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16

  ..续本文上一页品(到第五、第六品呢,就是一来果了)。所以说预流果决定是断了四品以下的。那么它既然没有把九品断完,当然不能依止根本定,所以说一定是未到地定。如果六品断完了,证的就是一来果了;如果九品断完了,证的就是不还果了,不是预流果。所以说预流果呢,决定是未至定。那么既然未至定,是舍根,它是没有喜、没有乐的,正在无间道,正在跟烦恼搏斗,没有喜乐了。进了根本定,初、二禅才有喜,第三禅才有乐。那么它因为是见道的,有未知当知根,是无间道。预流果这个解脱道,第十六剎那,道类智的时候,修道,已知根。所以说,一个是引因,一个依因。未知当知跟已知根,两个都有。那么信勤念定慧这五个根,跟意根,是证什么果都必须有的。如果意根没有,心王没有的,一个木头,怎么证果?当然一定有。既然是善法,证果的决定是善的,那么信勤念定慧这五个根决定要有。所以这个呢,摆在后头,并不是不重要,因为是通的,大家都有的,所以摆在后头。

  

  预流果是九根,阿罗汉果也是九根。阿罗汉果,它变化多了。能起无漏定的,四禅里边有六个定,未至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还有个中间定(在初禅到二禅中间有个中间定,无寻唯伺地这一个定),这六个地都能发无漏道;加上无色界的三个: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也能产生这个无漏道。非想非非想处不能产生,因为它的心力太弱了;无漏道要智慧猛利断烦恼的,这个非想非非想,道想不想的、含含糊糊的,这样子的心起不了,非想非非想天是没有办法断烦恼的。所以说无漏道祗能有六个定,再加上三无色,一共是九个地,九个地可以起无漏道。

  

  那么阿罗汉果呢,范围就宽了。因为预流果祗能依未至定,它烦恼还没有断的了,断了之后,便证二果、三果了。阿罗汉是要把三界的烦恼都断完的,所以他依哪个定都可以。假使它依初、二定的,那么是喜根;依第三禅的,乐根;假使依未至定,也可以,所以未至定,这个很宽了,每一个果都能用它。那么中间定,第四静虑,也是舍根,三无色都是舍根,依这些地来起无漏道、生阿罗汉果的,那么是舍根。

  

  下边已知根,就是无间道的时候,还在修道,最后一品烦恼的得还没有断掉,所以说是已知根。那么到解脱道,就是具知根了,证了阿罗汉果了,所以已知根跟具知根两个都有;那么后边信等五根跟意根,都是九根得。

  

  

  

  

  七八九中二者,谓中间二果,即一来不还果也。此中二果,或七根,或八根,或九根证得。

  

  好,今天我们接下去就是“七八九中二”了,这个更复杂一些。“九得边二果”还比较简单一点,初果最简单了;阿罗汉果嘛,虽然是变化多呢,但也比下边简单一点,下边“七八九中二”,那就多了。

  

  “七八九中二者,谓中间二果”,“中二”就是中间二果:“一来”跟“不还”。

  

  这里我们先把四个果断多少烦恼讲一下,使大家明确一下。见了道之后,如果修所断的烦恼一品没有断,乃至断四品的,这都是预流果。预流果里边,有断三、四品的是一来向了,已经是一来向,还不算预流果。那么就是说基本上欲界烦恼没有断的是预流果;断了三、四品的是一来向,断了五、六品就是一来果;那么到六品以上,七、八品是不还向,到九品断完了,不还果。这是欲界的烦恼,九品,果有三个果。那么从色界的烦恼初地九品,乃至非想非非想天的九品烦恼断完,这个就是出三界了,阿罗汉果。阿罗汉果里边范围就宽了,他可以依的定很多,前面说的未到地定、中间定、四禅、三无色都可以,那么初、二禅也可以,第三禅也可以,反正哪一个地,九地,都能依它证阿罗汉果。

  

  那么现在是“七八九中二”,中间二个果,就是一来果、不还果。这里我们心里要知道的就是一来果是断了六品的、不还果是断了欲界九品的,心里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原则。

  

  “此中二果,或七根,或八根,或九根证得”,证这个两个果呢,七、八、九根都可以证。那情况就不同,什么时候七根、什么时候八根?不能乱的,下边一个个说。

  

  

  

  

  且一来果七根得者,谓世间道依次第证,由七根得,谓意及舍,信等五根,唯依未至,证一来果,故唯取舍,不通余受。依出世道,由八根得,七根如前,加已知根为八。若一来果,倍离欲贪,超越证者,如预流果,由九根证得。先凡夫位,断六品贪,名倍离欲,今入见道,至道类智,超越预流,直证第二,名超越证。上来明者,是一来果,七八九得,宜善知之。

  

  “且一来果七根得者,谓世间道依次第证,由七根得,谓意及舍,信等五根”,这是世间道,就是说他见了道之后,不用无漏道来断修的烦恼,用世间的道来断修烦恼。那么这样子呢,断的时候就没有无漏根,所以说意跟信等五根(这个是必定有的),加上一个舍根:他断烦恼的时候,他用舍根断,那么就是七个根。

