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35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四大种无余灭位”,要灭除这个四大种——四大种就是色法了,你要把这个色法的种子都灭掉,那就是说无色的了,要靠什么方法?这个你们去想一想。我们说无漏道,一共有九个地。前面我们表上有,四禅,四根本了,再加未至定、中间定,可以起无漏道。还有三个无色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也能起无漏道,无漏道能够把这个四禅的那些四大种灭掉。为什么祗说六个,不说九个?你们回去想。

  

  还有一个,这个有漏的我们讲一下。有漏的就是说“依空(无边)处”的“近分”定“起有漏道,断第四禅染”。有漏道就是说下地的,看见它不好,粗、苦、障,看到上地的净、妙、离。然后呢就对照,一个羡慕上面的,一个是厌恶下边的,那么这样子就脱离这个道。空无边处,就是第四禅上面的一层,他正在修近分定,就是断第四禅烦恼的时候,那么就可以把四禅的属于色界的四大种都可以灭掉,进入空无边处,无色界了。这个是有漏道断四大种,是这样子断的。那么无漏道,他是不局限于地的,无漏道,哪一个道都可以断,三界的烦恼都能断,那么他这里为什么说六地,不说九地?这个问题,你们去思惟。

  

  

  

  

  丁三 明相似殊

  

  从此第三,明相似殊,此有两段:一、明无惭等,二、明寻伺等。且初明无惭等者,论云:今次当说,于前所辨,诸心所中,少分差别,无惭无愧,爱之与敬,差别云何?颂曰

  

  无惭愧不重  于罪不见怖  爱敬谓信惭  唯于欲色有

  

  上次我们讲了无惭无愧。有的心所法差不多的,“相似”,但是有差别,不一样的。相似的心所法,它们的差别在哪里?这里分两段文来说。一个是“明无惭等”,一个是“明寻伺等”。第一段讲“无惭等”。“论云:今次当说,于前所辨,诸心所中,少分差别,无惭无愧,爱之与敬,差别云何?”在前面这些心所法里边,有的很相象的,它们的差别在哪里?那么举两个,一个是“无惭无愧”。无惭无愧,一般认为是差不多的。那么“爱”跟“敬”两个差别又在哪里呢?

  

  “颂曰:无惭愧不重,于罪不见怖”,这个我们讲过了。“爱敬谓信惭,唯于欲色有”,爱、敬这两个心所,就是信心所跟惭心所。无惭是不敬重,那么敬重就是惭了。爱嘛,就是信。因为信了,才起爱心。这个爱当然是好的爱。“唯于欲色有”,这些心所法呢,祗有欲界、色界有,无色界就没有爱敬之类的。

  

  

  

  

  释曰:无惭愧者,标也。不重者,释无惭也。不重贤善,名为无惭也。谓于功德,及有德人,无敬无崇,无所忌难,无所随属,说名无惭,即是恭敬所敌对法。言功德者,戒定慧功德也。有德人者,具戒定慧人也。无忌难者,无畏惧也。不随属者,不作弟子礼也。

  

  这个讲过了,念过去就是了。“无惭愧者,标也”,这是标无惭无愧两个心所法。“不重”就是“释无惭”,无惭就是不尊重,不重贤善,“不重贤善,名为无惭也。谓于功德,及有德人,无敬无崇,无所忌难,无所随属,说名无惭”,这个我们讲过的,“即是恭敬所敌对法”,反面。它的对立面就是恭敬。

  

  “功德”,到底什么是功德?我们说什么哲学,什么宗教,什么学问,都说有功德的标准。那么这里“言功德者”,什么叫功德呢?“戒定慧功德也”。“有德人”,什么叫有功德的人?有“戒定慧”的“人”。什么叫“无忌难”?没有“畏惧”,对那些有功德的人,自己不感到畏惧;就是说,自己做错了,也不感到可怕,对那些有德的人,他的威望,也不知道去尊重他。“不随属”,“不作弟子礼”,不去恭敬他。这是无惭。

  

  

  

  

  于罪不见怖者,释无愧也。谓诸善士所呵厌法,说名为罪,于此罪中,不见能招可怖畏果,说名无愧。此中怖言,显非爱果,能生怖故。

  

  无愧,“于罪不见怖者,释无愧也。谓诸善士所呵厌法”,这是又叫有罪的法,于这些罪中,不知道能招可怕的果报,叫无愧。“此中怖言,显非爱果”,“不见怖”,就是说,这些有罪的法,就是那些恶法了,他将来要感到可怕的果,“非爱果”就是不可爱的果、苦的果。他不知道生畏惧心,就是不知因果了。“你做了坏事,将来感到苦报,很厉害的苦!”他无所谓。人家说:“你下地狱的啊,不要搞!”“死了,下地狱就下地狱好了,有什么了不得!”这个心,自以为自己很英雄好汉。你现在英雄好汉,真正地狱火来了,你来不及了。那时哭也没用,叫也没有用,完了。所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在因的时候,就是要恐怖,果的时候,要怕的话就来不及了。地狱的狱卒拿着叉子把你叉到油锅去了,你哭有什么用?那就是业该受了。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果报,你这个一个机器上,坐在那里,那个饭菜倒过来了,你不吃也得吃下去。这么它往你的嘴巴塞进去了,非吃不可。造了业了,你果报想不受,没有用。厨师,厨房里的厨师就是造业的,造了业之后,你想逃避果报,没有办法的。那么你在因地的时候,造罪的时候就要生恐怖心,没有恐怖心,那就来不及了。

