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證不還果,而于後時,得有退義,亦無退已,由樂後得。答前難也。解雲:若樂根證,必定不退,若是退者,必無後時由樂根證,故知樂受證者,必無喜舍,喜舍證者,必無樂受故,故于一身,必無容有叁受,證得不還果義,故不可說十一根也。
“論雲:于不還果中 ,何不如是說?”那麼不還果也有喜根得、樂根得、舍根得,你爲什麼不說十一根得呢?也可以說十一根得啊。這個問題提出來。“此難意者,謂第叁果,許數數退,通六地證,容于一身,有叁受證,何不本論說十一根?”第叁果阿羅漢,有部裏也容有退的,那麼它六地證,這個六地裏邊還是有叁個受,那也可以說它十一根,爲什麼不說呢?祗說阿羅漢有十一根,而不說不還果有十一根,這個道理還是要解釋一下。
“以無樂根,證不還果,而于後時,得有退義,亦無退已,由樂後得答前難也 ”,這個就是說,不還果同樣有舍受、喜受、樂受證叁種情況,爲什麼不像阿羅漢一樣總起來說它有十一根得呢?因爲在不還果裏邊,情況不同,雖然有退,但是依樂根證的不還果是不退的;同時呢,假使你不還果退了,第二次要證的話,不會由樂根證的。就是樂根證的不會退,假使退的人呢,你要證的時候也不可能由樂根來證。那麼這就是說,跟阿羅漢果不一樣了,不能說它有十一根。
這是《俱舍論》的原文,下邊圓晖法師注解。“若樂根證,必定不退”,假使樂根證的是利根,不會退的;假使退了呢,“必無後時由樂根證”,假使退的是鈍根的話,後來不可能由樂根證。“故知樂受證者,必無喜舍,喜舍證者,必無樂受”,所以說一身裏邊不能叁個受都有,像阿羅漢一樣加起來,退了又受、受了退,叁個受都有,不可能。有喜舍,不會有樂受;有了樂受不會再退,喜受、舍受也沒有了,所以說跟阿羅漢不一樣,“于一身必無容有叁受,證得不還果義,故不可說十一根也”,這是通那個問難 。
下邊,又一個理由。
又論雲:非先離欲超越證第叁,而于後時得有退義,此離欲果,二道所得,極堅牢故。解雲:此文釋樂根證不退所以也。由此樂根在第叁禅,次第證者,唯得初禅,故樂根證,必是超越。謂凡夫位,斷叁禅惑,後時容依第二*[二或作叁]7禅起見道證不還果,故知超越,得起樂根。此超越人,畢竟不退,以二道所得故:一先凡夫位,斷欲惑盡,世道所得也;二今入見道,聖道所得也。次第證人,唯一道得,故可退矣。此上義隱,論有要處,故具錄之。
這是另外一個,超越證的不還果不會退的。“非先離欲超越證第叁”,就是說先把修道斷的九品煩惱斷完了,然後見道、超越證的第叁果,“後時有退”不會有的。“此離欲果,二道所得”,爲什麼不退?這個離欲果(叁果)“二道所得”,一個是世間道,一個是出世道。因爲超越證,過去是依世間道斷了修斷的煩惱九品,又是出世道的見道,這兩個道合起來的,“極堅牢”,不會退。
“解雲:此文釋樂根證不退所以也”,爲什麼樂根證不還果不會退呢?就是這個理由。
(30A)“由此樂根在第叁禅,次第證者,唯得初禅,故樂根證,必是超越。”凡是樂根證的,決定是超越證。什麼叫超越證呢?“謂凡夫位,斷叁禅惑”,在凡夫的時候,把第叁禅的煩惱斷完了,然後見道,那時候一見就證第叁果;那個時候可以用第叁禅的樂根來證,“起見道證不還果”,那個時候證不還果呢,是不會退的。“故知超越,得起樂根”,所以說起樂根是超越證,這個超越證不會退的,“此超越人,畢竟不退,以二道所得故”。這個超越證,就是先把叁禅的煩惱斷掉了,再見道,用樂根證這個不還果。“故知超越,得起樂根”,超越證的時候,可以由叁禅來證了,所以可以用樂根證。樂根證呢,因爲一個是世間道,他證了這個不還果;一個是出世道,他見的道,這樣二道所得,所以不會退,畢竟不退。
“一先凡夫位,斷欲惑盡”,這是“世間(道)所得”的,世間道把修斷的煩惱先斷了;第二“(今入)見道”,無漏道,“聖道所得也”,這樣子,它不會退。這是解釋爲什麼不還果跟阿羅漢果不一樣,因爲不還果樂根證的不會退,不還果退了,也不可能再由樂根證。“次第證人,唯一道得,故可退矣”,次第證的是一道,要麼是世間道、要麼是無漏道,允許退。
“此上義隱,論有要處,故具錄之。”這個裏邊,道理很隱蔽,論裏邊講的很扼要,《頌疏》全部把它記下來,同時詳細解釋。這個他序文裏邊講過的,《頌疏》雖然是略,但是論文裏邊有重要的話,不但是把它全部引下來,還要給它解釋,這個地方就是,這是一個例。
那麼“九得邊二果,七八九中二”這個頌就講完了,下邊我們還要講下去。這個講過了呢,下邊兩個容易了。
丙四 成就諸根定量門
從此第四,成就諸根定量門。論雲:今應思擇,成就何根,彼諸根中,幾定成就?頌曰
成就命意舍 各定成就叁 若成就樂身 各定成就四
成眼等及喜 各定成五根 若成就苦根 彼定成就七
