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35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四大種無余滅位”,要滅除這個四大種——四大種就是色法了,你要把這個色法的種子都滅掉,那就是說無色的了,要靠什麼方法?這個你們去想一想。我們說無漏道,一共有九個地。前面我們表上有,四禅,四根本了,再加未至定、中間定,可以起無漏道。還有叁個無色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也能起無漏道,無漏道能夠把這個四禅的那些四大種滅掉。爲什麼祗說六個,不說九個?你們回去想。

  

  還有一個,這個有漏的我們講一下。有漏的就是說“依空(無邊)處”的“近分”定“起有漏道,斷第四禅染”。有漏道就是說下地的,看見它不好,粗、苦、障,看到上地的淨、妙、離。然後呢就對照,一個羨慕上面的,一個是厭惡下邊的,那麼這樣子就脫離這個道。空無邊處,就是第四禅上面的一層,他正在修近分定,就是斷第四禅煩惱的時候,那麼就可以把四禅的屬于色界的四大種都可以滅掉,進入空無邊處,無色界了。這個是有漏道斷四大種,是這樣子斷的。那麼無漏道,他是不局限于地的,無漏道,哪一個道都可以斷,叁界的煩惱都能斷,那麼他這裏爲什麼說六地,不說九地?這個問題,你們去思惟。

  

  

  

  

  丁叁 明相似殊

  

  從此第叁,明相似殊,此有兩段:一、明無慚等,二、明尋伺等。且初明無慚等者,論雲:今次當說,于前所辨,諸心所中,少分差別,無慚無愧,愛之與敬,差別雲何?頌曰

  

  無慚愧不重  于罪不見怖  愛敬謂信慚  唯于欲色有

  

  上次我們講了無慚無愧。有的心所法差不多的,“相似”,但是有差別,不一樣的。相似的心所法,它們的差別在哪裏?這裏分兩段文來說。一個是“明無慚等”,一個是“明尋伺等”。第一段講“無慚等”。“論雲:今次當說,于前所辨,諸心所中,少分差別,無慚無愧,愛之與敬,差別雲何?”在前面這些心所法裏邊,有的很相象的,它們的差別在哪裏?那麼舉兩個,一個是“無慚無愧”。無慚無愧,一般認爲是差不多的。那麼“愛”跟“敬”兩個差別又在哪裏呢?

  

  “頌曰:無慚愧不重,于罪不見怖”,這個我們講過了。“愛敬謂信慚,唯于欲色有”,愛、敬這兩個心所,就是信心所跟慚心所。無慚是不敬重,那麼敬重就是慚了。愛嘛,就是信。因爲信了,才起愛心。這個愛當然是好的愛。“唯于欲色有”,這些心所法呢,祗有欲界、色界有,無色界就沒有愛敬之類的。

  

  

  

  

  釋曰:無慚愧者,標也。不重者,釋無慚也。不重賢善,名爲無慚也。謂于功德,及有德人,無敬無崇,無所忌難,無所隨屬,說名無慚,即是恭敬所敵對法。言功德者,戒定慧功德也。有德人者,具戒定慧人也。無忌難者,無畏懼也。不隨屬者,不作弟子禮也。

  

  這個講過了,念過去就是了。“無慚愧者,標也”,這是標無慚無愧兩個心所法。“不重”就是“釋無慚”,無慚就是不尊重,不重賢善,“不重賢善,名爲無慚也。謂于功德,及有德人,無敬無崇,無所忌難,無所隨屬,說名無慚”,這個我們講過的,“即是恭敬所敵對法”,反面。它的對立面就是恭敬。

  

  “功德”,到底什麼是功德?我們說什麼哲學,什麼宗教,什麼學問,都說有功德的標准。那麼這裏“言功德者”,什麼叫功德呢?“戒定慧功德也”。“有德人”,什麼叫有功德的人?有“戒定慧”的“人”。什麼叫“無忌難”?沒有“畏懼”,對那些有功德的人,自己不感到畏懼;就是說,自己做錯了,也不感到可怕,對那些有德的人,他的威望,也不知道去尊重他。“不隨屬”,“不作弟子禮”,不去恭敬他。這是無慚。

  

  

  

  

  于罪不見怖者,釋無愧也。謂諸善士所呵厭法,說名爲罪,于此罪中,不見能招可怖畏果,說名無愧。此中怖言,顯非愛果,能生怖故。

  

  無愧,“于罪不見怖者,釋無愧也。謂諸善士所呵厭法”,這是又叫有罪的法,于這些罪中,不知道能招可怕的果報,叫無愧。“此中怖言,顯非愛果”,“不見怖”,就是說,這些有罪的法,就是那些惡法了,他將來要感到可怕的果,“非愛果”就是不可愛的果、苦的果。他不知道生畏懼心,就是不知因果了。“你做了壞事,將來感到苦報,很厲害的苦!”他無所謂。人家說:“你下地獄的啊,不要搞!”“死了,下地獄就下地獄好了,有什麼了不得!”這個心,自以爲自己很英雄好漢。你現在英雄好漢,真正地獄火來了,你來不及了。那時哭也沒用,叫也沒有用,完了。所以說菩薩畏因,衆生畏果,在因的時候,就是要恐怖,果的時候,要怕的話就來不及了。地獄的獄卒拿著叉子把你叉到油鍋去了,你哭有什麼用?那就是業該受了。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果報,你這個一個機器上,坐在那裏,那個飯菜倒過來了,你不吃也得吃下去。這麼它往你的嘴巴塞進去了,非吃不可。造了業了,你果報想不受,沒有用。廚師,廚房裏的廚師就是造業的,造了業之後,你想逃避果報,沒有辦法的。那麼你在因地的時候,造罪的時候就要生恐怖心,沒有恐怖心,那就來不及了。