  

  “唯依未至,证一来果”,因为一来果也没有到九品断完,所以说不能依根本定,要得初禅根本定必须把欲界的九品烦恼断完,而一来果不需要,一来果祗要断六品就可以证了。那么当然“次第证”,那就是用未到地定,所以也是舍根。一个舍根、一个信等五根,再加上一个意根,这七个根,所以最少的,“故唯取舍,不通余受”。因为它祗能依未至定,未至定是舍根,没有其他的;要根本定以上,才有喜乐。

  

  这是依世间道。假如“依出世道”呢,要加无漏根了。“由八根得,七根如前,加已知根为八”,七根跟前面一样,因为它是无漏道证的,要加一个修道的已知根(无漏根)。这个是也是挨了次第的,“次第证”。次第证就是一品一品断上去,先要见道;见道断的烦恼断完了,然后修道的烦恼一品一品地断上去。那么两种:一个是出世道,一个世间道;一个七根,一个八根。

  

  那么“超越证”,情况就不一样了。“若一来果,倍离欲贪,超越证者”,什么叫“倍离欲”?已经断了六品的了,叫“倍离欲”。“超越证”,那个时候,他已经世间道,断了六品烦恼了,一见道,马上就证一来果,不证预流果就超过去了,因为他已经把欲界的烦恼断了六品了,再加上见道,见道完了,就证得二果。初果已经超过了,那么这叫“超越证”。

  

  “倍离欲贪,超越证者,如预流果,由九根证得”,这个呢,跟预流果一样,要九个根。先说什么叫“超越证”?“先凡夫位,断六品贪,名倍离欲”,在没有见道之前,凡夫的位,他已经把欲界的修的六品烦恼用世间的道把它断掉了,这个叫“倍离欲”;九品中间断了六品,祗余下三品了,叫“倍离欲”。断了的已经六,余下的三,一倍。“今入见道,至道类智,超越预流,直证第二,名超越证”,那么他已经断了六品了 ,再用观四谛、十六行观见道,见道之后,第十六剎那,进入修道的时候,他不是预流果了,他已经断过六品了,所以说马上就证到一来果,这个叫“超越证”,超过预流了,把预流果这个超过去了,所以说叫“超越证”。这样子证的,“直证第二”,见了道之后马上就证二果的,叫“超越证”,那么这个也是九根得。

  

  为什么九根得呢?因为它见道的时候,有个未知当知,进入修道的时候,一个已知根,所以说加一根,那么九根。这个是一来果讲完了。

  

  “上来明者,是一来果,七八九得,宜善知之”,前面讲的是一来果,有的七根得,有的八根得,有的九根得,应当善知之,好好地把它弄清楚。

  

  

  

  

  其不还果七根得者,用世间道,依次第证。由七根得,谓意及舍信等五根。八根得者,有二种八,且初八者,依出世道,七根如上,加已知为八。第二八者,用世间道,依次第证,谓意喜舍信等五根。故论云:又次第证不还果者,若于第九解脱道中,入根本地,依世间道,由八根得,彼无间道,舍受相应,解脱道中,复有喜受,此二相资,得第三果。于离系得,二因如前。解云:若超越证者,必无依未至定,从第九解脱道中,得入根本,以超越者,先得根本,更不愿求,故不入也。次第证者,未曾得根本故,于未至定,第九解脱,若愿入者,得入根本也。无间道中舍受者,未至地中舍也;解脱道中喜受者,初禅根本喜也。由无间道断下地惑,欣上地故,解脱道中,得入根本也。

  

  下边讲不还果了,不还果更复杂一些。“其不还果七根得者”,不还果也有七八九。不还果七根得的,“用世间道,依次第证。由七根得,谓意及舍信等五根”,也是世间道,他见了道之后,用世间的道(不用无漏道)去断修所断的烦恼。那么这样子就不要无漏根了,用七根就够了:一个意,那是必须有的心王;舍、信等五根。

  

  “八根得者,有二种八”,有两种八根得。第一个,“初八者,依出世道,七根如上,加已知”,加一个无漏根,是用无漏道来断。第二个八,“用世间道,依次第证,谓意喜舍信等五根”,是世间道,挨了次第证,它加一个喜根,什么原因?

  

  “故论云”,下边解释:“又次第证,不还果者,若于第九解脱道中,入根本地,依世间道,由八根得”,假使第九解脱道的时候,他要进入根本禅、初禅了,那么他依世间道,八根得。“彼无间道”是“舍受相应”,“解脱道中,复有喜受”,解脱道是喜受,是两个受了。无间道的舍受;再跟加上一个解脱道,进入根本禅,一个喜受,所以说加一个受,八根。本来是七根变八根,“此二相资,得第三果”,这两个受互相资助,得到第三果。“于离系得,二因如前”,对证三果的涅槃的那个离系得,它的因,一个是依因、一个是引因,跟前面一样。

  

  (29B)“解云”,这是圆晖法师的注解,上边是《俱舍论》原文。“若超越证者,必无依未至定,从第九解脱道中,得入根本,以超…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