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18

  ..续本文上一页是给你算帐了。那么算了很多,好象记起来很麻烦,看表要容易得多。

  

  我们看“七八九中二”,中间二个果就是一来、不还,它们的证的时候,七根、八根、九根得,得那个果。

  

  那么先看一来。次第证,挨了次第证的,就是先见道,再断修所断的六品烦恼。世间道来证这个一来果的,七根得,因为没有无漏根了;舍根,它是未至定,一定是舍根。“有漏故,无未知根等”,因为它是有漏道,世间道证的,没有无漏根,所以说,祗有七个根。意根、信等五根,这是通的,每一个都有,所以写在后头。那么它一个舍根加上后边六根,七根。

  

  第二次第证用出世道的,八根得,当然加一个无漏根了,加一个已知根。他没有未知根,为什么?他修道断的是六品烦恼;第六品的烦恼的无间道也是修道,解脱道也是修道,没有未知当知,所以说祗有一个已知根。加上一个已知根(无漏根),就是八根。

  

  那么一个七,一个八;最后一个九,九是超越证。先把六品烦恼断掉了,然后再见道。这个时候,九根。舍根,因为他在未至定,没有证到初禅,初禅要三果了,他是二果,所以说是舍根。 那么它比前面的要多一个根,什么呢?未知当知。因为它无间道的时候是见道,解脱道的时候是修道,两个无漏根都有,所以要九根得。

  

  这是一来果的“七八九”,讲完了,这个还比较简单。

  

  下边不还果的“七八九”,有一个七,两个八,有很多个九;很多个九里边,把它合拢来呢,两个九。

  

  那么看不还果里边,次第证的,由世间道,就是有漏道证,先见了道,然后由世间的有漏道断修所断的烦恼,这样叫次第证,用世间道来证的次第证,一个七根。(这个字要改一改,不是“缘依根本地”——“不依根本地”,你们改了没有?不依,“不”,不依根本地,“不是”的那个“不”字。5)不依根本地证的,舍根。根本地就是喜根了,所以说没有依根本地的,那么舍根一个,加上信勤念定慧、意根,七根,这是最简单,最少的;用世间道,没有无漏根,也不依根本地,没有喜根,那么就七根证。

  

  下边就是依根本地了。假使依根本地的话,它无间道是舍根,解脱道进入初禅,初禅是喜根,所以说,它一个舍根、一个喜根。加一个,八根得。那么这是世间道。

  

  出世道,那很简单了,要加一个无漏根。就是前面的七根、八根,再加一个无漏根(已知根),变了八根、九根了。这个一加就上去了,所以这个很简单。出世道跟世间道的差别,就是一个有无漏根,一个没有无漏根;一个七根,加个无漏根八根;一个八根,加个无漏根九根,这是次第证。

  

  那么超越证就多了。超越证是先把修断的九品烦恼断完了,然后见道。这个时候,一见道的第十六剎那,道类智的时候,马上证三果,叫超越证。它依的地有六个。假使依初、二禅的,是喜根;假使依第三禅的,是乐根;假使依未至定、中间定、第四禅的,那么是舍根。(“三无色定”划掉,你们划掉 没有?没有的 6,三无色定不能有,因为三无色定是证阿罗汉向去了。)这是依六个地。

  

  这六个地里边,它的根不一样,受不一样,所以说依喜根证、依乐根证、依舍根证都可以。那么这个中间就是说,它的无漏根,因为它一见道之后,马上证三果;第十五剎那无间道,是未知当知根见道的;第十六剎那修道,已知根,所以说有两个无漏根。这两个无漏根加一个受根,三种;再加意根、信勤念定慧六个,九根。

  

  所以说从表上看呢,不麻烦;从长行看呢,好象是很多的事情,记不住、抓不到头绪。这个表确实好,我感到《俱舍》里边的表,这张表是最巧妙的,很繁复的文字,用这简单的一个表划出来,非常醒目,一目了然。不晓得你们看了怎么样?我看了非常好。“七八九中二”,从这个表上,跟文上对一对的话呢,基本上我想解决问题了,这个你们讨论的时候,要再深入讨论一下。问题不是难,是头绪多,好象是一团乱麻。我们说乱麻,或者一个线,丝线。买了丝线,你要把它绕起来;有的时候头拉错了,弄了一团糟,不晓得,里边拆也拆不了。难不难?并不难。拆,把它拉出来,并不难,但是烦得很,有的时候着急了,就不想搞了,随它去了。所以说这个不是难的事情,是比较繁复的事情。祗要你心耐得烦,慢慢去看,决定解决问题的,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十一阿罗汉者,引本论为难也,故论云:岂不根本阿毗达磨问:由几根得阿罗汉?答:十一根。云何乃言由九根得?十一根者,意喜乐舍,信等五根,已知具知也。

  

