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19

  ..续本文上一页,证不还果,而于后时,得有退义,亦无退已,由乐后得。答前难也。解云:若乐根证,必定不退,若是退者,必无后时由乐根证,故知乐受证者,必无喜舍,喜舍证者,必无乐受故,故于一身,必无容有三受,证得不还果义,故不可说十一根也。

  

  “论云:于不还果中 ,何不如是说?”那么不还果也有喜根得、乐根得、舍根得,你为什么不说十一根得呢?也可以说十一根得啊。这个问题提出来。“此难意者,谓第三果,许数数退,通六地证,容于一身,有三受证,何不本论说十一根?”第三果阿罗汉,有部里也容有退的,那么它六地证,这个六地里边还是有三个受,那也可以说它十一根,为什么不说呢?祗说阿罗汉有十一根,而不说不还果有十一根,这个道理还是要解释一下。

  

  “以无乐根,证不还果,而于后时,得有退义,亦无退已,由乐后得答前难也 ”,这个就是说,不还果同样有舍受、喜受、乐受证三种情况,为什么不像阿罗汉一样总起来说它有十一根得呢?因为在不还果里边,情况不同,虽然有退,但是依乐根证的不还果是不退的;同时呢,假使你不还果退了,第二次要证的话,不会由乐根证的。就是乐根证的不会退,假使退的人呢,你要证的时候也不可能由乐根来证。那么这就是说,跟阿罗汉果不一样了,不能说它有十一根。

  

  这是《俱舍论》的原文,下边圆晖法师注解。“若乐根证,必定不退”,假使乐根证的是利根,不会退的;假使退了呢,“必无后时由乐根证”,假使退的是钝根的话,后来不可能由乐根证。“故知乐受证者,必无喜舍,喜舍证者,必无乐受”,所以说一身里边不能三个受都有,像阿罗汉一样加起来,退了又受、受了退,三个受都有,不可能。有喜舍,不会有乐受;有了乐受不会再退,喜受、舍受也没有了,所以说跟阿罗汉不一样,“于一身必无容有三受,证得不还果义,故不可说十一根也”,这是通那个问难 。

  

  下边,又一个理由。

  

  

  

  

  又论云:非先离欲超越证第三,而于后时得有退义,此离欲果,二道所得,极坚牢故。解云:此文释乐根证不退所以也。由此乐根在第三禅,次第证者,唯得初禅,故乐根证,必是超越。谓凡夫位,断三禅惑,后时容依第二*[二或作三]7禅起见道证不还果,故知超越,得起乐根。此超越人,毕竟不退,以二道所得故:一先凡夫位,断欲惑尽,世道所得也;二今入见道,圣道所得也。次第证人,唯一道得,故可退矣。此上义隐,论有要处,故具录之。

  

  这是另外一个,超越证的不还果不会退的。“非先离欲超越证第三”,就是说先把修道断的九品烦恼断完了,然后见道、超越证的第三果,“后时有退”不会有的。“此离欲果,二道所得”,为什么不退?这个离欲果(三果)“二道所得”,一个是世间道,一个是出世道。因为超越证,过去是依世间道断了修断的烦恼九品,又是出世道的见道,这两个道合起来的,“极坚牢”,不会退。

  

  “解云:此文释乐根证不退所以也”,为什么乐根证不还果不会退呢?就是这个理由。

  

  (30A)“由此乐根在第三禅,次第证者,唯得初禅,故乐根证,必是超越。”凡是乐根证的,决定是超越证。什么叫超越证呢?“谓凡夫位,断三禅惑”,在凡夫的时候,把第三禅的烦恼断完了,然后见道,那时候一见就证第三果;那个时候可以用第三禅的乐根来证,“起见道证不还果”,那个时候证不还果呢,是不会退的。“故知超越,得起乐根”,所以说起乐根是超越证,这个超越证不会退的,“此超越人,毕竟不退,以二道所得故”。这个超越证,就是先把三禅的烦恼断掉了,再见道,用乐根证这个不还果。“故知超越,得起乐根”,超越证的时候,可以由三禅来证了,所以可以用乐根证。乐根证呢,因为一个是世间道,他证了这个不还果;一个是出世道,他见的道,这样二道所得,所以不会退,毕竟不退。

  

  “一先凡夫位,断欲惑尽”,这是“世间(道)所得”的,世间道把修断的烦恼先断了;第二“(今入)见道”,无漏道,“圣道所得也”,这样子,它不会退。这是解释为什么不还果跟阿罗汉果不一样,因为不还果乐根证的不会退,不还果退了,也不可能再由乐根证。“次第证人,唯一道得,故可退矣”,次第证的是一道,要么是世间道、要么是无漏道,允许退。

  

  “此上义隐,论有要处,故具录之。”这个里边,道理很隐蔽,论里边讲的很扼要,《颂疏》全部把它记下来,同时详细解释。这个他序文里边讲过的,《颂疏》虽然是略,但是论文里边有重要的话,不但是把它全部引下来,还要给它解释,这个地方就是,这是一个例。

  

  那么“九得边二果,七八九中二”这个颂就讲完了,下边我们还要讲下去。这个讲过了呢,下边两个容易了。

  

