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17

  ..續本文上一頁越者,先得根本,更不願求,故不入也。”他說“若超越證”,就是證叁果超越證,以前先由世間道把九品煩惱斷完了,然後現在他證的時候呢,進入見道。假使依未到地定見道,這樣子呢,他到第九解脫道本來可以進入根本定的,但是超越證,已經證過了,他就不想進去了。所以說依超越證的人,依未到地定來見道的話呢,第九解脫道,不會進入根本定;因爲他已經得過了,不想再去入定了,不想到根本定去了,所以說他不于解脫道,不用根本禅了,所以一個舍受就夠了。

  

  “次第證者”,因爲以前“未曾得”到“根本(定)故”,那麼他到了第九解脫道,他要進入根本定,等于說沒有看過呢,進去看一看。“于未至定,第九解脫,若願入者,得入根本也”,所以說次第證的呢,到未到地定的時候,第九解脫道,願意入的,可以入根本定。“無間道中舍受者,未至地中舍也”,在無間道,因爲它是未至定了,是舍受。“解脫道中喜受者,初禅根本喜也”,到解脫道之後,要進入根本定了,那是喜受:初禅的根本喜,這個喜受,就是初禅的根本,初禅嘛,離生喜樂了。

  

  “由無間道斷下地惑,欣上地故,解脫道中,得入根本也”,用世間道,在無間道的時候,斷下地(就是欲界)的煩惱,世間道斷煩惱就是感到上地的好、下地的不好,把下地斷了,就是羨慕、要到上地去,那麼當然要進入初禅,“解脫道中,得入根本也”,所以他解脫道的時候,他要進入根本禅,初禅。

  

  這是圓晖法師解釋前面的。那麼再下邊看去,等一下我們把表再看一看,現在把文看了再說,恐怕記不住。這是八根得,有兩個八,講好了。

  

  

  

  

  九根得者,有二種九。且初九得者,謂超越證,故論雲:全離欲貪,超越證者,由九根得,如前超越,得一來果。先凡夫位,斷九品惑,名全離欲,今入見道,至道類智,超前二果,直證第叁,名超越證。總說雖然,而有差別,謂此依地有差別故,樂喜舍中,可隨取一,前果超越,唯一舍根。已上論文。解雲:總說雖然者,謂總說九,數同一來也。而有差別者,根中受名,即有差別,不同一來也。謂此依地有差別故者,釋上差別名也,謂此不還果,依六地證故,地有差別。若依未至、中間、第四禅證,唯用舍受;依初二禅,用喜受證;依第叁禅,用樂受證。故于叁受,可隨取一,即是根名有差別也。

  

  九根得的,還有兩個九。“且初九得者,謂超越證”,第一種九根得的是超越證,這個超越證就是先斷煩惱,再見道。“故論雲:全離欲貪,超越證者,由九根得,如前超越,得一來果”,這是《俱舍論》的話了。“全離欲”,欲界的九品煩惱全部斷完了,叫全離欲;斷了六品的,“倍離欲”,這兩個名字記住。不還果就是“全離欲”,斷了九品;一來果“倍離欲”,斷了六品。那麼假使是世間道,全離欲,本來九品都斷完了,全離欲貪,超越,再見道:這個時候,見了道之後,十五剎那過了,第十六剎那,馬上證叁果,這是超越證;這樣的人呢,九根得,跟前面超越證得一來果同樣。

  

  這裏小字,圓晖法師注解:“先凡夫位”,先“斷”了“九品惑”,就是用世間道把欲界的九品煩惱斷完了,“名全離欲”,這樣子叫全離欲。再入見道,“今入見道,至道類智”,見道的時候,前十五剎那是見道;道類智進入修道,這個時候一進入修道,因爲九品已經斷掉了,馬上就是叁果,所以這個叫超越證。“超前二果”,前面的預流果、不還果已經超過了,它直接證叁果了,“直證第叁,名超越證”。

  

  這個就是說能力強的、根基厚的他證果就快。我們經常說禅宗,有的人,他一下子就開悟了;有的人,一輩子蒲團坐破了幾十個也開不了悟。——人家的根基厚了,不能比的了:他過去已經下過功夫的。佛教裏邊,沒有便宜賺的,根基的利鈍就是靠你宿世的修持。你如果不修,想等在那裏,“哪一天我一下子開悟了,叁藏十二部都通了”,這個是妄想,不科學的。佛教很講科學的,你要得一個果,決定有它的緣起;這個緣起沒有,果是不會來的,所以說不要打懶主意、打討便宜的主意。佛教裏沒有便宜賺,一分功夫一分效,沒有功夫就沒有效,所以說學佛千萬不要有這個貪便宜的心。我們現在很多人有貪便宜的心,總想兩個腿子盤起來、眼睛閉起來,一旦開悟了,好了,“我叁藏十二部都通了——你們學了一輩子,祗能學了幾部論,最多學個叁部、五部。藏地的格魯派,二十年,也不過學了五大論;我這麼一坐,眼睛一閉,一開了,叁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都會了。”——給你便宜了?沒有的啦!

