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谓缘灭道惭”,对灭谛、道谛生起羞耻心,自己没有证到,但是又“恭敬有惭”,对灭谛、道谛起恭敬心,惭就是尊重、崇敬了,那么起崇重的心,那是有惭;有敬,对这两个也喜欢它,希望能证到它,“可欣有敬”,尊敬它,这是惭敬都有。这里边是四料简的关系。
唯于欲色有者,三界分别,如是爱敬,欲色界有,无色界无。问:岂不信惭大善地法,无色亦有?答:爱敬有二,谓缘于法、补特伽罗。缘法爱敬通三界有。此中意说缘补特伽罗者,故欲色有,无色界无。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数取诸趣也。
“唯于欲色有”,最后一句。“三界分别,如是爱敬”,爱跟敬,两个心所法,三界来分的话,祗有“欲(界)、色界有”,无色界没有了。为什么?“问:岂不信惭大善地法,无色亦有?”信惭是大善地法,既然无色界有善心,决定也有它们啊?“答:爱敬有二”,爱跟敬有两种,“谓缘于法、补特伽罗”,一种是缘法生的爱敬,一种是缘补特伽罗(人)生的爱敬。缘法的爱敬,三界都有,无色界也有,所以大善地法无色界是有的,有爱敬。但是缘补特伽罗的爱敬,无色界没有了,祗有欲界、色界有,为什么?无色界补特伽罗,哪里去找啊?都是无色的,没有东西的,祗是心所法,祗有心王、心所了。缘人生的爱敬,无色界就没有了,所以说“无色界无”,无色界没有补特伽罗,缘这个补特伽罗的爱敬是没有了;那么“唯于欲色有”,缘补特伽罗的爱敬祗有欲界、色界有。
什么叫“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这是印度话,汉地叫“数取趣”,“数取诸趣也”,不断地、数数,很多次数的,取那个五趣:天、人、地狱、饿鬼、畜生,就是投生了,这里取,那里取,心不断地在取趣——补特伽罗,也就是有情的另外一个名字。从他不断地投生来说,叫补特伽罗,数取趣。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时间也差不多了。
第三十一讲
(《俱舍论颂疏》80页下5行—83页上13行)(33A24:59——34A26:58)
昨天“相似殊”讲了无惭无愧跟爱敬,它们行相有相同,但是意思不一样。昨天我们提了个问题叫大家去思考的,用什么方法断四大?这个书上说的是无漏的定,就是靠未到地、中间禅、四根本禅,六个地。那么问题就是说无漏定一共是有九个,为什么不说九个,说六个?这个有的人答的是对的。还有其他的不知道怎么样。反正我们说昨天讨论过了就可以了,要是没有讨论的,还要去想一想。
有漏道的断烦恼,我们说一下。就是说,假使欲界的烦恼,初禅断;初禅就在未到定的时候,近分定断,祗能上一地断下一地的,不能是超越,所以说挨到的初禅的近分定断欲界的烦恼。那么初禅的烦恼,由二禅的近分定断。二禅的由三禅的近分定断。一地挨一地,因为它这个两个挨到的,看到下面的不好,上面的好,就欣求上面的,厌离下面的,这样子一层一层上去,这是有漏道。
无漏道就不限于界,三界哪一个地都不能系缚它,它是活的。但是无漏道断惑,断上地的,断自地的,自己本地的可以断,上地的可以断。下地的,断掉了,不需要再断了。那么这个问题也就是出来了:无色界的三地已经离开色界了,四大早已断掉了,不能用它再来断,它已经断掉了,还断什么?不要用这个三个了。那么主要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戊二 明寻伺等
从此第二,明寻伺等,论云:如是已说爱敬差别,寻伺慢憍,差别云何?颂曰
寻伺心粗细 慢对他心举 憍由染自法 心高无所顾
今天我们讲下边一个,寻伺跟慢憍的差别。那么爱敬,爱就是信,敬就是惭,这两个里边的四料简,昨天叫你们做的,你们自己仔细去搞一下。那么这里呢,就是寻跟伺的差别,憍跟慢的差别。
“寻伺心粗细”,这一句话把寻伺差别说完了。寻、伺就是心的粗、细,“心之粗性名寻,心之细性名伺”,它们的差别就讲完了。“慢对他心举”,慢是对他比较的,“对他”,两个比较一下,自己感到自己好。“举”就是提高,抬高自己,这是慢。“憍”呢,不比较的,“染自法”,自己有什么比较好的地方,自以为自己好象哪里超过人家的,自己陶醉,自以为自己很好,不是比较来的,这是憍。“心高无所顾”,他把自己心抬高了,“无所顾”就是没有顾忌。那么这个差别就是一个是比较而来的,一个没有比较,自己有什么,假如自己有钱,或者是自己长在富贵家里,或者自己的学问好,等等,他执着一个自己的殊胜的地方,自己很高傲,这个就是憍。