若成女男憂 信等各成八 二無漏十一 初無漏十叁
第四,“成就諸根定量門”。諸根成就有一定的數字的,就是它的辯證關系。“論雲:今應思擇,成就何根,彼諸根中,幾定成就?”假使成就那個根,那麼決定還有一些根同時成就的,這些關系一般的法相書都不講;《俱舍》裏邊,這裏的辯證關系講得非常清楚。
“頌曰: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叁”,假使成就命、意、舍的,不管成就命根也好、意根也好、舍根也好,命、意、舍叁個都會成就。“若成就樂身,各定成就四”,假使成就樂根、身根的,一定成就四根。“成眼等及喜”,假使成就眼等根及喜根的,成就五根,“各定成五根”。“若成就苦根,彼定成就七”,假使成就苦根的,起碼有七根。“若成女男憂,信等各成八”,假使成就女根、男根、憂根或者信等五根的,決定有八個。“二無漏十一,初無漏十叁”,成就兩無漏根的有十一個,成就初無漏根的有十叁個。這是肯定的,最起碼有那麼多,再多也可以,最少不能少過這些。下邊一個個說。
釋曰: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叁者,此據叁根必定成就,謂成命時,必有意舍,若成意舍,必有命根,不可阙也。
“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叁者,此據叁根必定成就”,這叁根總是有的。假使你成就命根,必定有意根、舍根;假使成就意根、舍根,必定有命根;或者成就意根,必定有舍根、命根。這叁個東西不可離的,成就一個,決定有兩個一起來,“不可阙也”,它裏邊這叁個是要有決定一起有,不能少一個的。所以說成就一個呢,必定有叁個,“各定成就叁”,那麼這個兩句話就說完了。
若成就樂身,各定成就四者,謂成就樂根時,必有命意舍也。若成身根時,亦必有命意舍,故言各也。成樂不成身者,謂聖者生無色界。無界界8中,成就下叁禅無漏樂根也。成就身不成樂者,謂異生生第四禅,彼無樂根,下叁禅樂根,彼已斷也。既是凡夫,不可成就下無漏樂,故不成樂根,而成身根也。成樂不成喜者,謂異生生第叁定也。
“若成就樂身,各定成就四”,假使成就樂根,一定有命意舍。既然是有樂根,那決定有生命啊,決定有一個心王啊,決定還有一個舍根。
“若成身根時,亦必有命意舍”,命意舍這叁個是最基本的。這個成就,我們不要誤會了,不要說是起那個根。它成就就是說,具有那個權,那個屬于它的了,叫成就。那麼你成就樂根、成就舍根,這兩個不矛盾的,不要說成就樂根就不要舍根了,不是這回事。你現行起樂根,沒有起舍根,那可以。成就卻不是那回事,舍根先成就了,再成就個樂根,舍根並沒有舍掉。那麼成身根時,也必定有命意舍,這個叁個基本都一定存在的。
有命意舍,沒有身根,那就是上無色界了;說有身根的沒有命意舍,那是不可能的。有了身體沒有命的,這個是啥東西?有了命,沒有心王的,什麼東西?這個舍根也必定跟著連到的。意、舍這兩根是連起的。“故言各也”,成就身根的時候決定四個;成就樂根的時候,也成就四個,基本叁個加上去,所謂“各”,就是身根也是如此,樂根也是如此。
“成樂不成身者,謂聖者生無色界”,那麼成了樂根,而身根沒有的,無色界的衆生。他成就無漏的樂,但是身體是沒有的。“無界界中”,(你們的書上是不是“無界界”?這個大概是“無色界”,可能是錯了,旁邊寫一個好了。)“無色界中,成就下叁……”,那麼無色界成就樂,什麼樂呢?“成就下叁禅”的“無漏樂根也”。因爲無色界的聖者,他可以不受地的限製,他可以成就下邊第叁禅無漏的樂根。他雖然生在上邊,身體沒有了,樂根還成就。這是解釋前面“有樂根而沒有身”的。這個不是很奇怪嗎?樂根,我們說在第叁禅了,第叁禅有身根的,怎麼可以沒有身根呢?那就是無色界的聖者,他可以成就下邊的樂,無漏樂根,而他無色界沒有身體。這是解釋這個問題。
成就身不成就樂根的,那就是“異生生(在)第四禅”,他沒有樂根。“異生”就是凡夫,不是聖者,他一地祗有一地的法,第叁地超過了,樂根就沒有了。“彼無樂根,下叁禅樂根,彼已斷也”,已經超過了,斷掉了,沒有了。“既是凡夫,不可成就下無漏樂”,既然是凡夫,不是聖者,下地的東西已經斷了就沒有了。“故不成樂根,而成身根也”,因爲第四禅有身體的,所以說成就身根,沒有樂根。那麼我們說這個第叁禅的,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呢?不行。第叁禅更要多了,這是最少的,單是成就身根不成就樂根的。
“成樂不成喜者”…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