  

  “總說雖然,而有差別”,總的說,雖然如此,但是有差別。怎麼差別?下邊說:“謂此依地有差別故”,因爲他依哪一個地來證有差別,所以他的受根,就是喜根、樂根、舍根有差別:有的是依那個地,有喜根;依那個地,有舍根;依那個地,有樂根。“樂喜舍中,可隨取一”,隨便可以根據你的地,采取一個根。“前果超越,唯一舍根”,二果的超越,因爲還沒有到根本定,祗能是一個根 ;叁果的,它可以多了,叁個根都可以有。

  

  “解雲”,這是《俱舍論》的原文,他雖然下了小注,但是還嫌不夠,圓晖法師又在下邊解釋一下。他說“總說雖然者”,這句話什麼意思?“謂總說九,數同一來也”,雖然可依是一樣,但是裏面有差別。“而有差別者,根中受名,即有差別”,差別在哪裏?根裏邊的受,或者是舍根、或者是樂根、或者是喜根,這個有差別;“不同一來也”,一來僅是舍根。這裏邊雖然同是九根得(一來果也有九根得),但是這個九裏邊不一樣,一來果祗是舍根;不還果裏邊,九根得的時候,有喜根、樂根、舍根叁種,所以有差別。

  

  “謂此依地有差別故者”,因爲證叁果的地多了,依的地有差別,那麼它的受根有差別了。“釋上差別名也”,這個解釋所謂的差別,差別在這裏,“謂此不還果,依六地證故,地有差別”,不還果依哪些地證呢?多了,有六個地可以證不還果。哪六個地呢?未至、中間,還有四個禅(根本禅),這六個地都可以證不還果。“若依未至、中間、第四禅證,唯用舍受”,假使依未至中間第四禅證的,舍受;“依初二禅”證的,喜受;“依第叁禅”證的,樂受。所以說它有叁個受,可以隨便取一個,根據什麼地,就取一個受;跟不還果同樣九根得,不一樣,差別就在這裏。“故于叁受,可隨取一,即是根名有差別也”,好,這是第一個九講完了 。

  

  

  

  

  第二九者,依次第證不還果者,用出世間道,若于第九解脫道中,入根本地,由九根得,謂意喜舍信等五根、已知根也。彼無間道,舍受相應,解脫道中,複有喜受,故有二受;出世間道故,加已知根。故論雲:依出世道,由九根得,八根如前,加已知根,第九無間解脫,此俱有故。八根如前者,同前依世間道,中八根數,加已知爲九也;無間解脫此俱有故者,此已知根,在無間解脫二道,俱有故須加之也。

  

  前面是超越證。“第二九者,依次第證不還果”,這裏我們要把這個概念明確:超越證,先由世間道把煩惱斷完了,再見道,再證,直接證叁果;次第證,先見道,再斷,把修所斷的煩惱一品一品地斷,這個叫次第證。那麼第二個九是次第證不還果的。“用出世間道,(若于)第九解脫道中”進“入根本地”,因爲次第證了,原來對根本禅沒有進去過,第九解脫道的時候可以進入根本地。進了之後呢,“由九根得”。哪九根?“意”;“喜”,就是根本地的喜根;“舍”,無間道的舍根;信勤念定慧(信等五根),這是本來有的;因爲是出世道,它又加個“已知根”。“彼無間道,舍受相應,解脫道中,複有喜受”,無間道在未至定舍受,解脫道進入根本禅有喜受,“故有二受”;“出世間道故,加已知根”,出世道中,再加一個已知根。“故論雲:依出世道,有九根得,八根如前,加已知根,第九無間解脫,此俱有故”,第九個無間道也好、解脫道也好,都有已知根,因爲它見道早就見過了,所以未知當知不要了,而第九解脫道跟第九無間道都是依已知根,所以加一個已知根。

  

  “八根如前者 ”,跟前面的世間道證的八根一樣,再加一個無漏道的已知根,就是九;無間道、解脫道“此俱有故者”,都有已知根,所以要加進去,“此已知根,在無間解脫二道,俱有故須加之也”。這是解釋爲什麼要加這個已知根。

  

  

  

  

  據上所明,頌言七八九者,應知有二種七,謂一來不還各一七也。有叁種八,謂一來果中,有一種八,不還果中,有二種八也。有叁種九,一來中一九,不還中二九也。

  

  

  

  

  世間(七根)— 舍根 — 有漏故,無未知根等

  

  出世(八根)— 舍根 — 已知根(修道故無未知)

  

  超越證 九根 — 舍根 — 未知、已知根

  

  七根(無依根本地)— 舍根

  

  八根(依根本地) 舍、喜根

  

  八根(無依根本地)— 舍、已知根

  

  九根(依根本地)—— 舍、喜、已知根

  

   依初二靜慮 喜根

  

     依第叁靜慮 樂根

  

   超越證 — 九根 依未至中間 未知、已知根

  

     第四靜慮  舍根

  

  

  

  

  

  “據上所明”,這是總結。總結一下前面說的,“頌言七八九者,應知有二種七”,前面說“七八九中二”,我們講了那麼多,講完之後總結一下。這個裏邊,七,有兩個七,一個一來、一個不還,各有一個七,證一來果有一個七,證不還果也有一個七根得。八,有叁個八,一來果裏邊有一個八,不還果裏邊有兩個八,一共叁個八。那麼九,有叁個九,一來果裏邊一個九,不還果裏邊兩個九。這…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