(33B)这个我们附带说一下,有一本《语体解》,可能有人在参考的,里边说:谄诳初禅断;憍,它也说初禅断,到初禅为止,二禅就没有了。它说憍也在里边,这个不合适。这个,它说得很清楚的:初禅,憍、诳两个没有了;那么其余的,上边还有的。——它一个个除嘛,我们看一看前面,“初定除不善”,初静虑,欲界的心所法里边,不善的除掉。不善的哪些呢?就是十个法:瞋一个,小烦恼有七个(十个小烦恼地法中除掉谄诳憍),无惭无愧二个,这个十个烦恼,色界没有,初禅就除掉它;恶作也没有,“及恶作睡眠”。“中定又除寻”,下边“上兼除伺等”,就是说二禅以上,除了伺以外,还有“等”,“等取谄诳”,谄诳初禅还有,到二禅上面没有了。但是憍并没有除掉。有的人说憍也除掉,这个有点不大对头。根据《大毗婆沙》,憍是通三界的,无色界还有。
释曰:寻伺心粗细者,寻谓寻求,伺谓伺察。心之粗性,名之为寻;心之细性,名之为伺。
什么叫“寻”呢?“寻求”;“伺”怎么说?“伺察”。这个我们以前讲寻伺的时候,有寻有伺地的时候都讲过了。那么什么是寻伺,寻跟伺,两个差别在哪里?寻,“心之粗性,名之为寻”,寻就是粗,“心之细性,名之为伺”,伺察是细。我们有好多个比喻,前面说的打钟,一锤下去,这个声音“咣”一下子,这是粗,相当于寻。那一锤子打好了,里面嗡嗡嗡的细的声音,那就是相当于伺。这是古代的比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东西是一样的,都是钟声,但是粗跟细有不同。那么这个心,粗的是叫寻,细的是伺察,它都是追求了,心王为追求。这是一般的解释。另外还有一个解释:
复有别释,寻伺二法,是诸语言行。故契经言,要有寻伺,方有语言,非无寻伺。此语言行,粗者名寻,细者名伺。语言行者,是语言因也。
寻伺是说话的因。我们心里边,不用说在口里,心里思想,这都是靠寻伺来的。那么你说出口,也要靠寻伺。如果没有寻伺,就不能说话了。因为你心里没有推动的力量呢,口里边语言就不说了。
这里边就有一个问题。有人说,二禅以上还说不说话?不但是说话,二禅以上,它的心里边的这个思想呢——思想就是心里的语言了,那么语言没有了,思想概念肯定也没有了,那么它的思想怎么样的?这个是很细微的问题,在《俱舍论》的本文里边,有提这些辩论的问题19。那么这里是略了,不要搞那么多了。
语言的因就是寻伺,“语言行”,行就是因的意思。那么这个话呢,是根据经上来的,“故契经言,要有寻伺,方有语言”,这是经上的话。要有寻伺,才能会说话。心里没有寻伺,发动说话的因素没有,它就不说话。“非无寻伺,此语言行”,不是没有寻伺可以说话的。“粗者名寻,细者名伺”,那么寻伺里边,还是粗的叫寻,细的叫伺。
这是寻伺。下边是慢跟憍。
慢对他心举者,慢谓对他,心自举性,称量自他德类差别,心自举恃,陵蔑于他,故名为慢。
这个讲“慢”讲得很仔细。“对他”,对其他的人比较下来,自己“举”,举就是抬高了,把自己抬得高高的,就是自己比他高了。“称量自他”,称量就是比较了。看有的人,世间上呢,就是比有钱、比地位。你钱比他多,地位比他高,在他面前就自己了不得,沾沾自喜。要是自己感到钱又少,学问又没有,那么地位也没有,在人家面前就感到自己很鄙陋的样子。这就是慢的产生呢,是由比较而来的。“德类差别”,这个德是各方面的,不一定指戒定慧了,象他的族姓、出身、地位、名望、财富,等等,这些都是相互比较之后,“心自举恃”,感到自己比人家胜,把自己抬高的。“陵蔑于他”,就是看人家不起,这个就叫慢。
憍由染自法者,自法谓自身色力等法也。谓憍染着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论云:有余师说,如因酒生欣举差别,说名为醉,如是贪生欣举差别,说名为憍,是谓憍慢差别之相。
已上两段不同,总是第三,明相似殊竟。
憍呢,就是内向的,不跟人家比较的,“憍由染自法”。“自法谓自身色力等法也”,自己身上,或者身体好,或者长得好,或者是皮肤白,或者是他有钱,等等。他这些法,自己感到自己很殊胜。“谓憍染着自法为先”,自己感到自己了不得,“令心傲逸,无所顾性”,把心抬得高高的,“无所顾”就是自己好象是飘飘然的。这个是不比较的,就是自己感到自己有些地方很殊胜,抬高自己。
“论云:有余师说,如因酒生欣举差别,说名为醉,如是贪生欣举差别,说名为憍,是谓憍慢差别之相。”有其他的论师,他打个比喻,有的人自己吃酒,吃醉了。他吃了酒之后,自己高兴的那个样子,实际上毫无可高兴的地方,他自己以为是了不得,吃得醉成那个样子。那么这个叫醉。同样,贪生的欣举,因为贪着自己的色,或者是名誉、地位,或者财富,等等,产生的欣举,就是高兴,这个就叫做憍。这是以酒醉的那个状态来比喻憍的情况。这个就是憍慢的差…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