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39

  ..續本文上一頁?頌曰

  

  心不相應行  得非得同分  無想二定命  相名身等類

  

  心王心所,我們從界品開始講。講五蘊的時候,心王就是識蘊,講完了。那麼前面心所法也講完了。所以說心王心所,到此爲止,全部講完了。“廣分別”,全部講過了。還有一個“心不相應行”,都是見過幾個,命根,得、非得,還有衆同分了等等,都見過面的。但是到底是什麼東西,沒有正面講過。這個地方就要問了:“何者是耶?”不相應行是哪些呢?這裏要正面地給它講出來了。

  

  頌就是把總的不相應行有多少,叫什麼名字,先說一下。“頌曰:心不相應行,得非得同分,無想二定命,相名身等類。”這個頌要背。我們說哪些要背的?“無慚愧不重,于罪不見怖”,這裏開始都要背。“尋伺心粗細,慢對他心舉”,“心意識體一,心心所有依,有緣有行相,相應義有五”,這些都是很重要的。那麼“心不相應行,得非得同分”,十四個不相應行的名字,這個至少要知道。下邊就不一定了。下邊就是智慧高的就背,智慧差一點的,實在抓不住了,“得謂獲成就”,這個暫時不背也可以。因爲這個相當難。你們看過一遍就知道,很複雜。那你與其背了,一個也不懂,不如暫時不背,就算了。前面那個呢,很重要,其他的書經常要用到,也不是很難,當你背頌的時候,就可以把那個意思回憶起來的。那麼背了有好處,全部要背。

  

  下面就是說,心不相應行有多少呢?得;非得;同分,我們見過的,衆同分;無想,無想 天;二定,就是無想定、滅盡定;(命,命根;)相,生、住、異、滅;名身,名、句、文身。一共十四個。

  

  

  

  

  釋曰:頌言二定者,無想定、滅盡定也。相者,四相也。名身等者,等取句文身也。總有十四:一得,二非得,叁同分,四無想果,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命根,八生,九住,十異,十一滅,十二名身,十叁句身,十四文身。此十四種,體非心所,不與心相應,名心不相應;五蘊門中,是行蘊攝,故名心不相應行。

  

  “釋曰:頌言二定者,無想定、滅盡定也。”兩個無心定,一個是無想定,外道的;一個是滅盡定,聖者的,內道的。“相”是“四相”,生、住、異、滅。“名身等者”,名身、文身、句身,一共叁個,“等”就是等這個,“等取句(身)文身也”。

  

  “總有十四”,一共十四個不相應行。七十五法,幾個不相應行?十四個。哪十四個?這個頌一背就來了。所以這個頌還是背一下。一共十四不相應行,下邊開出來了。“一得”,頌子上有的。“二非得”,也有的。“叁同分”,也有的。“四無想果”,無想天,這個感的異熟果,那麼是無想果。第五、第六,“無想定、滅盡定”,就是“二定”。那麼命,“命根”,見過面的。“相”就是生、住、異、滅了,所以八、九、十、十一這四個,就是代表“生、住、異、滅”。“十二名身,十叁句身,十四文身”。“名身等”,“等”就是等句身、文身。那麼把這個頌一背呢,十四個不相應行就在裏邊了,要把它記住。因爲頌裏邊有二定有略的,名身等,等什麼?二定是什麼?這要自己把它化得開,這很容易的,不難的。

  

  “此十四種,體非心所,不與心相應,名心不相應;五蘊門中,是行蘊攝,故名心不相應行。”那麼解釋爲什麼叫心不相應行呢?因爲這十四個法它跟心不相應,不是心所法。心所法有五個意思,五義相應,跟心王是相應的,叫相應行。那麼它是不相應的,又是在行蘊裏邊的。不相應,是跟心王不相應;行蘊的行,它是行蘊,叫行。那麼加起來,就是不相應行。我們說不相應行,什麼釋?持業釋。不相應,就是它,就是那個行。

  

  

  

  

  丁二 別牒解釋

  

  從此第二,別牒解釋,于中有七:一、明得非得,二、明同分,叁、明無想,四、明二定,五、明命根,六、明四相,七、明名身等。

  

  這十四個名詞提出來,那麼一個一個解釋了。這還不好搞了,“得非得”,是有部裏邊相當麻煩的一個事情。那麼還是要講下去了。

  

  這一段,能懂的是更好了,實在不懂呢,大概的意思,什麼叫得?什麼叫獲?什麼叫成就?這個知道就行了。至于說裏邊,法前得、法後得、法俱得是什麼?這個你不知道,馬馬虎虎,暫時你就不知道算了,以後再來。能夠知道的,譬如說有一些他本來學得還可以的,那麼還是要抓一抓。不要說他們可以不知道,我們也放一放。那你自己吃虧了,以後你給人家講得、非得,你莫名其妙。

  

  “從此第二,別牒解釋”。分七科,“一、明得非得,二、明同分,叁、明無想,四、明二定,五、明命根,六、明四相,七、明名身等。”十四個分成七段來講。

  

  

  

  

  戊一 明得非得

  

  就初第一明得非得中,複分兩段:一、明自性,二、明差別。

  

  第一個,“明得非得”,得、非得兩個擺在一起。這個又分兩段,“一明自性、二明差別”。自性就是它本身,差別就是它的各種的變化。

  

