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14

  ..續本文上一頁化生的。

  

  

  

  

  欲頓十九八者,欲界頓死,十九八根,于最後滅。滅十根者,謂二形人,頓命終時,眼等五根、女男命意舍,于最後滅;滅九根者,謂一形者頓死,于前十中,除女男一;滅八根者,謂無形人頓死,于前十根,除女男二,以無形故。

  

  “欲頓十九八”,“欲界頓死”,就是一下子死掉,橫死的,或者死得很快的,那是十根、九個、八個,“十九八根,于最後滅”,最後滅的是“十”“九”“八”個根。

  

  爲什麼“滅十根”?那是跟前面一樣的,有女男根的,“謂二形人,頓命終時”,他一下子死的時候,滅掉的根,眼耳鼻舌身五個根,女根、男根,命根、意根、舍根(命意舍都是一樣的,命意舍哪裏都有,那麼一般死的時候都是舍念,命意舍就是最基本的)。這是欲界的二形人,他除了眼耳鼻舌身五根之外,還加一個女男根、命意舍,“于最後滅”。這是“十”。

  

  “九”,正常的,“謂一形者頓死,于前十中,除女男一”,前面十個中,女男除一個,是正常的男性或者女性,那麼就少一個,九根。

  

  “八根”,“謂無形人”,就是前面說的劫初的時候,“于前十根,除女男二,以無形故”。

  

  這是頓死十九八,就是女男根的問題,要是二根都有的,二形人十個;正常的女男,男性、女性九個;無形的就是八個。那麼是頓死,一下子死掉的。

  

  

  

  

  漸四善增五者,漸謂漸死,欲界漸死,將命終時,唯滅四根,謂身命意舍。善增五者,善謂善心,于善心死,更增五根,謂信等五。前頓漸死,滅叁根等,依染汙無記心命終者說;若善心死,于前諸位,更增信等,故前叁根,增至八根,前滅八根,增至十叁,前滅九根,加至十四,前滅十根,增至十五,漸死四根,增至九根。謂叁界善心死,皆有信等五也。

  

  “漸四”,慢慢慢慢死的,那就是四個根。“漸謂漸死”,不是一下子頓死的。“欲界漸死,將命終時,唯滅四根,謂身命意舍”,眼耳鼻舌都沒有了,在沒有死之前,已經看不到、聽不到了,但是它的身根還在——身根不在,你還會提生死根怎麼? 不好說了,這個人早就死掉了。身根、命根、意根、舍根,這四個根是最後滅掉的。那麼都講完了。這是無記心死的情況。

  

  假使是善心死的呢,還要加五個善根了。“善增五者,善謂善心,于善心死,更增五根,謂信等五。”于善心死的還要加信勤念定慧這五個根。那麼就要配了,“前頓漸死,滅叁根等,依染汙無記心命終者說”,染汙心、無記心,它怎樣子死的?前面說滅叁根了,滅幾根了;那麼假使“善心死”的呢,就是要再加五個根,“于前諸位,更增信等,故前叁根,增至八根”,本來是叁根,要增至八根;本來是八根的,要加五成十叁根;本來九根的,就是要十四根;十根的,十五根;那麼漸死的四根的,九根。“謂叁界善心死,皆有信等五也”,不管你哪一界,祗要是善心死的,都要加信勤念定慧這麼五個根,那麼就是擺在最後講。要先配好了,就是講染汙心、無記心死的,是那麼多根;然後,善心死的,再加上五個根就夠了。

  

  

  

  

  丙叁 得果用根多少門

  

  從此已下第叁,明得果用根多少者。論雲:分別根中,一切根法,皆應思擇,二十二根中,幾能證得何沙門果?頌曰

  

  九得邊二果  七八九中二  十一阿羅漢  依一容有說

  

  這個問題比較困難一點,但是我們有個表,這個表一看也容易。我們先念起來,然後把表對照看。話是很多,這一個頌呢,講了不少的話,但是表一看呢,那就是很多話都從表裏邊顯出來了。

  

  “從此已下第叁,明得果用根多少者”,得果的時候,要多少根來得,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了。“論雲:分別根中,一切根法,皆應思擇”,在分別根裏,一切根的一切法呢,都要考慮到;證果的時候有多少根來證,也要知道,“二十二根中,幾能證得何沙門果?”二十二根裏邊,幾個根證得什麼沙門果,就是說,初果幾個根證、二果又是多少個根證、叁果又是多少根、四果有多少根。這個要配,提問的(表達方式)簡單一些,“幾能證得何沙門果?”這個話裏邊就是包了很多,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它每一個果要幾個根能證?

