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2

  ..續本文上一頁染淨中,各別爲增上。”這裏又是“傳說”了。前面講過,凡是世親菩薩對有部的說法不太相信的都叫“傳說”——這是有部的傳說、有部的傳承。那就是說不一定符合佛的原意。那單是有部的觀點,世親菩薩不太贊成。他贊成哪個?跟著後邊就講。另外一個說法,那麼是後邊那個跟著就要來。

  

  先把有部的根的意思講一下。“傳說”就是有部的說法,“五于四”,眼、耳、鼻、舌、身五個,于四個事情有增上作用。“四根于二種”,另外四個根于兩個事情有增上作用。“五八染淨中”,“五”就是五個受根,“八”就是信等五根再加上叁個無漏根,五受根對染汙的事情有增上,信等五根、叁無漏根八個于清淨的方面有增上的作用:“各別爲增上”。

  

  

  

  

  釋曰:傳說五于四者,眼等五根,各于四事,能爲增上:一、莊嚴身,二、導養身,叁、生識等,四、不共事。且眼耳根莊嚴身者,謂若盲聾身醜陋故。 導養身者,眼見耳聞,避險難故。生識等者,發眼耳二識及相應心所。等考1,等取心所也。不共事者,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用各別故。鼻舌身根莊嚴身者,如眼耳說。導養身者,謂鼻臭香,舌嘗味,身覺觸;香味觸叁,是段食性,能受用故。生識等者,謂發叁識及相應故。不共事者,謂臭嘗覺香味觸叁用各別故。

  

  下邊就是打開說。“釋曰:傳說五于四者”,“五”就是眼等五根,眼等五根于四個事情都有增上作用:“五于四”。哪四個事情呢?一個是“莊嚴身”,一個是“導養身”,一個是“生識等”,還有一個是“不共事”。于這四個事情都有增上作用,所以這五根叫增上。

  

  那麼怎麼增上呢?“且眼耳根莊嚴身者,謂若盲聾身醜陋故”,什麼叫“莊嚴身”呢?眼睛、耳朵,假使你缺了一個眼睛、或者沒有耳朵的,那身上就不莊嚴了。所以說第一個,它是莊嚴身。 第二個“導養身”,“眼見耳聞,避險難故”,假使前面看到有危險的,或者聽到有危險的聲音,趕快逃避。警報來了,飛機要空襲了……耳朵聽到警報聲,馬上進到防空洞去了,那可以避免炸死。這個可以避險難。 “生識等者,發眼耳二識及相應心所”,眼有增上的作用生眼識,耳增上作用生耳識;不但生心王,還要生相應的心所。“等”就是取心所法、相應心所。 “不共事”,每一個根所做的事情不一樣。眼睛能看色、耳能聽聲,它的作用不一樣。這是講眼耳兩個。

  

  “鼻舌身(根)”呢?“莊嚴身”跟眼耳一樣。如果沒有鼻子,那這個不莊嚴;沒有舌頭的,說話不莊嚴;身上缺了一塊的,那不莊嚴。所以說第一個莊嚴身,跟眼耳一樣。“導養身者,謂鼻臭香,舌嘗味,身覺觸;香味觸叁,是段食性,能受用故”,這個鼻、舌兩個是對吃段食起作用的,吃下去當然對身體有好處,導養身。那麼身,曬太陽、或者洗溫水浴、或者塗一些養分,前面說過這也是四食裏邊細的段食,也是對身體有好處的,“能夠受用,是段食性”,這些都是段食的。這個我們要注意一下,有的人以爲身上觸到的舒服的感覺:或者塗洗、或者曬太陽、或者暖和——這不是觸食,觸是心所法。身上的觸不是觸食,還是段食,祗是細的段食。還有一個“生識等者”,鼻子生鼻識、舌頭生舌識、身生身的識:“發叁識”;“及相應故”,相應的心所法。“不共事,謂臭嘗覺香味觸叁用各別故”,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覺,嗅香、嘗味、覺觸,各是各的作用不同。

  

  這就是前面五根對四個事情都有增上作用。眼耳是差不多的,放在一類說;鼻舌身又是一類說。總的說對四個事情都有增上作用:一個是莊嚴身;一個是導養身;一個是生識等,“等”就是心所法;不共事,各有各別的不同的作用。

  

  

  

  

  四根于二種者,女男命意,此于二事,能爲增上。且女男根,二增上者:一、有情異,二、分別異。有情異者,由此二根,令諸有情,女男類別。分別異者,由此二根,形相言音,乳房等別。男形大,女形小;男言雄,女言細;男乳房小,女乳房大。

  

  下邊“四根于二種”,女根、男根、命根、意根,這四個根,都對兩個事情有增上的作用。

  

  先說女男根,“ 且女男根,二增上者”,女男根有什麼增上作用呢?“一、有情異,二、分別異”。第一把有情分成兩類:男的、女的,這是靠女男根;第二分別異,他(她)的性格不同,他(她)的身體、生理的狀態也不同。“有情異者,由此二根,令諸有情,女男類別”,有情異就是因爲女、男根的關系,有情當中分成男女兩類。

  

