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爲法,那就是擇滅,擇滅涅槃了;涅槃上面這個得,你要證到涅槃嘛,有個得,這個是有部的特征,他有一個得。那麼涅槃上的得,無爲法的得,得到之後,就證到這個無爲法了。
那麼一共是九個根,它們用一個未知當知作引因,已知根做依因。這樣子把這個證道修道,做初果的離系得證到了。初果講完了,九根得。
阿羅漢果九根得者,謂意根、信等五根、已知根、具知根爲八,喜樂舍中隨取其一,故成九也。以阿羅漢通九地證,其九地者,未至、中間、四本靜慮及叁無色,除有頂也。若依未至、中間、第四靜慮及叁無色證者,唯舍受也;依初二禅,喜受證也;依第叁禅,樂受證也。故于叁受,隨取其一。
“阿羅漢果九根得者,謂意根、信等五根、已知根、具知根”,八個,“喜樂舍中隨取其一”,因爲阿羅漢依的定多了,可以有喜樂的定,可以有舍受的定,所以說隨便取一個。那麼前面八個、中間叁個受裏邊隨便取一個,加上去共九個,“故成九也”。
“以阿羅漢通九地證,其九地者,未至、中間、四本靜慮及叁無色,除有頂也。”這我們要講一下,無漏定呢,有九個地都可以起無漏法,證無漏定,證無漏的果。那就是說未到地定,初禅還沒有到,未至定;還有四個根本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再加一個中間定,我們說過的,無尋唯伺,二禅與初禅中間有個定。這六個定,都能起無漏道。無色界裏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這叁個都能起無漏定。非想非非想處,這個定,就是心太細弱了,沒有力量了,不能斷煩惱。非想,這個想的心幾乎沒有了;非非想,也不是全部沒有,還有一點點。那麼這樣子的,舒服是很舒服,心好象沒有、好象有,但是斷不了煩惱,斷煩惱的心要猛利的,那麼你這樣子若有若無的心,沒有力的,不行的。所以說,我們修行的人,心要有力,不要迷迷糊糊的那個樣子;念經就是要有力的念。“啊啊啊……”,道念不念的,這個心沒有力量的,斷什麼煩惱呢?斷不了煩惱的——你不要說斷煩惱,你要背書也要認真的、提起精神來背的,邊背邊打瞌睡,你怎麼背得起來?
因爲這九個定都可以起無漏法,那麼要證阿羅漢果,這九個定都可以依,作依止;依止這九個定,都能證阿羅漢果。初果祗能是未到地定,因爲中間定已經要斷了很多煩惱了,快要到二禅了,那麼初禅已經要斷了欲界九品了,那要證到不還果了。不還果,第叁果了,欲界的煩惱斷完了。這個初果當然沒有斷那麼多,所以初果祗能是未到地定。而四果卻是可以用九個地,都能用。九個地裏邊,未到地定、中間禅、跟那個叁無色、還有第四禅,都是舍受。初禅、二禅有喜樂受,叁禅有樂受,所以說這個裏邊喜、樂、舍叁個都可以用。
“若依未至、中間、第四靜慮及叁無色證者”,若是依未到地定、中間定、第四靜慮或者叁無色定證阿羅漢果的,那麼舍受,“唯舍受也”;“依初二禅,喜受證也”,假使依初禅、二禅的,喜受;“依第叁禅,樂受證也”,依第叁禅的,樂受。看你依哪一個地,可以喜受,可以樂受,也可以舍受。所以說叁個受裏邊,隨便取一個,“故于叁受,隨取其一”。
又論雲:已知根在無間道,具知根在解脫道。此二相資,得最後果。如其次第,于離系得,能爲引因依因性故。解雲:已知根在無間道者,金剛喻定是也;具知根在解脫道者,盡智是也。斷有頂惑,第九無間道,名金剛喻定,第九解脫道,名爲盡智。其無間道,爲同類因,引離系得,名爲引因;其解脫道,爲能作因,持離系得,名爲依因。
這個已知根、具知根的關系講一下。“又論雲:已知根在無間道,具知根在解脫道,此二相資,得最後果”。第四果,阿羅漢果,阿羅漢的無間道用已知根,還在修道了;到了解脫道,無學道了,具知根。這兩個根互相資助、幫助,産生這個阿羅漢果,得最後的阿羅漢果。“如其次第”,這兩個根按著次第,一個是“于離系得,能爲引因”,在修道的時候,金剛喻定,最後的那個無間道的時候,引出阿羅漢果的離系得;解脫道的時候,具知根就是持離系得,作爲“依因”。
“解雲”,這是《俱舍論》的話,比較略,那麼圓晖法師又把它解釋。“已知根在無間道者,金剛喻定是也”,我們說無學果的,證到無學之前的一個無間道,最後無間道就是叫金剛喻定。這個金剛喻定,我們說佛出了金剛喻定之後就成佛了,那就是說佛最後一個無間道就是金剛喻定;這個無間道過了,解脫道出來了,成佛了,無學道就來了。那麼在金剛喻定的時候,就是最後的一個無間道,還在修道裏邊,就是已知根。“具知根在解脫道者”,具知根呢,解脫道,就是無學道了,那是用具知根了,“盡智是也”,就産生盡智。盡智什麼?一切煩惱都斷掉了,苦已知、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了,盡智。
