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38

  ..續本文上一頁,他的煩惱一起,通就沒有了。掉下來之後,那個國王大發脾氣,你們這一群人不規矩,來偷看我的宮娥彩女,那怎麼處理啊?就殺了。所以對境不去避免的話,凡夫是沒有辦法修行的。

  

  爲什麼古代的叢林都在深山裏邊?就是取那個清淨的境,才能生起清淨的心。如果你經常要跟那些五欲打交道,你又想修行,怎麼可能!你真正想修行的話,非與此一刀兩斷不可!你這邊也要沾,那邊也要取。熊掌也要吃,魚也要吃,那你怎麼行呢!現在很多人說,既做轉輪聖王,又要成佛,一舉兩得,不是很好嗎?轉輪聖王的福氣,享受也享了,佛教化世間的事情也做了——不可能的了!釋迦牟尼佛本來是轉輪聖王,他不是也可以成佛嗎?他爲什麼轉輪聖王不要呢?就是“二者不可兼得”啊!你要這個,就不能得那個;你要得那個,就不能得這個。這就是靠智慧抉擇。我們學阿毗達磨,學什麼什麼,學佛經,就是要養成這個智慧。佛徹頭徹尾的就是智慧。佛的教,就是智慧的宗教,離開智慧談不上佛教。

  

  前兩天,溫州有一個居士,他以前在這裏聽過一段時間,你們可能記得吧,瘦瘦的一個男孩子。他跑到溫州,他感到溫州那個社會很複雜,很墮落,他感到很不好。可是,他也不能堅持在這個清淨的地方住下去,爲什麼?他是叁房隔一個兒子,他的母親非要他回去不可的。那麼他這個環境之下,祗好回去了。他眼睹耳濡的,都是看到那些染汙的東西,感到很討厭。現在是討厭了,我說你如果心裏不提高警惕的話,將來這些東西,會不討厭的,甚至于會離不開的,甚至沒有它,也許你過不了的。那就是煩惱的東西了。

  

  煩惱,一開始,你不要以爲你好象是有所警惕了,這個警惕會麻痹的。多接觸之後,警惕性沒有之後,就跟煩惱一路走了,同流合汙,那時就完了。所以說修行的人,就是這個地方要提高警惕,提心吊膽的,不要被五欲境所染掉。那麼這個就是境跟心的關系,一定要把它弄清楚,然後你要下功夫,可以斷除那些心。要斷心從境上斷;真正你斷了煩惱之後,那些境就無所謂了。

  

  第一“有所依”講過了。第二“有所緣”,有“所緣”的“境”,什麼境呢?“所緣境者,色等六境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個境了。那麼第二個“名有所緣”,當我們看到有所緣的時候,要知道,這就是心王、心所。

  

  

  

  

  叁名有行相,謂同有一行相也。如緣青境,心及心所皆帶青上影像,此識上相,名爲行相。行謂行解,即能緣心也;相謂影修21,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爲行相,依主釋也。心與心所,皆有青相,青相雖多,同一青故,名同有一行相也,或名有行相。論雲:即于所緣品類差別,等起行相故。解雲:品類差別者,境非一也。等起者,心心所齊等起也。

  

  第叁個名詞,“有行相”,“謂同有一行相也”,心王、心所它們緣境的時候,緣的是個境,心上起的行相,就是心上緣境的時候,那個樣子,這個心的狀態,也是一個,一樣的,“同有一行相”。打個比喻,“如緣青境,心及心所皆帶青上影像”,假使你所緣的境是青的顔色,那麼心王也好、心所也好,它們的心上邊都帶一個青的影像,跟拍照片一樣,青的東西就在心上反映出來。心所上也反映出這個東西。行相是一樣。

  

  “此識上相,名爲行相。行謂行解,即能緣心也。相謂影像,即行上相也。”什麼叫行相?這裏解釋一下。這個行相我們經常碰到的。境的行相,心所的行相,到底什麼叫行相?恐怕叫你說清楚也不好說了。心裏好象有點意思會到了,可是明確地把它說出來很難。那麼這裏就是給你說清楚了。“識上相”,就是心上的相貌。把外面的相在心上顯出來,就是相,“行相”。“行”什麼?“行解”,心裏緣了那個境,作什麼解,什麼樣子理解,行解之相,“能緣(的)心”就是行解。那麼“相”就是“影像”,對所緣的相,在我們心上反映出來,就叫行相。

  

  “行解之相,名爲行相”,什麼叫行相呢?說了半天就是“行解之相”,心裏緣那個境,它所取的,對那個境的反映,就是行相。“依主釋也”,行相是依主釋。什麼依主釋?行解之相。什麼叫行相?這個要記住。

  

  “心與心所,皆有青相,青相雖多,同一青故,名同有一行相也。”心王、心所每一個上邊都有一個青的相,那麼這個相很多了。心王緣一個青相,我們說,最起碼的欲界二十二心所,那二十二個心所,每一個心所法都有一個青相,那起碼有二十二個青,那都是青,一樣的,所以叫同一行相。“或名有行相”,這就是心王、心所另外一個名字叫行相;“有行相”,也是指的心王、心所。

  