  這個我們先說一下,按佛教的說法,劫初的時候都是中性的,沒有男女之別。劫末的時候,阿鼻地獄開始火燒,燒到初禅;經過七次的火之後,又是大水一次,一直淹到二禅;再七次的水之後,又是風災,一直把叁禅都吹毀了。這時從地獄到叁禅都沒有有情。到成劫的時候,世界又形成了,形成空的器世界,沒有有情。這時候,叁禅天、二禅天先有衆生,然後二禅天中光音天的衆生看到地面上空空的一塊,風景也很好,來玩玩;開始,玩了就回去了。玩到後來呢,看到地下有地味,很好吃,貪味道就吃。

  

  (26B)貪吃是不好的事情。貪吃,說起來好象比男女好一點,不是大問題。但是劫初時,就是因爲貪吃,光音天的人把地上的東西一吃,光明也沒有了,人也重了,飛不上去了,祗好在地上定居了。定居之後,因爲貪這個東西呢,地味慢慢沒有了——越是貪,好的東西就沒有了。後來自然香稻,自然香稻吃了。因爲地味這些東西還是細的,吃了之後,毛孔裏排泄掉了,沒有大小便。後來呢,因爲福報不夠了,越是貪,福報越差,吃東西,慢慢粗了。粗了就要大小便了;有了大小便就要排大小便的地方了。這個時候有的衆生呢,他就是有淫欲心,看到人家大小便地方,起染汙心。那麼就分了兩類,女男根生出來了。有些性格比較剛強的、進取的,他成男性;有一些就成了女性。這樣子有了吃,才有大小便;有了大小便,就有男女根。這個主要還是從吃來的。

  

  我們不要看輕了吃:“要吃得好,吃得好!”你吃得好嘛,以後的事情就多了。我們不是在《沙彌律》講過嗎?出家人飲食主要是一個:好象是車子的輪盤一樣,它推不動了,上點油就完了。什麼好的油、香的油、臭的油都不關你的事。油使上去,把車輪子滑了,能推走就行了。目的在此。出家人也是,吃了飲食,目的就是把身體維持到能修行就完了。說好吃、不好吃,這個都是多余的事情。你塗在車子上的油,香的也好、臭的也好,不相幹的。再好的油塗上去,也不過是把車子弄滑了,走路就完了。吃得好有什麼用!

  

  所以,一方面固然說修行要靠飲食,“*輪未轉,食輪先轉”,吃飽了才能學法,這個固然是對的。但是不要執著那個吃,能夠吃得過去,把身體維持到了就對了。一定要吃得好好的——以前就有一些人:營養不夠了,什麼東西不夠啦,晚餐不吃又不夠了,一天到晚考慮的是自己的身體。那你修什麼行呢?我們說身體固然要維持到能修行,但是不要執著;把身體太保愛了,那就是身執,身執是煩惱的根本。

  

  這個女男根,分別男女二類。“分別異”,有了男女二類,它身上特征就不一樣、生理上也不一樣、性格也不一樣,“分別異”,這是分別。“由此二根,形相言音,乳房等別”,“形相”:男的形大,女的形要小一點;“言音”:男的語言的聲音要雄一點,女人要細一點、柔一點;男的乳房小,女的乳房大。這是生理上不同,都是因爲女男根的關系。這兩個根對這兩類事情有增上作用。

  

  

  

  

  命根二者:一能續過去衆同分,二能持現在衆同分。意根二者:一、能續後有,二、自在隨行。言後有者,是生有也;由中有位,起愛恚心,便續生有。論引經雲:時健達縛,于二心中,隨一現行,謂或愛俱,或恚俱等。健達縛,此雲尋香,中有名也。男中有,于母起愛,于父起恚;女中有,于父起愛,于母起瞋也。自在隨行者,經雲:心能導世間,自在義也。心能遍攝受,隨行義也。如是心一法,皆自在隨行。

  

  “命根”也有二個增上作用:“一能續過去衆同分,二能持現在衆同分。”命根,過去的衆同分(就是前一輩子)到現在投生了,它能夠把它繼續下來。衆同分是什麼?假使你生到天上,你跟天上的一類,有同樣的分,叫衆同分。那麼生在人間,那就是人間的衆同分,跟大家人間是一個同類的。這個衆同分,簡單地說,就是你生命在什麼地方就采取那地方的一類有情的樣子。過去衆同分假使死掉了,要相續的話,就靠命根;現在的衆同分,能夠把它持住、不壞掉,也就是靠這個命根。所以說,命根對這兩類事情有增上的作用:一個能續過去的衆同分,一個能夠持現在的衆同分。

  

  “意根”也是二個作用:“一、能續後有,二、自在隨行。”一個能續後有,你這一輩子死掉,能夠投生到後輩去,再繼續它的生命;一個是自在隨行,心爲主嘛,一切都隨心轉了。

  

  “言後有者”,就是“生有”。我們說四有輪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現在這個身體叫本有;本有的最後一剎那、臨終的一剎那,叫死有;死有以後,沒有投生之前,就是中有;中有投生了,生有——生有就是後有。所以說“言後有者”,後來的一生的開始就是生有。實際上來說生有是很短的:投生那一剎那。那麼生有之後是本有,後來一生的本有就是後有了。這個後有指的生有,投生那一剎那。這個四有輪轉,我想你們都熟悉吧?在《叁學》裏邊也有的:本有、死有、中有、生有。“由中有位,起愛恚心,便續生有”,在中有的時候,起個愛心、恚心(瞋恨心),“便續生有”,就投生,産生生有。這是經裏的話,不是論自己編的:“論引經雲:時健達縛,于二心中,隨一現行,謂或愛俱,或恚…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