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38

  ..续本文上一页,他的烦恼一起,通就没有了。掉下来之后,那个国王大发脾气,你们这一群人不规矩,来偷看我的宫娥彩女,那怎么处理啊?就杀了。所以对境不去避免的话,凡夫是没有办法修行的。

  

  为什么古代的丛林都在深山里边?就是取那个清净的境,才能生起清净的心。如果你经常要跟那些五欲打交道,你又想修行,怎么可能!你真正想修行的话,非与此一刀两断不可!你这边也要沾,那边也要取。熊掌也要吃,鱼也要吃,那你怎么行呢!现在很多人说,既做转轮圣王,又要成佛,一举两得,不是很好吗?转轮圣王的福气,享受也享了,佛教化世间的事情也做了——不可能的了!释迦牟尼佛本来是转轮圣王,他不是也可以成佛吗?他为什么转轮圣王不要呢?就是“二者不可兼得”啊!你要这个,就不能得那个;你要得那个,就不能得这个。这就是靠智慧抉择。我们学阿毗达磨,学什么什么,学佛经,就是要养成这个智慧。佛彻头彻尾的就是智慧。佛的教,就是智慧的宗教,离开智慧谈不上佛教。

  

  前两天,温州有一个居士,他以前在这里听过一段时间,你们可能记得吧,瘦瘦的一个男孩子。他跑到温州,他感到温州那个社会很复杂,很堕落,他感到很不好。可是,他也不能坚持在这个清净的地方住下去,为什么?他是三房隔一个儿子,他的母亲非要他回去不可的。那么他这个环境之下,祗好回去了。他眼睹耳濡的,都是看到那些染污的东西,感到很讨厌。现在是讨厌了,我说你如果心里不提高警惕的话,将来这些东西,会不讨厌的,甚至于会离不开的,甚至没有它,也许你过不了的。那就是烦恼的东西了。

  

  烦恼,一开始,你不要以为你好象是有所警惕了,这个警惕会麻痹的。多接触之后,警惕性没有之后,就跟烦恼一路走了,同流合污,那时就完了。所以说修行的人,就是这个地方要提高警惕,提心吊胆的,不要被五欲境所染掉。那么这个就是境跟心的关系,一定要把它弄清楚,然后你要下功夫,可以断除那些心。要断心从境上断;真正你断了烦恼之后,那些境就无所谓了。

  

  第一“有所依”讲过了。第二“有所缘”,有“所缘”的“境”,什么境呢?“所缘境者,色等六境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个境了。那么第二个“名有所缘”,当我们看到有所缘的时候,要知道,这就是心王、心所。

  

  

  

  

  三名有行相,谓同有一行相也。如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青上影像,此识上相,名为行相。行谓行解,即能缘心也;相谓影修21,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为行相,依主释也。心与心所,皆有青相,青相虽多,同一青故,名同有一行相也,或名有行相。论云:即于所缘品类差别,等起行相故。解云:品类差别者,境非一也。等起者,心心所齐等起也。

  

  第三个名词,“有行相”,“谓同有一行相也”,心王、心所它们缘境的时候,缘的是个境,心上起的行相,就是心上缘境的时候,那个样子,这个心的状态,也是一个,一样的,“同有一行相”。打个比喻,“如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青上影像”,假使你所缘的境是青的颜色,那么心王也好、心所也好,它们的心上边都带一个青的影像,跟拍照片一样,青的东西就在心上反映出来。心所上也反映出这个东西。行相是一样。

  

  “此识上相,名为行相。行谓行解,即能缘心也。相谓影像,即行上相也。”什么叫行相?这里解释一下。这个行相我们经常碰到的。境的行相,心所的行相,到底什么叫行相?恐怕叫你说清楚也不好说了。心里好象有点意思会到了,可是明确地把它说出来很难。那么这里就是给你说清楚了。“识上相”,就是心上的相貌。把外面的相在心上显出来,就是相,“行相”。“行”什么?“行解”,心里缘了那个境,作什么解,什么样子理解,行解之相,“能缘(的)心”就是行解。那么“相”就是“影像”,对所缘的相,在我们心上反映出来,就叫行相。

  

  “行解之相,名为行相”,什么叫行相呢?说了半天就是“行解之相”,心里缘那个境,它所取的,对那个境的反映,就是行相。“依主释也”,行相是依主释。什么依主释?行解之相。什么叫行相?这个要记住。

  

  “心与心所,皆有青相,青相虽多,同一青故,名同有一行相也。”心王、心所每一个上边都有一个青的相,那么这个相很多了。心王缘一个青相,我们说,最起码的欲界二十二心所,那二十二个心所,每一个心所法都有一个青相,那起码有二十二个青,那都是青,一样的,所以叫同一行相。“或名有行相”,这就是心王、心所另外一个名字叫行相;“有行相”,也是指的心王、心所。

  

