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給你算帳了。那麼算了很多,好象記起來很麻煩,看表要容易得多。
我們看“七八九中二”,中間二個果就是一來、不還,它們的證的時候,七根、八根、九根得,得那個果。
那麼先看一來。次第證,挨了次第證的,就是先見道,再斷修所斷的六品煩惱。世間道來證這個一來果的,七根得,因爲沒有無漏根了;舍根,它是未至定,一定是舍根。“有漏故,無未知根等”,因爲它是有漏道,世間道證的,沒有無漏根,所以說,祗有七個根。意根、信等五根,這是通的,每一個都有,所以寫在後頭。那麼它一個舍根加上後邊六根,七根。
第二次第證用出世道的,八根得,當然加一個無漏根了,加一個已知根。他沒有未知根,爲什麼?他修道斷的是六品煩惱;第六品的煩惱的無間道也是修道,解脫道也是修道,沒有未知當知,所以說祗有一個已知根。加上一個已知根(無漏根),就是八根。
那麼一個七,一個八;最後一個九,九是超越證。先把六品煩惱斷掉了,然後再見道。這個時候,九根。舍根,因爲他在未至定,沒有證到初禅,初禅要叁果了,他是二果,所以說是舍根。 那麼它比前面的要多一個根,什麼呢?未知當知。因爲它無間道的時候是見道,解脫道的時候是修道,兩個無漏根都有,所以要九根得。
這是一來果的“七八九”,講完了,這個還比較簡單。
下邊不還果的“七八九”,有一個七,兩個八,有很多個九;很多個九裏邊,把它合攏來呢,兩個九。
那麼看不還果裏邊,次第證的,由世間道,就是有漏道證,先見了道,然後由世間的有漏道斷修所斷的煩惱,這樣叫次第證,用世間道來證的次第證,一個七根。(這個字要改一改,不是“緣依根本地”——“不依根本地”,你們改了沒有?不依,“不”,不依根本地,“不是”的那個“不”字。5)不依根本地證的,舍根。根本地就是喜根了,所以說沒有依根本地的,那麼舍根一個,加上信勤念定慧、意根,七根,這是最簡單,最少的;用世間道,沒有無漏根,也不依根本地,沒有喜根,那麼就七根證。
下邊就是依根本地了。假使依根本地的話,它無間道是舍根,解脫道進入初禅,初禅是喜根,所以說,它一個舍根、一個喜根。加一個,八根得。那麼這是世間道。
出世道,那很簡單了,要加一個無漏根。就是前面的七根、八根,再加一個無漏根(已知根),變了八根、九根了。這個一加就上去了,所以這個很簡單。出世道跟世間道的差別,就是一個有無漏根,一個沒有無漏根;一個七根,加個無漏根八根;一個八根,加個無漏根九根,這是次第證。
那麼超越證就多了。超越證是先把修斷的九品煩惱斷完了,然後見道。這個時候,一見道的第十六剎那,道類智的時候,馬上證叁果,叫超越證。它依的地有六個。假使依初、二禅的,是喜根;假使依第叁禅的,是樂根;假使依未至定、中間定、第四禅的,那麼是舍根。(“叁無色定”劃掉,你們劃掉 沒有?沒有的 6,叁無色定不能有,因爲叁無色定是證阿羅漢向去了。)這是依六個地。
這六個地裏邊,它的根不一樣,受不一樣,所以說依喜根證、依樂根證、依舍根證都可以。那麼這個中間就是說,它的無漏根,因爲它一見道之後,馬上證叁果;第十五剎那無間道,是未知當知根見道的;第十六剎那修道,已知根,所以說有兩個無漏根。這兩個無漏根加一個受根,叁種;再加意根、信勤念定慧六個,九根。
所以說從表上看呢,不麻煩;從長行看呢,好象是很多的事情,記不住、抓不到頭緒。這個表確實好,我感到《俱舍》裏邊的表,這張表是最巧妙的,很繁複的文字,用這簡單的一個表劃出來,非常醒目,一目了然。不曉得你們看了怎麼樣?我看了非常好。“七八九中二”,從這個表上,跟文上對一對的話呢,基本上我想解決問題了,這個你們討論的時候,要再深入討論一下。問題不是難,是頭緒多,好象是一團亂麻。我們說亂麻,或者一個線,絲線。買了絲線,你要把它繞起來;有的時候頭拉錯了,弄了一團糟,不曉得,裏邊拆也拆不了。難不難?並不難。拆,把它拉出來,並不難,但是煩得很,有的時候著急了,就不想搞了,隨它去了。所以說這個不是難的事情,是比較繁複的事情。祗要你心耐得煩,慢慢去看,決定解決問題的,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十一阿羅漢者,引本論爲難也,故論雲:豈不根本阿毗達磨問:由幾根得阿羅漢?答:十一根。雲何乃言由九根得?十一根者,意喜樂舍,信等五根,已知具知也。
