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颂曰
心不相应行 得非得同分 无想二定命 相名身等类
心王心所,我们从界品开始讲。讲五蕴的时候,心王就是识蕴,讲完了。那么前面心所法也讲完了。所以说心王心所,到此为止,全部讲完了。“广分别”,全部讲过了。还有一个“心不相应行”,都是见过几个,命根,得、非得,还有众同分了等等,都见过面的。但是到底是什么东西,没有正面讲过。这个地方就要问了:“何者是耶?”不相应行是哪些呢?这里要正面地给它讲出来了。
颂就是把总的不相应行有多少,叫什么名字,先说一下。“颂曰:心不相应行,得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相名身等类。”这个颂要背。我们说哪些要背的?“无惭愧不重,于罪不见怖”,这里开始都要背。“寻伺心粗细,慢对他心举”,“心意识体一,心心所有依,有缘有行相,相应义有五”,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那么“心不相应行,得非得同分”,十四个不相应行的名字,这个至少要知道。下边就不一定了。下边就是智慧高的就背,智慧差一点的,实在抓不住了,“得谓获成就”,这个暂时不背也可以。因为这个相当难。你们看过一遍就知道,很复杂。那你与其背了,一个也不懂,不如暂时不背,就算了。前面那个呢,很重要,其他的书经常要用到,也不是很难,当你背颂的时候,就可以把那个意思回忆起来的。那么背了有好处,全部要背。
下面就是说,心不相应行有多少呢?得;非得;同分,我们见过的,众同分;无想,无想 天;二定,就是无想定、灭尽定;(命,命根;)相,生、住、异、灭;名身,名、句、文身。一共十四个。
释曰:颂言二定者,无想定、灭尽定也。相者,四相也。名身等者,等取句文身也。总有十四: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四无想果,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命根,八生,九住,十异,十一灭,十二名身,十三句身,十四文身。此十四种,体非心所,不与心相应,名心不相应;五蕴门中,是行蕴摄,故名心不相应行。
“释曰:颂言二定者,无想定、灭尽定也。”两个无心定,一个是无想定,外道的;一个是灭尽定,圣者的,内道的。“相”是“四相”,生、住、异、灭。“名身等者”,名身、文身、句身,一共三个,“等”就是等这个,“等取句(身)文身也”。
“总有十四”,一共十四个不相应行。七十五法,几个不相应行?十四个。哪十四个?这个颂一背就来了。所以这个颂还是背一下。一共十四不相应行,下边开出来了。“一得”,颂子上有的。“二非得”,也有的。“三同分”,也有的。“四无想果”,无想天,这个感的异熟果,那么是无想果。第五、第六,“无想定、灭尽定”,就是“二定”。那么命,“命根”,见过面的。“相”就是生、住、异、灭了,所以八、九、十、十一这四个,就是代表“生、住、异、灭”。“十二名身,十三句身,十四文身”。“名身等”,“等”就是等句身、文身。那么把这个颂一背呢,十四个不相应行就在里边了,要把它记住。因为颂里边有二定有略的,名身等,等什么?二定是什么?这要自己把它化得开,这很容易的,不难的。
“此十四种,体非心所,不与心相应,名心不相应;五蕴门中,是行蕴摄,故名心不相应行。”那么解释为什么叫心不相应行呢?因为这十四个法它跟心不相应,不是心所法。心所法有五个意思,五义相应,跟心王是相应的,叫相应行。那么它是不相应的,又是在行蕴里边的。不相应,是跟心王不相应;行蕴的行,它是行蕴,叫行。那么加起来,就是不相应行。我们说不相应行,什么释?持业释。不相应,就是它,就是那个行。
丁二 别牒解释
从此第二,别牒解释,于中有七:一、明得非得,二、明同分,三、明无想,四、明二定,五、明命根,六、明四相,七、明名身等。
这十四个名词提出来,那么一个一个解释了。这还不好搞了,“得非得”,是有部里边相当麻烦的一个事情。那么还是要讲下去了。
这一段,能懂的是更好了,实在不懂呢,大概的意思,什么叫得?什么叫获?什么叫成就?这个知道就行了。至于说里边,法前得、法后得、法俱得是什么?这个你不知道,马马虎虎,暂时你就不知道算了,以后再来。能够知道的,譬如说有一些他本来学得还可以的,那么还是要抓一抓。不要说他们可以不知道,我们也放一放。那你自己吃亏了,以后你给人家讲得、非得,你莫名其妙。
“从此第二,别牒解释”。分七科,“一、明得非得,二、明同分,三、明无想,四、明二定,五、明命根,六、明四相,七、明名身等。”十四个分成七段来讲。
戊一 明得非得