  

  这是一个解释,无惭无愧。下边是另外一个解释。

  

  

  

  

  有余师说,于所造罪,自观无耻,说名无惭。观他无耻,说名无愧。惭愧差别,翻此应知。谓翻初释,有敬有崇,有所忌难,有所随属,说名为惭。于罪见怖,说名为愧。翻第二释,于所所造罪18,自观有耻,说名为惭。观他有耻,说名为愧。

  

  “有余师说”,其他的论师还有一个解释。“于所造罪,自观无耻,说名无惭”,对自己不感到羞耻,叫无惭;“观他无耻,说名无愧”,对人家感到无所谓,叫无愧。“惭愧差别,翻此应知”,那么无惭无愧如此,反过来就是惭愧。“谓翻初释”,前面那个义,第一个义解释反过来的话,就是“有敬有崇,有所忌难,有所随属”,叫“惭”。“于罪见”了“(恐)怖”,那么叫“愧”。第二个解释翻过来,所造的罪,自己观,自己想想,感到羞耻,是惭;对人家,人家知道了,不好意思,那么叫愧。这是无惭无愧讲了,惭愧反过来就是。

  

  

  

  

  爱敬谓信惭者,释爱敬差别也。爱即是信,敬即是惭,爱谓爱乐,体即是信。然爱有二:一、有染污,二、无染污。有染谓贪,如爱妻子等。无染谓信,如爱师长等。此颂言爱者,取第二爱也。

  

  下边是爱、敬。“爱敬谓信惭者”,爱跟敬,就是信心所跟惭心所,“释爱敬差别也”。“爱即是信,敬即是惭,爱谓爱乐,体即是信”,有了信才喜欢它。但是爱有两种,一种是“有染污”的爱,一种是“无染污”的爱,这个非要讲清楚不可。不然,你爱、爱、爱,现在都说讲爱情,你说爱,好的啊?不对的,这个是染污爱。

  

  记得张澄基作了一篇文章,写一本书,里边用了个爱,结果引起佛教界大辩论,说这个爱不行了,佛教里讲慈悲,不讲爱的。这边辩过来,那边辩过去,大概搞了几年,一二年,不晓得两三年了。结果呢,把那些互相驳难的文章辑了一本书,那么厚,就是为了这个问题产生的。我想这些人可能没有学过《俱舍》。在佛法里边,爱不一定是染污的。他们认为爱是染污的,所以一定要讲慈悲,那么就引起了这一场辩论。佛法里爱有好的爱,有“非染污爱”,那么这个话,你根本不要辩论了。这么一本书的辩论,学一学《俱舍》嘛,“冰释”,没有问题了。结果搞了半天,翻来覆去的,引起了很多旁论。因为辩了这个问题,又带起了很多的问题。这本书我在上海大概还有,那么厚一本。

  

  爱有两种,一种是染污的,一种是不染污的。“有染污”的,就是“贪”了,“如爱妻子”、儿女、财产等等。“无染污”的就是“信”,“爱师长等”,所以这两者截然不同。“此颂言爱者,取第二爱也”,这个颂里的爱是第二种爱,不染污的爱。

  

  

  

  

  有信非爱,谓缘苦集信,忍许故有信,可厌故非爱。有爱非信,谓诸染污爱,由起贪是爱,染污非信也。有通信爱,谓缘灭道信,忍许故生信,可欣故有爱。有非信爱,谓除前相。

  

  “有信非爱,谓缘苦集信”,这里四料简来了。有的信就是爱了,这个爱就是信心所了。那么爱跟信是不是绝对是划等号的呢?也不是。那么有一种是信但不是爱,“谓缘苦集信,忍许故有信,可厌故非爱”,对苦集道,苦集二谛,你承认它,这是苦、这是集,信,就是忍许它。那么信是有的,但是不会爱它,虽然相信这是苦,这是集,毫无怀疑,决定许可,但是并不爱它——哪个欢喜苦啊?哪个欢喜集了?所以说呢,“有信非爱”。

  

  “有爱非信”,第二个就是,爱是有的,信没有。那就是说,“染污爱”,单是有爱,没有干净的成分,对妻子等那些。“由起贪是爱,染污非信也”,起一个贪,这个贪是爱,那是染污的,不能信,信是澄净为性的,这个不同于信。

  

  “有通信爱”,有的是有爱有信的,“谓缘灭道信”,缘灭谛、道谛的信心,既是认可它,相信它,又是对它起羡慕的心,喜欢它,爱,“可欣故有爱”。

  

  还有一种,“有非信爱,谓除前相”,既不是信,又不是爱,除了前面的,都属于这一类。

  

  

  

  

  敬谓敬重,体即是惭,如前解惭谓有敬等。有惭非敬,谓缘苦集惭,生耻有惭,可厌非敬。有通惭敬,谓缘灭道惭,恭敬有惭,可欣有敬。

  

  惭就是敬重。但是惭跟敬也有差别。有的是惭非敬,“谓缘苦集惭”,“缘苦集”,感到自己受这个三界的苦,都是从烦恼里边生出来了,他心里有羞耻,这是“有惭”,但是并没有敬,因为这个苦集二谛,你恭敬它干啥?这些都是罪恶的事情,当然没有敬。“可厌非敬”,这是可厌恶的,没有敬的心在里边。

  

  “有”的是“通惭敬”,又有惭,又有敬,“…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