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36

  ..續本文上一頁謂緣滅道慚”,對滅谛、道谛生起羞恥心,自己沒有證到,但是又“恭敬有慚”,對滅谛、道谛起恭敬心,慚就是尊重、崇敬了,那麼起崇重的心,那是有慚;有敬,對這兩個也喜歡它,希望能證到它,“可欣有敬”,尊敬它,這是慚敬都有。這裏邊是四料簡的關系。

  

  

  

  

  唯于欲色有者,叁界分別,如是愛敬,欲色界有,無色界無。問:豈不信慚大善地法,無色亦有?答:愛敬有二,謂緣于法、補特伽羅。緣法愛敬通叁界有。此中意說緣補特伽羅者,故欲色有,無色界無。補特伽羅,此雲數取趣,謂數取諸趣也。

  

  “唯于欲色有”,最後一句。“叁界分別,如是愛敬”,愛跟敬,兩個心所法,叁界來分的話,祗有“欲(界)、色界有”,無色界沒有了。爲什麼?“問:豈不信慚大善地法,無色亦有?”信慚是大善地法,既然無色界有善心,決定也有它們啊?“答:愛敬有二”,愛跟敬有兩種,“謂緣于法、補特伽羅”,一種是緣法生的愛敬,一種是緣補特伽羅(人)生的愛敬。緣法的愛敬,叁界都有,無色界也有,所以大善地法無色界是有的,有愛敬。但是緣補特伽羅的愛敬,無色界沒有了,祗有欲界、色界有,爲什麼?無色界補特伽羅,哪裏去找啊?都是無色的,沒有東西的,祗是心所法,祗有心王、心所了。緣人生的愛敬,無色界就沒有了,所以說“無色界無”,無色界沒有補特伽羅,緣這個補特伽羅的愛敬是沒有了;那麼“唯于欲色有”,緣補特伽羅的愛敬祗有欲界、色界有。

  

  什麼叫“補特伽羅”?“此雲數取趣”,這是印度話,漢地叫“數取趣”,“數取諸趣也”,不斷地、數數,很多次數的,取那個五趣: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就是投生了,這裏取,那裏取,心不斷地在取趣——補特伽羅,也就是有情的另外一個名字。從他不斷地投生來說,叫補特伽羅,數取趣。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時間也差不多了。

  

  

  

  

  第叁十一講

  

  (《俱舍論頌疏》80頁下5行—83頁上13行)(33A24:59——34A26:58)

  

  昨天“相似殊”講了無慚無愧跟愛敬,它們行相有相同,但是意思不一樣。昨天我們提了個問題叫大家去思考的,用什麼方法斷四大?這個書上說的是無漏的定,就是靠未到地、中間禅、四根本禅,六個地。那麼問題就是說無漏定一共是有九個,爲什麼不說九個,說六個?這個有的人答的是對的。還有其他的不知道怎麼樣。反正我們說昨天討論過了就可以了,要是沒有討論的,還要去想一想。

  

  有漏道的斷煩惱,我們說一下。就是說,假使欲界的煩惱,初禅斷;初禅就在未到定的時候,近分定斷,祗能上一地斷下一地的,不能是超越,所以說挨到的初禅的近分定斷欲界的煩惱。那麼初禅的煩惱,由二禅的近分定斷。二禅的由叁禅的近分定斷。一地挨一地,因爲它這個兩個挨到的,看到下面的不好,上面的好,就欣求上面的,厭離下面的,這樣子一層一層上去,這是有漏道。

  

  無漏道就不限于界,叁界哪一個地都不能系縛它,它是活的。但是無漏道斷惑,斷上地的,斷自地的,自己本地的可以斷,上地的可以斷。下地的,斷掉了,不需要再斷了。那麼這個問題也就是出來了:無色界的叁地已經離開色界了,四大早已斷掉了,不能用它再來斷,它已經斷掉了,還斷什麼?不要用這個叁個了。那麼主要就是這麼一回事情。

  

  

  戊二 明尋伺等

  

  從此第二,明尋伺等,論雲:如是已說愛敬差別,尋伺慢憍,差別雲何?頌曰

  

  尋伺心粗細  慢對他心舉  憍由染自法  心高無所顧

  

  今天我們講下邊一個,尋伺跟慢憍的差別。那麼愛敬,愛就是信,敬就是慚,這兩個裏邊的四料簡,昨天叫你們做的,你們自己仔細去搞一下。那麼這裏呢,就是尋跟伺的差別,憍跟慢的差別。

  

  “尋伺心粗細”,這一句話把尋伺差別說完了。尋、伺就是心的粗、細,“心之粗性名尋,心之細性名伺”,它們的差別就講完了。“慢對他心舉”,慢是對他比較的,“對他”,兩個比較一下,自己感到自己好。“舉”就是提高,擡高自己,這是慢。“憍”呢,不比較的,“染自法”,自己有什麼比較好的地方,自以爲自己好象哪裏超過人家的,自己陶醉,自以爲自己很好,不是比較來的,這是憍。“心高無所顧”,他把自己心擡高了,“無所顧”就是沒有顧忌。那麼這個差別就是一個是比較而來的,一個沒有比較,自己有什麼,假如自己有錢,或者是自己長在富貴家裏,或者自己的學問好,等等,他執著一個自己的殊勝的地方,自己很高傲,這個就是憍。

  