就初第一明得非得中,复分两段:一、明自性,二、明差别。
第一个,“明得非得”,得、非得两个摆在一起。这个又分两段,“一明自性、二明差别”。自性就是它本身,差别就是它的各种的变化。
己一 明自性
且初明自性者,论云:于中且辩得非得相,颂曰
得谓获成就 非得此相违 得非得唯于 自相续二灭
“且初明自性者,论云:于中且辩得非得相”,那么先说得、非得,到底是什么一样东西?“颂曰:得谓获成就”。这个就是说,一般的实在差得很的,“获成就”,这个要知道;“非得此相违”,“非得”跟它反过来,不获、不成就,就是那么一回事。这个起码的,要知道。那么下边的很麻烦的呢,有些水平低的就算了;水平高的,还是要把它搞清楚。这个颂呢,暂时可以不背。但是“得谓获成就”,这个还是要记住,“非得此相违”。这个因为“得非得”到底是什么东西?把这两句记住嘛,大概的纲目就拿到了。
“得非得唯于,自相续二灭”。得、非得,一个是成就、获,一个是非获、非成就。哪些有得非得呢?“自相续”,自己身上有得非得;“二灭”,择灭、非择灭有得。其他的东西没有得,无情身上没有得,他相续也没有得。你成就了天眼,不能成就他的天眼,是你自己身上的成就。或者你证了个择灭,得了初果了;或者把见道的烦恼(八十八使)断掉了,得了它们的择灭了,证到它的无为了,你证到的是自己身上的,不是人家的,你不能给别人证到。所以说在自相续里边,可以得定了,或者成就了什么,或者成就神通了,或者证到择灭了。非情身上不能有,其他的有情身上也不能有,祗有自相续上能够有;那么两个灭上也能够有。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所以说这个颂还是蛮要紧的。但是里边的内涵就相当麻烦了。颂还是很好记,简单,也很扼要。那么这个颂,能够背的背一下也好。
释曰:上两句明自性,下两句明所依。
这个得、非得依哪个的呢?依有情身上,或者依两个灭。
得谓护成就者,释得自性。得有二种:一获,二成就也。获中有二:一、未得今获,二、已失今获。故论云:未得、已失今获。解云:未得今获者,如未得戒,今受得戒,创至生相,将成就故,名为今获;已失今获者,如先坐定,遇缘便舍定,名为已失;后重修得,创至生相,将成就故,名为今获。言成就者,先未得法,今时已得,先已得者,今复不失,此所得法,流至现在,名为成就。故论云:得已不失,名为成就。故知获时,不名成就,成就时,不名获也。
什么叫得获成就?“得谓获成就者,释得(的)自性”,得有什么自性啊?就是这两个:一是获,二是成就。“得有二种:一获,二成就也。”
“获中有二”,那么“获”有两个,这个东西打开来就麻烦了。看看颂里边还是很简单。获有两个,一个是“未得今获”,从来没有得到过,现在第一次得到。假如说见道的时候,苦法忍,无漏法,无始以来从来没有得到过,现在得到了,获。第二种,“已失今获”,以前得到过,但是失掉了,现在重新又得到了,也叫获。这两个都是获。
“故论云:未得、已失今获。”什么叫获呢?《俱舍论》上有这么一句话,“未得今获,已失今获”,未得的、已失掉的,现在获,开始得到。
“未得今获者”,没有得到的,现在获了。打个比喻,“如未得戒,今受得戒”,好比没有得戒,从来没有受过大戒,现在开始进入戒场,登了坛,得了戒了,这个戒,戒体,“创至生相”,才在生住异灭的生这个地方——生相还在未来,这个前面讲过的。将要跨入现在,现在跟未来中间的交界线,还没有到现在,属于未来,但是跨一步,就进现在了。这个生相,生住异灭的生,住就是现在的相了。“将成就故”,还没有成就,就要成就了,这个时候叫获。这是“未得今获”。
“已失今获”,已经失掉的,又重新得到了,也叫获。“如先坐定,遇缘便舍定”,以前得了定的,碰到缘了,舍定,失掉了,“名为已失”。
这我们也可以打个比喻。以前有个国王,他经常供养一个仙人。那是外道的,不是佛教内部的了,五通仙人。那么五通仙人好的也很好了,也教化国王,也做些好事情了。他有神通,五通仙人嘛,有神通了。每天应供的时候,他从空中飞来。国王很恭敬他,两个手伸出来,把他的脚托住,慢慢放在地下,然后请他进入宫殿、吃饭。每天如此。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国王有紧急的事情(公务)要去办。他想,这个仙人,我每天接他的,从来没有阙过一次,现在这个事情太重要了,不能不去,那么接仙人的事情怎么办呢?他显得很忧愁。他的女儿(公主)来了,她说:父王,你放心好了。你接仙人,我从小看到现在了,我什么都会,你去我来接好了。国王说,喔,这个也可以(因为每天他接,她都在旁边的嘛,怎么接…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