“斷有頂惑,第九無間道,名金剛喻定”,這裏解釋一下什麼叫金剛喻定。我們說前面修道斷的煩惱八十一品,欲界的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下下,一共九品,斷的時候,上上品先斷,粗的先斷,斷到下下品,最微細的後頭斷,那麼你欲界的斷掉了,色界的初地、二地、叁地,最後到無色界的有頂天最高一層的最後一個煩惱,最微細的煩惱,斷的時候,就是金剛喻定斷最後一品煩惱。“斷有頂惑,第九無間道”,一個無間道、一個解脫道斷一品。第九品,最後一品煩惱,無間道正在斷的時候,叫金剛喻定。斷完了,叁界的煩惱都完了,那解脫道的時候就無學了,所以說這個最後的第九的無間道叫金剛喻定。“第九解脫道,名爲盡智”,第九個解脫道,盡智就來了,煩惱斷完了嘛,盡智。
這個“無間道”是“同類因”,可以“引”起“離系得”,叫“引因”,這個跟前面一樣;“解脫道”是“能作因,持離系得”,把它維持到叫“依因”,這個前面都有過的。
那麼就是說前面的初果呢,一個是未知當知根做引因,已知根做依因;這裏成無學了,引因是已知根,修道最後一個,金剛喻定,它的解脫道呢,依因呢,就是這個盡智就是具知根了;這是無學了,所以差一點點。一個是見道時用,一個開始證到初果呢,是見道跟修道的兩個根。那麼證無學果呢,就是修道跟無學道的兩個根。好了,這個無間、無學道,初四果已經講完了。
預流果 唯依未至定—舍根—未知、已知根
依初二定——喜根
依第叁定——樂根
阿羅漢果 依未至中間
第四靜慮 舍根
叁無色定
中間兩個果,慢慢再看,先把表看一看,表看了就很簡單。這個表很好——在根品的科判後頭,第十四頁(《俱舍論頌疏注釋》49頁),“九得邊二果,七八九中二”。“七八九中二”我們慢慢看,還沒念;“九得邊二果”,就那麼一點點,我們念了那麼多行的文字 ,這個表上一點點就解決了,要記憶,就這個地方記憶了,就看表好了。“九得邊二果”,九根得,得什麼?得初果(預流果),得阿羅漢果。
初果,祗有靠未到地定的,祗有舍根的。無漏根裏邊,一個是未知當知,見道的最後一個無間道,第十五剎那;已知根,第十六剎那道類智的時候,到修道了。一個是引因,一個是依因。然後意根、信勤念定慧五根,這是每一個果都有的,意根當然有心的了,那麼既然是善心的,有信等五根,一樣的,所以擺在後頭,總的並在一起。那麼未到地定是舍根,一個,未知、已知,叁個,再加上意根四個,再加上信勤念定慧五個,九根,這是預流果的九根得。
阿羅漢果,情況就變化多了,它不是單依靠未到地定了,它可以依靠九個地,九個禅定都可以得無漏法。
得阿羅漢果的時候,假使依初二地定的,是喜根,那麼已知根、具知根,一個是引因,一個是依因, “信勤念定慧意根”是必定有的。那麼喜根一個,加上已知、具知,叁個;再加上這六個,九根。
假使依第叁禅的,它是樂根,加上已知、具知、信等五根及意根,也是九根。
假使依未到地定、中間定、第四禅、叁無色定的,都是舍根,再加上已知、具知、信勤念定慧意根,九根。
所以說“九得邊二果”,看起來是很簡單的,但是裏邊有變化。初果的,祗有一種情況。第四果的,有喜根、樂根、舍根叁種變化,那麼喜根是哪一個定?樂根是哪個定?舍根又是什麼定?都要知道。然後把後邊的無漏根兩個加上去,意根、信勤念定慧加上去,就是九根。
這個表是幫助你記憶的,那麼前面一行文字幫助理解的。理解之後要記,記表就夠了。但是前面說的話要懂啊,不懂的話,你記了個莫明其妙的表呢,自己背起來也難得背,背給人家聽嘛,人家也不曉得你說啥東西。你要自己前面已經懂了,你背那個表,人家說這個啥意思,喔,把它講出來,那麼就對了。好了,“九得二邊果”,講完了。
“七八九中二”,中間兩個果,七根得、八根得、九根得,那變化更多,中間二果——恐怕來不及講了,明天吧,今天時間到了,明天再講“七八九中二”。
第二十七講
(《俱舍論頌疏》66頁下12行——71頁上8行)(29A16:22——30A22:53)
昨天我們把“九得邊二果”講了一半,今天接下去講,還是把那個表對著看。昨天“邊二果”講過了,還有中間的兩個果沒講。那麼,“邊二果”我們再複習一下。
預流果,它祗能依靠未至定,有人就問了這個問題。預流果呢,見道以後,欲界的煩惱九品還沒斷:有的是一品也沒斷,有的是斷了二、叁、四…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