  (33B)這個我們附帶說一下,有一本《語體解》,可能有人在參考的,裏邊說:谄诳初禅斷;憍,它也說初禅斷,到初禅爲止,二禅就沒有了。它說憍也在裏邊,這個不合適。這個,它說得很清楚的:初禅,憍、诳兩個沒有了;那麼其余的,上邊還有的。——它一個個除嘛,我們看一看前面,“初定除不善”,初靜慮,欲界的心所法裏邊,不善的除掉。不善的哪些呢?就是十個法:瞋一個,小煩惱有七個(十個小煩惱地法中除掉谄诳憍),無慚無愧二個,這個十個煩惱,色界沒有,初禅就除掉它;惡作也沒有,“及惡作睡眠”。“中定又除尋”,下邊“上兼除伺等”,就是說二禅以上,除了伺以外,還有“等”,“等取谄诳”,谄诳初禅還有,到二禅上面沒有了。但是憍並沒有除掉。有的人說憍也除掉,這個有點不大對頭。根據《大毗婆沙》,憍是通叁界的,無色界還有。

  

  

  釋曰:尋伺心粗細者,尋謂尋求,伺謂伺察。心之粗性,名之爲尋;心之細性,名之爲伺。

  

  什麼叫“尋”呢?“尋求”;“伺”怎麼說?“伺察”。這個我們以前講尋伺的時候,有尋有伺地的時候都講過了。那麼什麼是尋伺,尋跟伺,兩個差別在哪裏?尋,“心之粗性,名之爲尋”,尋就是粗,“心之細性,名之爲伺”,伺察是細。我們有好多個比喻,前面說的打鍾,一錘下去,這個聲音“咣”一下子,這是粗,相當于尋。那一錘子打好了,裏面嗡嗡嗡的細的聲音,那就是相當于伺。這是古代的比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東西是一樣的,都是鍾聲,但是粗跟細有不同。那麼這個心,粗的是叫尋,細的是伺察,它都是追求了,心王爲追求。這是一般的解釋。另外還有一個解釋:

  

  

  

  

  複有別釋,尋伺二法,是諸語言行。故契經言,要有尋伺,方有語言,非無尋伺。此語言行,粗者名尋,細者名伺。語言行者,是語言因也。

  

  尋伺是說話的因。我們心裏邊,不用說在口裏,心裏思想,這都是靠尋伺來的。那麼你說出口,也要靠尋伺。如果沒有尋伺,就不能說話了。因爲你心裏沒有推動的力量呢,口裏邊語言就不說了。

  

  這裏邊就有一個問題。有人說,二禅以上還說不說話?不但是說話,二禅以上,它的心裏邊的這個思想呢——思想就是心裏的語言了,那麼語言沒有了,思想概念肯定也沒有了,那麼它的思想怎麼樣的?這個是很細微的問題,在《俱舍論》的本文裏邊,有提這些辯論的問題19。那麼這裏是略了,不要搞那麼多了。

  

  語言的因就是尋伺,“語言行”,行就是因的意思。那麼這個話呢,是根據經上來的,“故契經言,要有尋伺,方有語言”,這是經上的話。要有尋伺,才能會說話。心裏沒有尋伺,發動說話的因素沒有,它就不說話。“非無尋伺,此語言行”,不是沒有尋伺可以說話的。“粗者名尋,細者名伺”,那麼尋伺裏邊,還是粗的叫尋,細的叫伺。

  

  這是尋伺。下邊是慢跟憍。

  

  

  

  

  慢對他心舉者,慢謂對他,心自舉性,稱量自他德類差別,心自舉恃,陵蔑于他,故名爲慢。

  

  這個講“慢”講得很仔細。“對他”,對其他的人比較下來,自己“舉”,舉就是擡高了,把自己擡得高高的,就是自己比他高了。“稱量自他”,稱量就是比較了。看有的人,世間上呢,就是比有錢、比地位。你錢比他多,地位比他高,在他面前就自己了不得,沾沾自喜。要是自己感到錢又少,學問又沒有,那麼地位也沒有,在人家面前就感到自己很鄙陋的樣子。這就是慢的産生呢,是由比較而來的。“德類差別”,這個德是各方面的,不一定指戒定慧了,象他的族姓、出身、地位、名望、財富,等等,這些都是相互比較之後,“心自舉恃”,感到自己比人家勝,把自己擡高的。“陵蔑于他”,就是看人家不起,這個就叫慢。

  

  

  憍由染自法者,自法謂自身色力等法也。謂憍染著自法爲先,令心傲逸,無所顧性。論雲:有余師說,如因酒生欣舉差別,說名爲醉,如是貪生欣舉差別,說名爲憍,是謂憍慢差別之相。

  

  已上兩段不同,總是第叁,明相似殊竟。

  

  憍呢,就是內向的,不跟人家比較的,“憍由染自法”。“自法謂自身色力等法也”,自己身上,或者身體好,或者長得好,或者是皮膚白,或者是他有錢,等等。他這些法,自己感到自己很殊勝。“謂憍染著自法爲先”,自己感到自己了不得,“令心傲逸,無所顧性”,把心擡得高高的,“無所顧”就是自己好象是飄飄然的。這個是不比較的,就是自己感到自己有些地方很殊勝,擡高自己。

  

  “論雲:有余師說,如因酒生欣舉差別,說名爲醉,如是貪生欣舉差別,說名爲憍,是謂憍慢差別之相。”有其他的論師,他打個比喻,有的人自己吃酒,吃醉了。他吃了酒之後,自己高興的那個樣子,實際上毫無可高興的地方,他自己以爲是了不得,吃得醉成那個樣子。那麼這個叫醉。同樣,貪生的欣舉,因爲貪著自己的色,或者是名譽、地位,或者財富,等等,産生的欣舉,就是高興,這個就叫做憍。這是以酒醉的那個狀態來比喻憍的情況。這個就是憍慢的差…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