那麼下邊還有兩句話沒有解的,就再講一下。十一阿羅漢,這是一個問題,“十一阿羅漢,依一容有說”,還有最後兩句,我們先把它解了。他說“十一阿羅漢者,引本論爲難也”,這不是解釋問題了,這是提一個問難。“本論”,這裏本論指的是《發智論》,凡是《頌疏》裏邊說本論,都是指的《發智論》;“論雲”——《俱舍論》,這個一定要知道。本論裏有一句話,說證阿羅漢有十一根,你祗說九根,那不是有矛盾了?他據本論——《發智論》的話來難你這個阿羅漢九根得,“九得邊二果”。“故論雲:豈不根本阿毗達磨問”,根本阿毗達磨裏邊有這個問答。裏邊問:“由幾根得阿羅漢?答:十一根。”“雲何乃言由九根得?”根本阿毗達磨中說十一根得,你怎麼說九根得呢?這個裏邊有矛盾啊。“十一根者,意、喜、樂、舍、信等五根”,加“已知、具知也”。這是根本論裏邊有這麼一個說法,跟《俱舍論》說的不一樣,他以此來難問你的九根得,所以“十一阿羅漢”是根據這麼來的。
依一容有說者,通前難也。依一身中容有十一根,故本論說,理實有九,故說九根。故論雲:實得第四,但由九根,而本論言十一根者,依一身中,容有故說。謂容有一補特伽羅,從無學位,數數退已,由喜樂舍,隨一現前,後複證得阿羅漢果,由斯本論說十一根,然無一時,叁受俱起,是故今說,定由九根。已上論文。解雲:阿羅漢果,通九地證,故有喜樂舍叁受證也。又依薩婆多宗,許阿羅漢,數數有退,故于一身,許有叁受,證阿羅漢,然當證時,唯有一受,故說九根,各據一義,不相違也。
下邊是回答了。“依一容有說者,通前難也”,這句話是解釋這個問難的。
“依一身中容有十一根,故本論說,理實有九,故說九根。”因爲我們說,根據一個補特伽羅,他可以由十一根來證阿羅漢的,容許有這個事情。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十一根,也不是證的時候真的是十一根,就是累加起來有十一根,這個下邊就要講的,所以說是十一根。本論這麼說:按照道理來說,真正證呢,是九根,是《俱舍論》的沒有錯;那麼本論錯不錯?也沒錯,它是總括起來說,有十一根可以證阿羅漢。我們這裏說,實際上證的時候,決定是九根。這中間的差別,下邊都要解釋的。
“故論雲:實得第四,但由九根,而本論言十一根者,依一身中,容有故說”,實際說呢,得第四阿羅漢果,祗有九根得;而本論裏邊說十一根呢,是根據一個補特伽羅,他身上可以有這麼十一根得阿羅漢果,所以呢,說十一根:“謂容有一補特伽羅,從無學位,數數退已,由喜樂舍,隨一現前,後複證得阿羅漢果,由斯本論說十一根”,因爲有部裏邊說阿羅漢,鈍根的會退;但是這個退,不是退到凡夫去、又流轉生死了,不會;退了之後馬上,一個小小的因緣,又可以激發他又回複到阿羅漢果,所以說退是有退,但是不會再流轉生死。
那麼這樣的阿羅漢退了之後,他又進、再證,退了又證——第一次退,假使第一次證的時候是舍根,退了之後,第二次 再證是用喜根,最後又退了,退了之後又樂根證。這樣子,他可以喜樂舍都有,容許有這麼一種情況, 可以用喜、樂、舍證到阿羅漢果;但是每一次證的時候,卻是一個,祗有九根。加起來十一根,並不是當時一次證的時候有十一根證,那是不可能的。這個本論是合攏來算十一根,而《俱舍論》說的,實際上證的時候決定是九根,兩個矛盾,把它扯通了。“由斯本論說十一根,然無一時,叁受俱起,是故今說,定由九根”,但不是一個時候,有叁個根同時一齊起來證阿羅漢果,這是沒有的。若把前後加起來,算十一根。所以說真正的證呢,一定是九根,這是我們《俱舍論》說的九根,一定如此,不會多的。
“已上論文”,這是《俱舍論》的原文,下邊圓晖法師把它解一下。
“解雲:阿羅漢果,通九地證”,阿羅漢九個地都能證,從未至地定、中間定,再加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這九個地,都能證阿羅漢果;“故有喜樂舍叁受證也”,所以喜受、樂受、舍受叁個根都可以證。那麼這是說本論裏邊,有這個可能性,叁個受來證阿羅漢果。
“又依薩婆多宗,許阿羅漢,數數有退”,有部來說,阿羅漢會退的,“故于一身,許有叁受證阿羅漢”,所以一個補特伽羅它這一個身體,可能依叁個受來證阿羅漢,第一是舍受、第二是喜受、第叁是樂受,這樣子加起來是十一根。“然當證時,唯有一受”,但是每一次證的時候,祗能有一個受,所以說還是九根。“故說九根,各據一義,不相違也”,各有各的觀點,一個從總的來說,一個是當時直接證的時候具體的是九根;所以“各據一義”,各從一方面來說,並不矛盾;因爲說的觀點不一樣,他的條件不一樣。
這就把“十一阿羅漢,依一容有說”已經講完了。那麼照規矩,這個頌這裏爲止了,下邊又有一個問題出來了。
論雲:于不還果中,何不如是說?此難意者,謂第叁果,許數數退,通六地證,容于一身,有叁受證,何不本論說十一根?以無樂根…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