  

  

  

  己一 明自性

  

  且初明自性者,論雲:于中且辯得非得相,頌曰

  

  得謂獲成就  非得此相違  得非得唯于  自相續二滅

  

  “且初明自性者,論雲:于中且辯得非得相”,那麼先說得、非得,到底是什麼一樣東西?“頌曰:得謂獲成就”。這個就是說,一般的實在差得很的,“獲成就”,這個要知道;“非得此相違”,“非得”跟它反過來,不獲、不成就,就是那麼一回事。這個起碼的,要知道。那麼下邊的很麻煩的呢,有些水平低的就算了;水平高的,還是要把它搞清楚。這個頌呢,暫時可以不背。但是“得謂獲成就”,這個還是要記住,“非得此相違”。這個因爲“得非得”到底是什麼東西?把這兩句記住嘛,大概的綱目就拿到了。

  

  “得非得唯于,自相續二滅”。得、非得,一個是成就、獲,一個是非獲、非成就。哪些有得非得呢?“自相續”,自己身上有得非得;“二滅”,擇滅、非擇滅有得。其他的東西沒有得,無情身上沒有得,他相續也沒有得。你成就了天眼,不能成就他的天眼,是你自己身上的成就。或者你證了個擇滅,得了初果了;或者把見道的煩惱(八十八使)斷掉了,得了它們的擇滅了,證到它的無爲了,你證到的是自己身上的,不是人家的,你不能給別人證到。所以說在自相續裏邊,可以得定了,或者成就了什麼,或者成就神通了,或者證到擇滅了。非情身上不能有,其他的有情身上也不能有,祗有自相續上能夠有;那麼兩個滅上也能夠有。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所以說這個頌還是蠻要緊的。但是裏邊的內涵就相當麻煩了。頌還是很好記,簡單,也很扼要。那麼這個頌,能夠背的背一下也好。

  

  

  

  

  釋曰:上兩句明自性,下兩句明所依。

  

  這個得、非得依哪個的呢?依有情身上,或者依兩個滅。

  

  

  

  

  得謂護成就者,釋得自性。得有二種:一獲,二成就也。獲中有二:一、未得今獲,二、已失今獲。故論雲:未得、已失今獲。解雲:未得今獲者,如未得戒,今受得戒,創至生相,將成就故,名爲今獲;已失今獲者,如先坐定,遇緣便舍定,名爲已失;後重修得,創至生相,將成就故,名爲今獲。言成就者,先未得法,今時已得,先已得者,今複不失,此所得法,流至現在,名爲成就。故論雲:得已不失,名爲成就。故知獲時,不名成就,成就時,不名獲也。

  

  什麼叫得獲成就?“得謂獲成就者,釋得(的)自性”,得有什麼自性啊?就是這兩個:一是獲,二是成就。“得有二種:一獲,二成就也。”

  

  “獲中有二”,那麼“獲”有兩個,這個東西打開來就麻煩了。看看頌裏邊還是很簡單。獲有兩個,一個是“未得今獲”,從來沒有得到過,現在第一次得到。假如說見道的時候,苦法忍,無漏法,無始以來從來沒有得到過,現在得到了,獲。第二種,“已失今獲”,以前得到過,但是失掉了,現在重新又得到了,也叫獲。這兩個都是獲。

  

  “故論雲:未得、已失今獲。”什麼叫獲呢?《俱舍論》上有這麼一句話,“未得今獲,已失今獲”,未得的、已失掉的,現在獲,開始得到。

  

  “未得今獲者”,沒有得到的,現在獲了。打個比喻,“如未得戒,今受得戒”,好比沒有得戒,從來沒有受過大戒,現在開始進入戒場,登了壇,得了戒了,這個戒,戒體,“創至生相”,才在生住異滅的生這個地方——生相還在未來,這個前面講過的。將要跨入現在,現在跟未來中間的交界線,還沒有到現在,屬于未來,但是跨一步,就進現在了。這個生相,生住異滅的生,住就是現在的相了。“將成就故”,還沒有成就,就要成就了,這個時候叫獲。這是“未得今獲”。

  

  “已失今獲”,已經失掉的,又重新得到了,也叫獲。“如先坐定,遇緣便舍定”,以前得了定的,碰到緣了,舍定,失掉了,“名爲已失”。

  

  這我們也可以打個比喻。以前有個國王,他經常供養一個仙人。那是外道的,不是佛教內部的了,五通仙人。那麼五通仙人好的也很好了,也教化國王,也做些好事情了。他有神通,五通仙人嘛,有神通了。每天應供的時候,他從空中飛來。國王很恭敬他,兩個手伸出來,把他的腳托住,慢慢放在地下,然後請他進入宮殿、吃飯。每天如此。

  

  有一天,吃飯的時候,國王有緊急的事情(公務)要去辦。他想,這個仙人,我每天接他的,從來沒有阙過一次,現在這個事情太重要了,不能不去,那麼接仙人的事情怎麼辦呢?他顯得很憂愁。他的女兒(公主)來了,她說:父王,你放心好了。你接仙人,我從小看到現在了,我什麼都會,你去我來接好了。國王說,喔,這個也可以(因爲每天他接,她都在旁邊的嘛,怎麼接…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