  “論雲:即于所緣品類差別,等起行相故”,就是所緣的法,“品類差別”,各式各樣的差別,它們相等地起那個同樣的行相。心王、心所起的行相是相同的。“解雲:品類差別者,境非一也。”當心王、心所緣各式各樣境的時候,“等起者”,心王、心所起的行相是一樣的,“心心所齊等起也”,就是行相,不管你緣什麼境,心王有什麼行相,心所也有什麼行相,它們的行相是相等的。

  

  

  

  

  四名相應,等和合故。等和合者,謂心心所,五義平等,故說相應。一所依,二所緣,叁行相,四時,五事,皆平等故。時等者,謂心心所同生住異滅時故。事等者,事者體也,一相應中,如心體一,諸心所法各各亦爾,無兩受等共相應故。

  

  四個名詞,有所依、有所緣、有行相叁個,最後一個叫相應。相應也是指心王、心所。所以說我們心王、心所,這裏介紹了四個名詞。

  

  什麼叫“相應”?“等和合故。”所謂相應,平等地和合,合在一起,這叫相應。這我們相應意思也知道了,相應就是合得起來了。合不起的嘛,叫不相應了。那麼什麼叫“等和合”呢?“謂心、心所,五義平等”,這有條件的了。所謂和合,不是亂糟糟地說一個和合。什麼條件之下叫相應,如果不符合這個條件就是不相應。那麼條件很多,五個。

  

  “五義平等,故說相應”,什麼叫相應?要五個意思,都是平等,就是相合的,這叫相應。哪五個?一個“所依”,同一所依;二是“所緣”,同一所緣。你說心王、心所,要是眼識看東西,那麼眼識依的是眼根,同時依無間滅意,那麼它的心所法,也是依眼根的,也是依無間滅意的,這是同一個所依。所緣,假使你緣青的境,那麼眼睛,眼識緣的是青,心所法所緣的也是青,所緣的也是一樣。叁“行相”,當你緣了這個境,心裏的反應,心所法反應的跟心王所起的行解之相,同樣的,都是顯個青的東西在心裏邊。還有“時”、“事”這兩個也一樣,“皆平等故。”這五個東西平等,就叫相應,差一個不叫相應。

  

  (34A)所依、所緣、行相叁個,前面都講過了,“時”、“事”沒有講過,這裏講一下。什麼是“時”平等呢?“時等者,謂心心所,同生住異滅時故”。心王、心所,生住異滅也是相同的。心王在生相的時候,心所也是在生相;心王是住相,心所也是住相;心王是滅相,心所也是滅相,時間相等。這個很微細了。刹那裏邊的分析,一個刹那裏邊一個生滅了,一個生滅裏邊的生住異滅也是相等的,同步的。這個就是“時等”。

  

  下邊“事等”。“事”就是指“體”。“一相應中,如心體一,諸心所法各各亦爾,無兩受等共相應故”。那麼相應的一個心王心所裏邊呢,一個心王是一個體,它的每一個心所法都是一個體;體是同樣的,所以我們前面說,不能有兩個慧。前面的大地法裏邊有慧了,不能再來一個其他的,五見裏邊的邪見什麼慧再加進去,不需要了。不能有兩個。心王體是一個,每一個心所法的體也祗能有一個。這是有部的說法。不可能有兩個受,同時兩個受相應——一方面感到很苦,一方面感到很快樂,這沒有的了。苦的時候就是苦,那你如果改變了,第二刹那高興了,那就是快樂了;但是快樂的時候,跟苦不是同時間的了。所以說在心王、心所呢,體是一個。不能一個心王,同樣的心所法起兩個或者叁個,這不可能。每一個心所法跟它相應的,都就是一個體。

  

  這裏講了個相應,就是心王、心所又叫相應,這個名詞。五義相應非常重要。我們說心王、心所它們能夠相應,有五個條件,這五個條件都要平等,這才叫相應。有一個條件不平等,就不相應。這也是我們說,僧團要和合,六和合,條件合適了,叫和合僧。如果這個六合裏邊差一個兩個,那就差了,不行了,不是真正的和合。如果都做不到的話,那就是不和合衆,甚至于破僧都會出現。那麼這個五義相應裏邊呢,這個要記住。同一所依,同一所緣,同一行相,同一時間(生住異滅),同一個事(同一個體):都是一個。這五個條件符合的,相應。心王、心所它們有這個條件,可以相應,五義相應,這個很重要。

  

  

  上來不同,總是第一明心所竟。

  

  上來講了好幾個課題,不同的講了很多,但是總的來說,把心所法都講完了。下面一個課題就是不相應行了。法界裏邊,一個相應行,相應法就是心所法了。心所法相應的講完了,那麼所謂相應我們知道了,就是這五個意思叫相應。下邊第二講不相應行,就是沒有這個五個意思的,不相應的行,行就是有爲法了。

  

  

  

  

  丙二 明不相應行

  

  從此大文第二,明不相應行,于中有叁:一、總標名數,二、別牒解釋,叁、諸門分別。

  

  不相應行分叁科來講。第一個是總的名字標一下,不相應行一共有幾個,叫什麼名字。第二個“別牒解釋”,每一個的不同的解釋。第叁個,這些不相應行,用“諸門分別”來解釋它們的意思。先講第一科。

  

  

  

  

  丁一 總標名數

  

  且初總標名數者,論雲:已說心心所廣分別義,心不相應行,何者是耶…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