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别。
关于憍呢,这个我们前面说过了,它是通三界。慢也通三界。那么这个东西很不容易除掉啊。不但欲界里边有,上边二界还是有这个东西。在我们《戒定慧基本三学》里边,好象是禅定品的后头,有一个恃,三十六个恃20,自己执着自己的色力好,出身高,自己的学问大,或者是自己的本事强,自己的什么,总之自己超胜的地方,自己感到自己了不得,这个都是我慢的表现,都是我执的表现。那么这些都是烦恼相。这个对我们修行的人很有借鉴的价值。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恃相,恃相就是憍相。凭自己有一点点殊胜的地方,就抬高自己,这些就是我执的表现。有这个东西,就是我执很大。那么我们要除我执,就这些地方看。
丁四 明众名别
从此第四,明众名别者,论云:然心心所,于契经中,随义建立种种名相,今当辨此名义差别。颂曰
心意识体一 心心所有依 有缘有行相 相应义有五
“从此第四,明众名别”,一些名词的差别。“论云:然心心所,于契经中,随义建立种种名相,今当辨此名义差别。”在经里边,对心王、心所,它有很多的名词,根据它的意义,建立了很多名相,就是法相的名词了,这些名词意义的差别,现在要讲一下。
我们说论就是解释经的,很多人都不理解,尤其是汉地的人,总说经是佛说,论是菩萨或者是祖师说的,那么我们看论不如学经,直接学佛好了。不知道佛说的很高啊,你不懂。你要不懂的话,你不如去看看菩萨对经的解释,你看了解释才能通经了。有的人偏偏论不要看,而对现代人的那些一些文章也好,一些解释也好,却很欣赏这些,因为合口味嘛,现代人的思想对这些接近。实际上,现在人既不是菩萨又不是论师,一般的人,凭他自己的文化水平稍微高一点,写了很多,到底对不对也不知道。传说有些人很欢迎。这个也难怪,因为他高深的学不上,祗好从这个下手。但是我们说呢,这个概念——论好象是不及经,不想学论,这个思想是错误的。因为经的意思很深,都是在论里边解释。你不通过论的话,要懂经是十分困难的。那么经里边对心心所有很多名相,这些名相的意义,根据它的各式各样的意义,现在要把它解释一下。
“颂曰:心意识体一”,这个“心”,有的地方叫“意”,有的地方叫“识”,到底是什么差别?体是一个,意思不一样。从某一个角度叫它心,从某个角度叫它意。这下边要讲。“心心所有依,有缘有行相,相应义有五”,心、心所,有的地方叫有依,有的地方叫有行相,有的地方叫有缘,还有心、心王、心所它们相应。我们说相应行,到底什么叫相应?有五个意思叫相应。这个里边都要讲。
释曰:心意识体一者,集起名心,谓能集起三业事也;思量名意;了别名识。复有释言,净不净界,种种差别,故名为心。净者善也。不净者恶也。界者体也。即此为他作所依止,故名为意。即此者,即此心也,将所依义,释意也。作能依止,故名为识,识能依意也。据上两解,是心意识三,名义虽异,其体一也。
“释曰:心意识体一者”,就是第一句话了。心跟意、识都指的一个东西,体是一个——心王。那么为什么叫心呢?“集起名心”。它能够有集起的作用的,那就是说,心有集起的力量,它集起心所,集起那些做什么事情,这个就是前面说的“心能导世间,心能遍摄受”,有这个集起的力量,从这一点看,叫它心。“谓能集起三业事也”,能够集起三业(身、口、意三业)事情,就是靠心来造那些事情的。“心能导世间,心能遍摄受”,就是前面那个心,集起叫心。“思量名意”,从思量的这个作用上说,又叫它意,东西还是一个。“了别名识”,它能够了别的作用叫识。那么心也好,意也好,识也好,就是一个东西。但是呢,从集起的力量来说叫心,从它思量的方面来说叫意,了别的功能来说叫识。
“复有释言,净不净界,种种差别,故名为心。”这是另外一个解释。“净不净界”,这个“界”就是体,下边要说。各种净的、不净的,就是善的、不善的,构成差别,它就叫心。“即此为他作所依止,故名为意”,给其他的法做依止,就叫意。我们前面说的无间灭意,给后来的心王心所作依止,能够从它生起来,叫意。“即此者,即此心也”,就是那个心,给其他的法做依止的时候,就叫意。“将所依义,释意也”,这是从所依的意思来解释意的。前面说思量叫意,这里是所依叫意。“作能依止,故名为识”,一个是所依,一个是能依,作能依的就是识。这个我们说在无间灭意的时候都讲过了:所依的意根,它就是意,给那些后来的心王、心所作一个依止,第六意识的根。能依方面的呢,就是识。这个是另外一个解释。一个是了别叫识,思量叫意;这里呢,是所依的方面叫意,能依的叫识。“识能依意也”,识是能依,依靠什么?依靠意(无间灭意)生起来的。