  

  “頌曰:九得邊二果,七八九中二,十一阿羅漢,依一容有說。”這個頌呢,這個表我感到是最善巧了,有這個表,把這個頌很簡單地解決了;如果沒有這個表,你看那個長行呢,確實有點絞腦筋的。

  

  那麼這個頌也很好記,“九得邊二果”,邊二果:初果、四果,是兩邊的,叫邊二果。得邊二果,得初果、得第四阿羅漢果呢,九個根,九得邊二果。“七八九中二”,中間二個果,不還跟一來,七個、八個、九個,那麼這個講完了,兩句話就講完了。初果、四果九根得,那麼二果、叁果,七根、八根、九根得,就完了。“十一阿羅漢,依一容有說”,但是有的地方說,阿羅漢果,有十一根得。不是說真的有十一根,是說它有叁種可能性,這叁種可能性合起來有十一個根;而每一個可能性祗是九根,前面說的九根。謂喜樂舍叁個受了,一起來說的話,可以叁種,可以十一根了。“依一容有說”,依一個有情,它可能有這個情況,有十一個根來得;並不是說,每一個有情都是十一根得阿羅漢。前邊講了,阿羅漢果、初果是九根得。那麼這個下邊都要仔細打開說。

  

  

  

  

  釋曰:九得邊二果者,邊謂預流,阿羅漢果,居初後故,名之爲邊。此邊二果,九根證得。初預流果九根得者,謂意及舍、信等五根、未知當知、已知爲九,其預流果,依未至定,故唯舍受。

  

  “釋曰:九得邊二果者”,“邊”就是“預流、阿羅漢果”,這個四果的兩邊。“居初後故”,一個在最初,一個在最後,就是兩個邊了,“名之爲邊”。他爲什麼用邊呢?你這個才能五個字一個頌了,否則你要說初四果的話,就是不成五個字,就用邊字代替兩個果。“此邊二果,九根證得”,這個初果、四果呢,證得時候九根。

  

  (29A)那麼怎麼九根?“初預流果,九根得者”,預流果的時候,要九根得,怎麼得?“謂意根、舍根、信等五根”,這個“意”當然要有了,心王沒有怎麼行呢?舍根,受裏邊是舍根,舍受;是善法,決定有信勤念定慧;既然是初果,它是有“未知當知、已知”這兩個無漏根。我們說,得初果在第十六心,道類智。那麼無間道是未知當知,解脫道是已知根。還在沒有進入果的無間道的時候,就是正在滅最後一品煩惱的時候,它是未知當知,還是那個見道的根;那麼最後得了這個預流果了,它就是已知根了,就是修道,所以說這兩個根都要用。一共是九個根。

  

  “其預流果,依未至定,故唯舍受”,預流果,決定是依未到地定,所以屬于舍受。得了初禅,才有喜樂受,二禅也是喜樂受,叁禅是樂受,那麼得初果決定是依未至定,爲什麼?如果你得了初禅了,欲界煩惱斷完了,就得叁果了,不是初果了。初果就是見道斷的煩惱斷掉了,修道斷的煩惱還沒有斷;或者斷了一二叁品,不到六品,到了六品了,就是一來果了,所以說它決定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是舍受,因爲是近分定,不是根本定,沒有喜樂受的。

  

  

  

  

  論雲:未知當知根,在無間道;已知根,在解脫道。此二相資,得最初果,如其次第,于離系得,能爲引因,依因性故。解雲:未知當知在無間道者,第十五心,道類忍是也。已知根在解脫道者,第十六心,道類智是也。其無間道,爲同類因,引離系得,名爲引因。其解脫道,與離系得,俱時而生,持離系得,名爲依因。離系得者,無爲上得也。

  

  “論雲:未知當知根,在無間道,已知根,在解脫道”,當你得果的時候,無間道,我們前面說忍智;見道的時候,忍是無間道,智是解脫道,無間道就是跟煩惱正在搏鬥,正在消滅煩惱的時候;解脫道,煩惱消滅了,宣布解放。凡是證果都有這麼兩個道。那麼在無間道的時候,還是用未知當知根。解脫道的時候,進入修道了,那是已知根。“此二相資,得最初果”,這兩個根互相幫助,然後得到初果。“如其次第”,挨著次第,一個未知當知,一個是已知了,那麼“于離系得,能爲引因,依因性故”,它挨了次第,對離系得那個得,就是證涅槃的那個得,一個是能引,一個是做它的依靠,引因、依因的性。

  

  這個頌,《俱舍論》裏邊講的略,圓晖法師把它詳細的解釋一下。“解雲:未知當知在無間道者,第十五心,道類忍是也”,這個我們前面講過了,所以說不費勁了,第十五剎那是道類忍;道類忍的時候,正在斷最後的道谛下的疑了,所以說是無間道,正在斷。“已知根在解脫道者”,這個斷掉了,它就是入了修道,所以變了已知根了,那麼“第十六心,道類智是也”,已知根就是解脫道,就是到進入第十六心,道類智了。本來是道類忍,道類忍還在見道,所以說是未知當知根;那麼到了修道的道類智,已經入了修道了,已經是已知根了。

  

  那麼這個裏邊的關系,“其無間道,爲同類因,引離系得,名爲引因”,無間道是屬于同類因,它引出這個離系得。就是離系得,離系那個得,證涅槃的那個得,由無間道引出來的,引因。“其解脫道,與離系得,俱時而生”,到解脫的時候,跟離系得同時生起了。因爲在無間道的時候,煩惱還沒有消滅,那麼正在消滅了,離系得還沒有生出來,但是引出,已經把它引出來了,還沒有正式生出來。解脫道的時候,生出來了。那麼解脫道的時候,離系得也同時生了。“持離系得,名爲依因”,它這個解脫道呢,生了離系得,就把它“持”,把它保持到,叫“依因”。一個是引因,把它引出來;一個是依因,把它持到,不給它失掉。“離系得者,無爲上得也”,什麼叫離系得…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