  那么下边还有两句话没有解的,就再讲一下。十一阿罗汉,这是一个问题,“十一阿罗汉,依一容有说”,还有最后两句,我们先把它解了。他说“十一阿罗汉者,引本论为难也”,这不是解释问题了,这是提一个问难。“本论”,这里本论指的是《发智论》,凡是《颂疏》里边说本论,都是指的《发智论》;“论云”——《俱舍论》,这个一定要知道。本论里有一句话,说证阿罗汉有十一根,你祗说九根,那不是有矛盾了?他据本论——《发智论》的话来难你这个阿罗汉九根得,“九得边二果”。“故论云:岂不根本阿毗达磨问”,根本阿毗达磨里边有这个问答。里边问:“由几根得阿罗汉?答:十一根。”“云何乃言由九根得?”根本阿毗达磨中说十一根得,你怎么说九根得呢?这个里边有矛盾啊。“十一根者,意、喜、乐、舍、信等五根”,加“已知、具知也”。这是根本论里边有这么一个说法,跟《俱舍论》说的不一样,他以此来难问你的九根得,所以“十一阿罗汉”是根据这么来的。

  

  

  

  

  依一容有说者,通前难也。依一身中容有十一根,故本论说,理实有九,故说九根。故论云:实得第四,但由九根,而本论言十一根者,依一身中,容有故说。谓容有一补特伽罗,从无学位,数数退已,由喜乐舍,随一现前,后复证得阿罗汉果,由斯本论说十一根,然无一时,三受俱起,是故今说,定由九根。已上论文。解云:阿罗汉果,通九地证,故有喜乐舍三受证也。又依萨婆多宗,许阿罗汉,数数有退,故于一身,许有三受,证阿罗汉,然当证时,唯有一受,故说九根,各据一义,不相违也。

  

  下边是回答了。“依一容有说者,通前难也”,这句话是解释这个问难的。

  

  “依一身中容有十一根,故本论说,理实有九,故说九根。”因为我们说,根据一个补特伽罗,他可以由十一根来证阿罗汉的,容许有这个事情。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十一根,也不是证的时候真的是十一根,就是累加起来有十一根,这个下边就要讲的,所以说是十一根。本论这么说:按照道理来说,真正证呢,是九根,是《俱舍论》的没有错;那么本论错不错?也没错,它是总括起来说,有十一根可以证阿罗汉。我们这里说,实际上证的时候,决定是九根。这中间的差别,下边都要解释的。

  

  “故论云:实得第四,但由九根,而本论言十一根者,依一身中,容有故说”,实际说呢,得第四阿罗汉果,祗有九根得;而本论里边说十一根呢,是根据一个补特伽罗,他身上可以有这么十一根得阿罗汉果,所以呢,说十一根:“谓容有一补特伽罗,从无学位,数数退已,由喜乐舍,随一现前,后复证得阿罗汉果,由斯本论说十一根”,因为有部里边说阿罗汉,钝根的会退;但是这个退,不是退到凡夫去、又流转生死了,不会;退了之后马上,一个小小的因缘,又可以激发他又回复到阿罗汉果,所以说退是有退,但是不会再流转生死。

  

  那么这样的阿罗汉退了之后,他又进、再证,退了又证——第一次退,假使第一次证的时候是舍根,退了之后,第二次 再证是用喜根,最后又退了,退了之后又乐根证。这样子,他可以喜乐舍都有,容许有这么一种情况, 可以用喜、乐、舍证到阿罗汉果;但是每一次证的时候,却是一个,祗有九根。加起来十一根,并不是当时一次证的时候有十一根证,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本论是合拢来算十一根,而《俱舍论》说的,实际上证的时候决定是九根,两个矛盾,把它扯通了。“由斯本论说十一根,然无一时,三受俱起,是故今说,定由九根”,但不是一个时候,有三个根同时一齐起来证阿罗汉果,这是没有的。若把前后加起来,算十一根。所以说真正的证呢,一定是九根,这是我们《俱舍论》说的九根,一定如此,不会多的。

  

  “已上论文”,这是《俱舍论》的原文,下边圆晖法师把它解一下。

  

  “解云:阿罗汉果,通九地证”,阿罗汉九个地都能证,从未至地定、中间定,再加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这九个地,都能证阿罗汉果;“故有喜乐舍三受证也”,所以喜受、乐受、舍受三个根都可以证。那么这是说本论里边,有这个可能性,三个受来证阿罗汉果。

  

  “又依萨婆多宗,许阿罗汉,数数有退”,有部来说,阿罗汉会退的,“故于一身,许有三受证阿罗汉”,所以一个补特伽罗它这一个身体,可能依三个受来证阿罗汉,第一是舍受、第二是喜受、第三是乐受,这样子加起来是十一根。“然当证时,唯有一受”,但是每一次证的时候,祗能有一个受,所以说还是九根。“故说九根,各据一义,不相违也”,各有各的观点,一个从总的来说,一个是当时直接证的时候具体的是九根;所以“各据一义”,各从一方面来说,并不矛盾;因为说的观点不一样,他的条件不一样。

  

  这就把“十一阿罗汉,依一容有说”已经讲完了。那么照规矩,这个颂这里为止了,下边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

  

  

  

  

  论云:于不还果中,何不如是说?此难意者,谓第三果,许数数退,通六地证,容于一身,有三受证,何不本论说十一根?以无乐根…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