  

  這是一個解釋,無慚無愧。下邊是另外一個解釋。

  

  

  

  

  有余師說,于所造罪,自觀無恥,說名無慚。觀他無恥,說名無愧。慚愧差別,翻此應知。謂翻初釋,有敬有崇,有所忌難,有所隨屬,說名爲慚。于罪見怖,說名爲愧。翻第二釋,于所所造罪18,自觀有恥,說名爲慚。觀他有恥,說名爲愧。

  

  “有余師說”,其他的論師還有一個解釋。“于所造罪,自觀無恥,說名無慚”,對自己不感到羞恥,叫無慚;“觀他無恥,說名無愧”,對人家感到無所謂,叫無愧。“慚愧差別,翻此應知”,那麼無慚無愧如此,反過來就是慚愧。“謂翻初釋”,前面那個義,第一個義解釋反過來的話,就是“有敬有崇,有所忌難,有所隨屬”,叫“慚”。“于罪見”了“(恐)怖”,那麼叫“愧”。第二個解釋翻過來,所造的罪,自己觀,自己想想,感到羞恥,是慚;對人家,人家知道了,不好意思,那麼叫愧。這是無慚無愧講了,慚愧反過來就是。

  

  

  

  

  愛敬謂信慚者,釋愛敬差別也。愛即是信,敬即是慚,愛謂愛樂,體即是信。然愛有二:一、有染汙,二、無染汙。有染謂貪,如愛妻子等。無染謂信,如愛師長等。此頌言愛者,取第二愛也。

  

  下邊是愛、敬。“愛敬謂信慚者”,愛跟敬,就是信心所跟慚心所,“釋愛敬差別也”。“愛即是信,敬即是慚,愛謂愛樂,體即是信”,有了信才喜歡它。但是愛有兩種,一種是“有染汙”的愛,一種是“無染汙”的愛,這個非要講清楚不可。不然,你愛、愛、愛,現在都說講愛情,你說愛,好的啊?不對的,這個是染汙愛。

  

  記得張澄基作了一篇文章,寫一本書,裏邊用了個愛,結果引起佛教界大辯論,說這個愛不行了,佛教裏講慈悲,不講愛的。這邊辯過來,那邊辯過去,大概搞了幾年,一二年,不曉得兩叁年了。結果呢,把那些互相駁難的文章輯了一本書,那麼厚,就是爲了這個問題産生的。我想這些人可能沒有學過《俱舍》。在佛法裏邊,愛不一定是染汙的。他們認爲愛是染汙的,所以一定要講慈悲,那麼就引起了這一場辯論。佛法裏愛有好的愛,有“非染汙愛”,那麼這個話,你根本不要辯論了。這麼一本書的辯論,學一學《俱舍》嘛,“冰釋”,沒有問題了。結果搞了半天,翻來覆去的,引起了很多旁論。因爲辯了這個問題,又帶起了很多的問題。這本書我在上海大概還有,那麼厚一本。

  

  愛有兩種,一種是染汙的,一種是不染汙的。“有染汙”的,就是“貪”了,“如愛妻子”、兒女、財産等等。“無染汙”的就是“信”,“愛師長等”,所以這兩者截然不同。“此頌言愛者,取第二愛也”,這個頌裏的愛是第二種愛,不染汙的愛。

  

  

  

  

  有信非愛,謂緣苦集信,忍許故有信,可厭故非愛。有愛非信,謂諸染汙愛,由起貪是愛,染汙非信也。有通信愛,謂緣滅道信,忍許故生信,可欣故有愛。有非信愛,謂除前相。

  

  “有信非愛,謂緣苦集信”,這裏四料簡來了。有的信就是愛了,這個愛就是信心所了。那麼愛跟信是不是絕對是劃等號的呢?也不是。那麼有一種是信但不是愛,“謂緣苦集信,忍許故有信,可厭故非愛”,對苦集道,苦集二谛,你承認它,這是苦、這是集,信,就是忍許它。那麼信是有的,但是不會愛它,雖然相信這是苦,這是集,毫無懷疑,決定許可,但是並不愛它——哪個歡喜苦啊?哪個歡喜集了?所以說呢,“有信非愛”。

  

  “有愛非信”,第二個就是,愛是有的,信沒有。那就是說,“染汙愛”,單是有愛,沒有幹淨的成分,對妻子等那些。“由起貪是愛,染汙非信也”,起一個貪,這個貪是愛,那是染汙的,不能信,信是澄淨爲性的,這個不同于信。

  

  “有通信愛”,有的是有愛有信的,“謂緣滅道信”,緣滅谛、道谛的信心,既是認可它,相信它,又是對它起羨慕的心,喜歡它,愛,“可欣故有愛”。

  

  還有一種,“有非信愛,謂除前相”,既不是信,又不是愛,除了前面的,都屬于這一類。

  

  

  

  

  敬謂敬重,體即是慚,如前解慚謂有敬等。有慚非敬,謂緣苦集慚,生恥有慚,可厭非敬。有通慚敬,謂緣滅道慚,恭敬有慚,可欣有敬。

  

  慚就是敬重。但是慚跟敬也有差別。有的是慚非敬,“謂緣苦集慚”,“緣苦集”,感到自己受這個叁界的苦,都是從煩惱裏邊生出來了,他心裏有羞恥,這是“有慚”,但是並沒有敬,因爲這個苦集二谛,你恭敬它幹啥?這些都是罪惡的事情,當然沒有敬。“可厭非敬”,這是可厭惡的,沒有敬的心在裏邊。

  

  “有”的是“通慚敬”,又有慚,又有敬,“…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