预流果,九根得者”,预流果的时候,要九根得,怎么得?“谓意根、舍根、信等五根”,这个“意”当然要有了,心王没有怎么行呢?舍根,受里边是舍根,舍受;是善法,决定有信勤念定慧;既然是初果,它是有“未知当知、已知”这两个无漏根。我们说,得初果在第十六心,道类智。那么无间道是未知当知,解脱道是已知根。还在没有进入果的无间道的时候,就是正在灭最后一品烦恼的时候,它是未知当知,还是那个见道的根;那么最后得了这个预流果了,它就是已知根了,就是修道,所以说这两个根都要用。一共是九个根。

  

  “其预流果,依未至定,故唯舍受”,预流果,决定是依未到地定,所以属于舍受。得了初禅,才有喜乐受,二禅也是喜乐受,三禅是乐受,那么得初果决定是依未至定,为什么?如果你得了初禅了,欲界烦恼断完了,就得三果了,不是初果了。初果就是见道断的烦恼断掉了,修道断的烦恼还没有断;或者断了一二三品,不到六品,到了六品了,就是一来果了,所以说它决定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是舍受,因为是近分定,不是根本定,没有喜乐受的。

  

  

  

  

  论云:未知当知根,在无间道;已知根,在解脱道。此二相资,得最初果,如其次第,于离系得,能为引因,依因性故。解云:未知当知在无间道者,第十五心,道类忍是也。已知根在解脱道者,第十六心,道类智是也。其无间道,为同类因,引离系得,名为引因。其解脱道,与离系得,俱时而生,持离系得,名为依因。离系得者,无为上得也。

  

  “论云:未知当知根,在无间道,已知根,在解脱道”,当你得果的时候,无间道,我们前面说忍智;见道的时候,忍是无间道,智是解脱道,无间道就是跟烦恼正在搏斗,正在消灭烦恼的时候;解脱道,烦恼消灭了,宣布解放。凡是证果都有这么两个道。那么在无间道的时候,还是用未知当知根。解脱道的时候,进入修道了,那是已知根。“此二相资,得最初果”,这两个根互相帮助,然后得到初果。“如其次第”,挨着次第,一个未知当知,一个是已知了,那么“于离系得,能为引因,依因性故”,它挨了次第,对离系得那个得,就是证涅槃的那个得,一个是能引,一个是做它的依靠,引因、依因的性。

  

  这个颂,《俱舍论》里边讲的略,圆晖法师把它详细的解释一下。“解云:未知当知在无间道者,第十五心,道类忍是也”,这个我们前面讲过了,所以说不费劲了,第十五剎那是道类忍;道类忍的时候,正在断最后的道谛下的疑了,所以说是无间道,正在断。“已知根在解脱道者”,这个断掉了,它就是入了修道,所以变了已知根了,那么“第十六心,道类智是也”,已知根就是解脱道,就是到进入第十六心,道类智了。本来是道类忍,道类忍还在见道,所以说是未知当知根;那么到了修道的道类智,已经入了修道了,已经是已知根了。

  

  那么这个里边的关系,“其无间道,为同类因,引离系得,名为引因”,无间道是属于同类因,它引出这个离系得。就是离系得,离系那个得,证涅槃的那个得,由无间道引出来的,引因。“其解脱道,与离系得,俱时而生”,到解脱的时候,跟离系得同时生起了。因为在无间道的时候,烦恼还没有消灭,那么正在消灭了,离系得还没有生出来,但是引出,已经把它引出来了,还没有正式生出来。解脱道的时候,生出来了。那么解脱道的时候,离系得也同时生了。“持离系得,名为依因”,它这个解脱道呢,生了离系得,就把它“持”,把它保持到,叫“依因”。一个是引因,把它引出来;一个是依因,把它持到,不给它失掉。“离系得者,无为上得也”,什么叫离系得…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