  

  

  

  丙四 成就诸根定量门

  

  从此第四,成就诸根定量门。论云:今应思择,成就何根,彼诸根中,几定成就?颂曰

  

  成就命意舍  各定成就三 若成就乐身  各定成就四

  

  成眼等及喜  各定成五根 若成就苦根  彼定成就七

  

  若成女男忧  信等各成八 二无漏十一  初无漏十三

  

  第四,“成就诸根定量门”。诸根成就有一定的数字的,就是它的辩证关系。“论云:今应思择,成就何根,彼诸根中,几定成就?”假使成就那个根,那么决定还有一些根同时成就的,这些关系一般的法相书都不讲;《俱舍》里边,这里的辩证关系讲得非常清楚。

  

  “颂曰: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三”,假使成就命、意、舍的,不管成就命根也好、意根也好、舍根也好,命、意、舍三个都会成就。“若成就乐身,各定成就四”,假使成就乐根、身根的,一定成就四根。“成眼等及喜”,假使成就眼等根及喜根的,成就五根,“各定成五根”。“若成就苦根,彼定成就七”,假使成就苦根的,起码有七根。“若成女男忧,信等各成八”,假使成就女根、男根、忧根或者信等五根的,决定有八个。“二无漏十一,初无漏十三”,成就两无漏根的有十一个,成就初无漏根的有十三个。这是肯定的,最起码有那么多,再多也可以,最少不能少过这些。下边一个个说。

  

  

  

  

  释曰: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三者,此据三根必定成就,谓成命时,必有意舍,若成意舍,必有命根,不可阙也。

  

  “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三者,此据三根必定成就”,这三根总是有的。假使你成就命根,必定有意根、舍根;假使成就意根、舍根,必定有命根;或者成就意根,必定有舍根、命根。这三个东西不可离的,成就一个,决定有两个一起来,“不可阙也”,它里边这三个是要有决定一起有,不能少一个的。所以说成就一个呢,必定有三个,“各定成就三”,那么这个两句话就说完了。

  

  

  

  

  若成就乐身,各定成就四者,谓成就乐根时,必有命意舍也。若成身根时,亦必有命意舍,故言各也。成乐不成身者,谓圣者生无色界。无界界8中,成就下三禅无漏乐根也。成就身不成乐者,谓异生生第四禅,彼无乐根,下三禅乐根,彼已断也。既是凡夫,不可成就下无漏乐,故不成乐根,而成身根也。成乐不成喜者,谓异生生第三定也。

  

  “若成就乐身,各定成就四”,假使成就乐根,一定有命意舍。既然是有乐根,那决定有生命啊,决定有一个心王啊,决定还有一个舍根。

  

  “若成身根时,亦必有命意舍”,命意舍这三个是最基本的。这个成就,我们不要误会了,不要说是起那个根。它成就就是说,具有那个权,那个属于它的了,叫成就。那么你成就乐根、成就舍根,这两个不矛盾的,不要说成就乐根就不要舍根了,不是这回事。你现行起乐根,没有起舍根,那可以。成就却不是那回事,舍根先成就了,再成就个乐根,舍根并没有舍掉。那么成身根时,也必定有命意舍,这个三个基本都一定存在的。

  

  有命意舍,没有身根,那就是上无色界了;说有身根的没有命意舍,那是不可能的。有了身体没有命的,这个是啥东西?有了命,没有心王的,什么东西?这个舍根也必定跟着连到的。意、舍这两根是连起的。“故言各也”,成就身根的时候决定四个;成就乐根的时候,也成就四个,基本三个加上去,所谓“各”,就是身根也是如此,乐根也是如此。

  

  “成乐不成身者,谓圣者生无色界”,那么成了乐根,而身根没有的,无色界的众生。他成就无漏的乐,但是身体是没有的。“无界界中”,(你们的书上是不是“无界界”?这个大概是“无色界”,可能是错了,旁边写一个好了。)“无色界中,成就下三……”,那么无色界成就乐,什么乐呢?“成就下三禅”的“无漏乐根也”。因为无色界的圣者,他可以不受地的限制,他可以成就下边第三禅无漏的乐根。他虽然生在上边,身体没有了,乐根还成就。这是解释前面“有乐根而没有身”的。这个不是很奇怪吗?乐根,我们说在第三禅了,第三禅有身根的,怎么可以没有身根呢?那就是无色界的圣者,他可以成就下边的乐,无漏乐根,而他无色界没有身体。这是解释这个问题。

  

  成就身不成就乐根的,那就是“异生生(在)第四禅”,他没有乐根。“异生”就是凡夫,不是圣者,他一地祗有一地的法,第三地超过了,乐根就没有了。“彼无乐根,下三禅乐根,彼已断也”,已经超过了,断掉了,没有了。“既是凡夫,不可成就下无漏乐”,既然是凡夫,不是圣者,下地的东西已经断了就没有了。“故不成乐根,而成身根也”,因为第四禅有身体的,所以说成就身根,没有乐根。那么我们说这个第三禅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不行。第三禅更要多了,这是最少的,单是成就身根不成就乐根的。

  

  “成乐不成喜者”…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