  “论云:即于所缘品类差别,等起行相故”,就是所缘的法,“品类差别”,各式各样的差别,它们相等地起那个同样的行相。心王、心所起的行相是相同的。“解云:品类差别者,境非一也。”当心王、心所缘各式各样境的时候,“等起者”,心王、心所起的行相是一样的,“心心所齐等起也”,就是行相,不管你缘什么境,心王有什么行相,心所也有什么行相,它们的行相是相等的。

  

  

  

  

  四名相应,等和合故。等和合者,谓心心所,五义平等,故说相应。一所依,二所缘,三行相,四时,五事,皆平等故。时等者,谓心心所同生住异灭时故。事等者,事者体也,一相应中,如心体一,诸心所法各各亦尔,无两受等共相应故。

  

  四个名词,有所依、有所缘、有行相三个,最后一个叫相应。相应也是指心王、心所。所以说我们心王、心所,这里介绍了四个名词。

  

  什么叫“相应”?“等和合故。”所谓相应,平等地和合,合在一起,这叫相应。这我们相应意思也知道了,相应就是合得起来了。合不起的嘛,叫不相应了。那么什么叫“等和合”呢?“谓心、心所,五义平等”,这有条件的了。所谓和合,不是乱糟糟地说一个和合。什么条件之下叫相应,如果不符合这个条件就是不相应。那么条件很多,五个。

  

  “五义平等,故说相应”,什么叫相应?要五个意思,都是平等,就是相合的,这叫相应。哪五个?一个“所依”,同一所依;二是“所缘”,同一所缘。你说心王、心所,要是眼识看东西,那么眼识依的是眼根,同时依无间灭意,那么它的心所法,也是依眼根的,也是依无间灭意的,这是同一个所依。所缘,假使你缘青的境,那么眼睛,眼识缘的是青,心所法所缘的也是青,所缘的也是一样。三“行相”,当你缘了这个境,心里的反应,心所法反应的跟心王所起的行解之相,同样的,都是显个青的东西在心里边。还有“时”、“事”这两个也一样,“皆平等故。”这五个东西平等,就叫相应,差一个不叫相应。

  

  (34A)所依、所缘、行相三个,前面都讲过了,“时”、“事”没有讲过,这里讲一下。什么是“时”平等呢?“时等者,谓心心所,同生住异灭时故”。心王、心所,生住异灭也是相同的。心王在生相的时候,心所也是在生相;心王是住相,心所也是住相;心王是灭相,心所也是灭相,时间相等。这个很微细了。刹那里边的分析,一个刹那里边一个生灭了,一个生灭里边的生住异灭也是相等的,同步的。这个就是“时等”。

  

  下边“事等”。“事”就是指“体”。“一相应中,如心体一,诸心所法各各亦尔,无两受等共相应故”。那么相应的一个心王心所里边呢,一个心王是一个体,它的每一个心所法都是一个体;体是同样的,所以我们前面说,不能有两个慧。前面的大地法里边有慧了,不能再来一个其他的,五见里边的邪见什么慧再加进去,不需要了。不能有两个。心王体是一个,每一个心所法的体也祗能有一个。这是有部的说法。不可能有两个受,同时两个受相应——一方面感到很苦,一方面感到很快乐,这没有的了。苦的时候就是苦,那你如果改变了,第二刹那高兴了,那就是快乐了;但是快乐的时候,跟苦不是同时间的了。所以说在心王、心所呢,体是一个。不能一个心王,同样的心所法起两个或者三个,这不可能。每一个心所法跟它相应的,都就是一个体。

  

  这里讲了个相应,就是心王、心所又叫相应,这个名词。五义相应非常重要。我们说心王、心所它们能够相应,有五个条件,这五个条件都要平等,这才叫相应。有一个条件不平等,就不相应。这也是我们说,僧团要和合,六和合,条件合适了,叫和合僧。如果这个六合里边差一个两个,那就差了,不行了,不是真正的和合。如果都做不到的话,那就是不和合众,甚至于破僧都会出现。那么这个五义相应里边呢,这个要记住。同一所依,同一所缘,同一行相,同一时间(生住异灭),同一个事(同一个体):都是一个。这五个条件符合的,相应。心王、心所它们有这个条件,可以相应,五义相应,这个很重要。

  

  

  上来不同,总是第一明心所竟。

  

  上来讲了好几个课题,不同的讲了很多,但是总的来说,把心所法都讲完了。下面一个课题就是不相应行了。法界里边,一个相应行,相应法就是心所法了。心所法相应的讲完了,那么所谓相应我们知道了,就是这五个意思叫相应。下边第二讲不相应行,就是没有这个五个意思的,不相应的行,行就是有为法了。

  

  

  

  

  丙二 明不相应行

  

  从此大文第二,明不相应行,于中有三:一、总标名数,二、别牒解释,三、诸门分别。

  

  不相应行分三科来讲。第一个是总的名字标一下,不相应行一共有几个,叫什么名字。第二个“别牒解释”,每一个的不同的解释。第三个,这些不相应行,用“诸门分别”来解释它们的意思。先讲第一科。

  

  

  

  

  丁一 总标名数

  

  且初总标名数者,论云:已说心心所广分别义,心不相应行,何者是耶…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