“据上两解,是心意识三,名义虽异,其体一也。”上边两个解释都是说,心、意、识,虽然它们的意思不一样,名字也不一样,但是它的体性,都是一个东西。从它的某一个方面来看叫它心,另一方面的作用看叫意,从再一方面看叫识。不管怎么说,东西还是一个。那么我们看到经上,或者其他的书上,讲心,或者讲意,或者讲识,那你心里就明白了,就是一个东西。假使它讲心的时候,它有集起的力量,能够集起三业;说它是意的时候,它是思量,或者是作所依的;说它识的时候,它能了别,或者是作能依。这个意思知道了,它的体也知道了,这样子你看经就行了。如果你不知道的话,你至少得查字典,字典好的,你还能查出来,字典差的,查不到。即使好的大辞典,它给你一大堆的解释,你不晓得采取哪一个解释好。我们查字典,就是一般的这个《辞海》也好、《辞源》也好,它一个字给你很多解释,你这篇文章,到底采取哪个解释,还是要靠你的智慧去选择了。你选择个错的,讲起来就讲错了。所以,这里就是最正确的方法告诉你了。
心心所有依,有缘有行相,相应义有五者,此释心心所法,更有四名,义虽有殊,体还一也。
下边,心王、心所,还有其他的名词。“心心所有依,有缘有行相,相应义有五”,这后面三句。“此释心心所法,更有四名”,这个就是说,心王、心所在其他的一般的经典上,还有四个名词。前面三个名词(心意识)专指心王的,下面的四个名词呢,通指心王、心所。“义虽有殊,体还一也。”它的名词、它的意义虽然不一样,它们的体还是一个,就是心王、心所。
一名有所依,谓心心所,皆名有所依,托所依根故。所依根者,眼等六根也。
那么四个名词是什么?“一名有所依”,有所依,心王也好,心所也好,都有所依的,没有所依,它生不出来了。“托所依根故。所依根者,眼等六根也。”心王、心所要生的时候,必定有所依。依什么呢?依它的根。什么叫所依的根呢?眼等六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跟心王一起生起的心所法,这是依前面的五根;第六识依无间灭意——意根。前五识,一方面依净色根,同时也要依意根。这是前面都讲过的。心王如此,心所同样,非要有它依的根不可。
第一个是有所依。当我们看到“有所依”的时候,知道就是指的心王、心所。因为心王、心所都是要有所依的。这一方面看,它们是相同的。
二名有所缘,取所缘境故。所缘境者,色等六境也。
第二个名词叫“有所缘”,心王心所都有所缘的境。“取所缘境故”,因为心王、心所都要取它所缘的境。心王心所就是有所缘的境才生起来的。前面我们讲过,心王心所力量很薄弱,没有那个境它生不起来的。等于一个人,身体很差,或者是一个老人,没有手杖不能走路,它走路必定凭那个杖走。那么此心王、心所同样,它没有境的话,生不起来,必定要有境才能生。
这个我们用来修行,很有用处的。有境了,才能生心王、心所。那你这个烦恼的心所,如果没有境的话,也就不生了。所以说出家人要远离,对一切五欲的境界,尽量地远离。为什么远离?不使心生出烦恼心所来嘛。有的人就不知道这个重要性,他也不知道心王、心所是靠境来的。他就是对境不远离,但是心里又想烦恼不要生起来,这怎么可能呢?你如果是以无漏道把烦恼断了,你对境,再什么境,跟照镜子一样,一丝一毫都不沾着的。但你是个凡夫,你要去入那个境,你想不染污?掉在染缸里,你想不染这个颜色,可不可能呢?不可能的!既然有这个境显了,决定会反映出那个心来。你这个心出来了,就是烦恼心。所以说真正想修行,你得远离那个境。不远离的话,你修行不会上路的。
境的范围很多啊,眼睛看,耳朵听,手碰到,鼻子闻到,都是境——五欲境。这个五欲境尽量地远离。你如果不远离的话,我们以前不是讲过那个公案吗?一个国王,他到山上去寻欢作乐,弄了一批宫娥、彩女,裸体跳舞、唱歌、奏音乐。部队把这个山上的路口全部封掉了,他自己一个人享受。整个山上没有其他第二个男子,祗有他国王一个人,其他全部是他的宫娥彩女。他正在享受五欲高兴的时候,一群外道五通仙人,从这个山上飞过。他们飞过时碰到境了,天眼通的就看到下面的裸体女人跳舞,一看,好了,境一现前,烦恼一起,神通没有了,掉下来了,跟鸭子一样,啪、啪啦一大堆,掉下来;有天耳通的,他听到那个女人的声音,一听,好了,烦恼一动,就掉下来了;鼻子,他的根利的,他神境通的,闻到下面的女香,一下子闻到了,起了一种烦恼心,神通也没有了,又掉下来……。反正你总是色、声、香、味、触了,这个境一现前…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